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策略探究

2024-03-29 07:50刘永要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同理心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刘永要

摘 要:同理心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同理心欠缺的家庭,亲子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同理心的培养,不能仅停留于说教,而应该通过互动、交往、体验和反思等方式来完成。

关键词:同理心;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一、同理心的概念

同理心,亦谓之换位思考、共情等,是指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对方的情感,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进而传递给对方。

同理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够真正有情感地交流,才能够真正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对方的需求,藉此调整交流的情绪和状态。

二、家庭教育中,同理心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认为小孩“难教”

作为一线班主任,笔者常常和家长接触,深感家长在这方面的欠缺。很多家长反映,孩子难教,基本不听管教,也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每天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有一些家长反映:“我们做家长的,只能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其他的就需要老师你多关心照顾了。”更有一些家长,采取不良的教育方式,孩子稍有不顺自己的意,即大声谩骂。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学校模仿老师的笔迹伪造请假条,笔者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家长一见到孩子就动手,孩子害怕得瑟瑟发抖,但说起谎话眼也不眨。后来教师分析,这和家长对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孩子为了不挨打,于是选择说谎蒙骗过关。所以,这个孩子就慢慢地形成了说谎话的习惯。家长不理解孩子,只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那孩子自然是越来越难教的。

(二)孩子认为家长“不懂得”

在学生看来,家长往往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一些学生说:“我的父母只懂得问‘考试成绩怎么样?从来不懂得问‘你开心吗?”有学生说:“我的父母经常责骂我,不管对错。”有学生说:“他们只懂得给我钱,却从不关心我的生活;他们的眼中只有生意,却不懂得陪伴。”

这表明,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和难处,也反映了孩子欠缺同理心,未能够很好地理解父母,为父母着想。也可以看到,家长给予孩子的未必就是孩子想要的。

三、家庭教育中,同理心欠缺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亲子问题基本上都与“同理心”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确实,部分家长和孩子在沟通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要不过分满足,要不严厉苛责,要不欠缺情感交流。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进而会在外界或者网络世界寻找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这也就是为何中学阶段,那么多学生寻求恋爱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因为家长没有进行同理心的教育,这会让孩子本身也欠缺感同身受的感觉。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没有同理心的家庭,亲子关系大多沉默

这种家庭往往是家长的自以为是。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自主成长的快乐,如果一些家庭,家长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加上一些暴力或者冷暴力的手段的时候,孩子就更加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试想,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伤心事或者愉悦的事情,但却总得不到共鸣或者理解,这会让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孩子最终变得沉默,不善于表达和交谈,也不愿意表达,更不会对别人有同理心。

(二)沒有同理心的家庭,大多欠缺温暖

同理心,就是彼此理解。一个家庭没有同理心存在,就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会比较突出。因为不懂得或者是不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彼此之间没有嘘寒问暖,家庭的氛围不够和谐、温暖。

(三)没有同理心的家庭,多会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

孩子因为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容易形成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

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策略

(一)在互动中培养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父母不管多忙,都应该预留有和孩子共处交流的时间。有一位家长整天忙于生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结果孩子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于是这位家长在万般无奈之下,找到相关专业人士,留下一沓钱,说:“医生,你帮我救救我的孩子。”他却从来没反思自己:倒不如留一点用于赚钱的时间分配给孩子。通过陪伴和互动,孩子和父母之间可以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可以让家长利用闲余的时间,通过开家庭会议或者共处的时间,充分倾听,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现状和在生活、学习方面的困惑。彼此坦诚相待,孩子就能在这种家庭的互动中逐渐成长为有同理心的孩子。

想要孩子拥有同理心,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懂得同理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总是家长一言堂,而漠视孩子的声音,孩子总是得不到尊重,得不到理解,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理解别人,更不会同理别人。

案例:笔者家的孩子两岁多时,有一次,他在阳台发现了一只死了的瓢虫,然后饶有兴趣地以各种姿势围观了半个小时。在成人眼中,一只死去的瓢虫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很好的载体。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认为死去的瓢虫有碍观瞻或者会有细菌传播之类的,二话不说就把孩子抱开或者把瓢虫扔到垃圾桶的话,孩子就会嚎啕大哭,因为他会感觉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尊重。如果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更加重要的是,一颗长期得不到大人尊重的孩子的心,他懂得去尊重别人吗?

笔者看到孩子对这个瓢虫兴趣浓厚,选择接纳他的喜欢之情和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切都是新鲜的,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所以,笔者蹲下来,饶有兴趣地和他围在一起观察这个小瓢虫,看看它有多少条腿,它的壳是不是很硬,它为何会摔落在阳台上……一个下午就这样悄然地过去了,而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在人际交往中培养

有的孩子不愿参与社交活动,原因之一是他们欠缺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带孩子走出家门,鼓励孩子与更多的同龄人接触。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比如打篮球,考验团队协作能力,而不是一人拿着球乱带乱投。这些集体性的项目需要有配合的意识,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波动,以及别人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在这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当中,孩子更加能够收获同理心。

通过和外界的交往,孩子体会到人际交往当中的友善、互助、质疑、辩论等交往技巧,进而能够形成同理心。

(三)在亲身体验中培养

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分别、被误解等情景,会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案例:在笔者家孩子十岁那年,装空调的工人无意间把阳台的小鱼缸弄破了,鱼缸里的小鱼顺着水流流到了下水管道。笔者并没有在意,可是孩子放学回来后,发现鱼缸和鱼都不见了,大声问:“我的小鱼呢?”笔者回答:“装修工人打烂了鱼缸,小鱼流到下水管道去了。”孩子瞬间倚在门框上嚎啕大哭起来,哭得特别伤心,那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我们安慰她说:“不要伤心了,我们再买一条就是了。”她反倒哭得更伤心了:“那是我养了一年多的鱼,而且它被冲到下水管道,多可怜啊,肯定会死的。”直到现在,过了两年了,她每每讲起这个事,想起那条鱼,还是会哭。一条小鱼,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如此重要。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条小鱼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孩子的反应告诉家长,她在养育这条小鱼的过程中是倾注了感情的,在她的心中,这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鱼。理解到这一点之后,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悲伤情绪,而这正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

孩子的恻隐之心是如何培养起来的?那就是家长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感。如果家长不能认同孩子的这种情感,那么势必会认为她幼稚,甚至会认为她无理取闹,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发生冲突,进而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亲子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是这样一步步破裂的。这也是孩子有什么事情总是不愿意和父母分享的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而不考虑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一味地以“都是为你好”为借口,粗暴地干涉孩子的决定,不理解他们,也不去尝试理解他们。

家长应该创设环境,给孩子体验式的教育。有很多家长当孩子是掌上明珠,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宁愿自己累,也不愿意孩子受委屈。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这种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不懂得感恩父母。正确的方法是,父母的苦累,也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沟通自己的工作情况,让孩子知道每一分收获都是在父母的辛勤劳作后才能得到的。

(四)在反思中培养

要让家长确立“所有的错首先是我的错”的意识,而不是以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不顾孩子的感受。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鼓励父母不断地开阔视野,争取和孩子的成长路径不要相差太远。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缺点,要以同理心去思考:是否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而对孩子造成了这样的不良影响。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中的同理心培养相当重要,同理心是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家长应该懂得,孩子应该体谅。这关系到孩子未来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顺利,能否得到认可,孩子是否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并且运用良好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长应该学会反思:我是否“同理”了我的孩子?我是否有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我是否注重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是否能为孩子提供体验生活的各种场景?因为,这一些,都是孩子能否养成同理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欢.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同理心教育[J].教育界,2020(44).

[2]于诗凡.德育视角下的初中生同理心教育研究[J].東西南北,2018(10).

[3]姬冰澌.唤醒同理心:教育为了美好生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2).

[4]陈锐.“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

猜你喜欢
同理心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