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欣悦,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成为历代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古往今来,茶是文人墨客的艺术题材,如白玉蟾通过《水调歌头•咏茶》表达自己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的情感;魏野在《书逸人俞太中屋壁》中通过烹茶来描述自己远离世俗红尘,淡泊名利、隐逸林间、无忧无虑的生活,令人羡慕不已;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借茶来消遣生活的无趣。同样,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运用也贯穿着人们的生活,人们认知抽象概念离不开它们。申奥和梅德明在“概念隐喻和转喻互动下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研究”中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英语的非透明性层面上的词汇语义变化[1];戴凌靓在“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方位概念转喻认知建构”中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索《汉语大词典》中方位词在历时和共时[2];罗伟在“《雨果》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分析”中研究得出概念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对影片艺术性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抓住了大众的眼球,突出作品主题。
除此之外,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的运用能帮助读者有效了解诗人传达的信息[3]。蓝纯和白亦玄在“拓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品》中的诗歌本体隐喻和评价隐喻”中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诗品》中的比喻表达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得出了诗歌中存在的多条本体隐喻和评价隐喻,发现了诗歌中的实体隐喻,突出强调了中国文化元素等[4]。然而,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的运用在茶诗中应用研究较少,如潘丽鹏等运用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诗歌《满庭芳•茶》的解析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此诗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5];魏林杰和叶朝成在“《试院煎茶》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分析”中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分析苏轼的《试院煎茶》从而有效地传播了中国茶文化[6]。因此,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将《品令•茶词》作为研究内容,解析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运用,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茶诗《品令•茶词》中涉及哪些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如何帮助读者有效理解诗中的信息,拉近诗人与读者距离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是隐喻引导的结果[7]。隐喻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人类语言使用、思维模式、还是在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都能找到隐喻的影子。概念隐喻映射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两个范围组成,其映射过程是从已知具体的概念域到抽象的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还将其分为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及结构隐喻[7]。Panther等学者认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于隐喻是象似(iconic)关系;转喻是指示(indexical)关系[8]。
姜波把结构隐喻定义为用前一概念结构映射后一概念结构[9],这样能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后一概念。赵艳芳对方位隐喻有独到的见解,方位隐喻也称为空间隐喻,它是参照空间位置而建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隐喻概念域[10]。如“后来居上”“每况愈下”等,蓝纯认为“上”可隐喻为积极、好的一面;“下”可隐喻为消极、坏的一面[11]。魏林杰和叶朝成认为实体隐喻是把实体物质作为始源域以便有效理解目标域[6]。
除了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也被提到。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转喻是用一实体指代另一实体,转喻映射未涉及到跨域映射,而是在单一认知领域中产生的[7]。马辰庭和王义娜在“概念转喻的认知研究:“广义”与“狭义”之辩”中指出概念隐喻分为狭义转喻和广义转喻,并探究两种转喻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转喻研究需要两种转喻观并行[12]。
在Radden和Kövecses的观点中,转喻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整体与部分间的转喻,如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及减少转喻等。另一类是整体中不同部分间的转喻,如生产转喻,容器转喻以及因果转喻等[13]。
《品令•茶词》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诗词把作者平淡生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表达得具体生动。一方面表现出了词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蕴染着他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除此之外,黄庭坚所处的宋代有爱茶和尚茶的历史背景,这为黄庭坚的创作提供了灵感。黄庭坚故乡是茶乡修水,从小耳濡目染乡亲茶农们种茶和采茶的生活,他对茶和乡亲茶农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品令•茶词》存在许多概念转喻及概念隐喻的运用,能够为我们更好的解读词人对茶的喜爱之情与对家乡的怀念之感。
品令•茶词
[宋]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品令•茶词》这首词有八句,上片和下片各有四句。该词上片写碾茶和煮茶的过程,首句中的“凤舞团团饼”写出了茶的名贵之处。这里的“凤舞团饼”是来源于宋初茶进贡时,先将其加工成茶饼,接着用腊将其封好,最后还会将龙凤图案印在上面。由Radden和Kövecses提出的生产转喻可知,生产及创作活动如生产者或产品等因素相互替代产生的转喻[13],因此词人用“凤舞”来转指产品“凤饼茶”,“凤舞”与“凤饼茶”之间相互替代产生生产转喻,彰显了茶饼的珍贵之处。
第二句“恨分破,教孤令”中的“分破”一词描述了茶饼被掰开的状态,同时也指凤凰图案被分开的状态。“恨分破”流露出了茶饼粉碎时词人心中对此场景的惋惜情感,“教孤令”则指凤凰分离后各奔西东,孤零无伴。因此,诗人借此将茶饼被掰开的状态和凤凰被分开的状态相提并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人对茶的喜爱和珍惜。这里涉及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即“茶饼被掰开的状态是凤凰被分开的状态”,始源域是凤凰被分开的状态,目标域是茶饼被掰开的状态。
第三句“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描写的是碾茶过程,先将茶饼用碾具碾碎成渣,才能浸水泡之。该句中运用了两个概念隐喻。这一句描写的是将茶饼用珍贵洁净的碾具慢慢碾成茶粉细末,此时,可以观察到茶末成色纯净,晶莹透亮,体现出了茶的加工过程精细独到之处。此句中的“金渠”是金属所制,诗人用金渠来指代茶碾,这里涉及到概念隐喻“金渠指代茶碾”,始源域是金渠,目标域是茶碾,因此构成了“茶碾是金渠”这一概念隐喻,而“金渠”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因此又可将其称为实体隐喻。此句也生动形象说明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玉尘光莹”指的是将茶饼用金渠这一碾具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作者运用琼粉玉屑来指代茶末。使用“玉尘”来指代研磨茶叶时的茶末;用“光莹”来指代茶末色泽晶莹透亮。短短的四个字用到了概念隐喻,即把茶叶研磨时掉落的茶末比喻成玉尘。其中,以“茶末”和“茶末色泽清亮晶莹”作为始源域;以“玉尘”和“光莹”作为目标域,因此,“玉尘光莹”是“茶末色泽清亮晶莹”。“玉尘光莹”和“茶末色泽清亮晶莹”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具有圆形特征的实体,是圆形的玉尘到圆形的茶末的跨域映射,因此形成了“茶末色泽清亮晶莹即是玉尘光莹”这一概念隐喻。与此同时,“玉尘”属于看得见且摸得着的物质实体,这一概念隐喻也称为实体隐喻。
第四句“汤响松风”描写的是将碾好的茶末投入盛好的水中,用火煎之,水沸腾的声音就好比风吹松林的声音。短短四词运用了一个概念隐喻和一个概念转喻。首先,这一句是将“风”作为始源域,以“水”作为目标域,构成了“水是风”的跨域概念映射,其次,这一句还将“松林”作为“风”的容器,因此“松林”是始源域,而“水”的容器是煎茶的器具,目标域是容器,形成了“容器是松林”的跨概念域映射,所以把水在煎茶器具(容器)中沸腾的声音比作风吹动松林的声音,是结构隐喻。另外,“松风”在这句中指的是煎茶器具——古人美其名曰松风炉。因此,这里运用了概念转喻来描述煎茶器具之名贵。其中,“松风”是始源域,“松风炉”是目标域;这两个词是属于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这一认知模型中,“松风”代指“松风炉”,却不是用其整体表达松风炉这一认知概念,由Radden和Kövecses提出的减少转喻可知,某种整体语言形式通常可以被这种语言形式的部分所代替[14],所以可以称这种概念转喻为减少转喻。第四句中的“早减了二分酒病”描写了煎好的茶,清香扑鼻。不用仔细品尝,酒醉之意已经减退不少,突出了茶的解酒功效。“减”一字构建了一个概念隐喻中的战争隐喻;其中,战争是源域,解酒是目标域,形成了“解酒是战争”的跨域概念映射。源域中的战争存在我方军队和敌方军队,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我方军队战胜敌方军队。由于诗中的茶对人体有较多益处,因此茶是我方军队,而酒对人体有较多害处,广为流传的“喝酒伤身”也不无道理,所以酒是敌方军队,由此得出,目标域中作者把茶解酒的过程比作我方军队战胜敌方军队的过程。诗人运用“减”一字构建的战争隐喻,将茶叶之功效表达地活灵活现,通俗易懂。
第五句“味浓香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述的是煎煮好的茶水味道香醇浓厚,飘香持久。这一句中的“味”实则指的是煎煮好的茶水味道,这里用到概念转喻,用“味”指代已煎煮好的茶水味道,但不是用其整体形式来表达茶水味的认知概念,因此这种转喻也称为减少转喻。
第六句“醉乡路,成佳境。”描写的是饮茶也能像酒一样使人“醉”,但这种“醉”不仅没有醉酒那般痛苦难受,反而感觉身心爽朗,渐入佳境。这一句中的“醉”,不是酒使人醉,而是茶使人醉,由Radden和Kövecses提出的因果转喻可知,产生的结果通常被表示为导致此结果的事或人[13]。因此,“醉”是饮茶的结果,在因果关系中,结果常常被用作描述造成此结果的事物,这里用到了“原因替代事件结果”转喻,即为因果转喻。用“醉”指代茶使人醉,通过这一转喻突出了茶的独到之处,也衬托出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第七句“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词中用“恰如”二字,用以比喻品茶,用到了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此处始源域是“故人重逢”,目标域是“品茶的过程”,品茶的过程就如故人重逢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就如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因此,诗人在第八句中提到的“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说明描写出的品茶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品茶者自身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
此诗词短短几句但涵盖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颇多,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了《品令•茶词》中存在两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其中,第二句中茶饼被掰开的状态是凤凰被分开的状态、第四句中水在容器中沸腾之声是风吹动松林之声和茶解酒的过程是我方军队战胜敌方军队的过程以及第七句中品茶的过程就如故人重逢的过程是结构隐喻;第三句中茶碾是金渠和茶末是玉尘则是实体隐喻。另外,该茶词中还包含三种概念转喻:生产转喻、减少转喻和因果转喻。其中,第一句中凤舞转指产品凤饼茶是生产转喻,第四句中松风指代松风炉和第五句中味指代已煎煮好的茶水味道是减少转喻,第六句中醉指代茶使人醉是因果转喻。因此,《品令•茶词》中的转喻和隐喻通过彰显茶的珍贵之处来表达词人对其喜爱之情及思乡之情。
《品令•茶词》中存在许多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框架对其诗句进行分析,回答了上述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茶诗《品令•茶词》中涉及的概念隐喻有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具体包括:茶饼被掰开的状态是凤凰被分开的状态,茶碾是金渠,茶末是玉尘,水沸腾之声是风吹松林之声,茶解酒的过程是战胜敌方军队的过程以及品茶的过程是故人重逢的过程。文中涉及到的概念转喻有生产转喻、减少转喻和因果转喻,具体包括:凤舞指代产品(凤饼茶),松风指代松风炉,味指代已煎煮好的茶水味道,醉指代茶使人醉。第二,诗人在诗词当中使用概念转喻及概念隐喻,并对其分析,通过建立读者与作品间的桥梁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此诗,探析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