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

2024-03-29 20:26:10王晓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弘扬党员干部

王晓艳

(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中国精神是国家兴盛之根、民族振兴之魂。2013 年3 月1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精神”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凝结形成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风貌,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和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调整期,我国高质量发展呈现的新特征、新问题仍然突出,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起点上,探索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一、“抓早抓小”: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知与信仰

(一)青年学生群体是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坚力量

青年是中国精神的书写者和践行者。在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总能看到和见证青年奋斗的身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三位青年在浙江嘉兴红船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为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伟大的红船精神。其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中国精神的经典形态大放异彩。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青年不负众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涌现出大批青年劳动模范与道德楷模。在创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的过程中,不乏青年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身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精神体现为小岗精神、深圳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等,广大青年以开拓进取的积极姿态谱写中国精神的新面貌。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大批“90 后”“00 后”青年“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展现出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为民服务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凝练成为伟大的抗疫精神。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每一个历史时期,青年都是时代之精神的书写者和践行者,中国精神的每一种历史形态无不凝结着青年的奋斗、彰显着青年的品格。

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社会整体精神面貌。当代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主力军,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必将成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建设者和生力军,成为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然要相信青年、寄托青年、依靠青年,将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精神教育的主体人群,重视青年学生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抓住青年学生的精神特质与思想倾向,积极塑造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风尚。

(二)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要抓好青年学生群体中国精神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群体以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为主体,广泛涵盖从初中、高中(职业中学)、高职高专、大学等各个学段的不同学生群体。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微观视域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做好青年学生群体中国精神教育工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一轮发展的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青年既然生活成长于这个大变局的时代,重大社会变革就必定会形塑他们的精神世界。解决好青少年精神领域由新旧文化冲突、中西方价值碰撞、中外梦想激荡与人类文明革新带来的困惑迷茫,既是中国精神教育的关键任务,亦是其价值之所在。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教育要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信念;要在他们心目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与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要培育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与行为遵守;要言传身教地培养他们的使命责任意识与敢于担当精神。“抓早抓小”就是要抓住“青年”这个人生关键时期,着力培养他们对中国精神及其文化形态与价值理念的自觉认同与坚定信仰。

对青年学生群体进行中国精神教育要从“大中融合”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发,在学段与学段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做好衔接、重构和创新,以新时代中国精神为主题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整体性、系统化、全面性的中国精神教育体系。要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角度推进新时代中国精神教育。针对青年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处于从感性向理性提升的途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群体影响易感性等特征,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阵地优势,着力培养青年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促进中国精神从价值理念向行为方式的内化与转化,使之成为他们未来人生的鲜亮底色。

二、抓住“关键少数”:党员干部要率先带头践行中国精神

(一)党员干部是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人群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以百年前浙江嘉兴红船之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极大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表达形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理论上讲,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凝聚着人性中最崇高、最精髓的部分,是积极正面的精神价值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人性是普遍内在于每一不同个体身上的人格特质,既包含自私自利、拜金享乐、相互攀比等相对低级的趣味取向,更包含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大公至正等高级的趣味取向。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要求指向人性中的高级趣味,集中体现了普通人性价值中崇高、向上、向善的维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价值。党性修养的要求本身就代表着当代中国精神的主流形态,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党员干部成为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人群。

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中国精神能够展示积极正面的党的形象,强化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与信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中国共产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主心骨,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精神面貌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最直观表现形式。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制度的认知离不开每个党员干部的宣讲传播与踏实工作;百姓对党和国家事业工作的认可离不开每个党员干部的艰苦奋斗与扎实奉献;人民对党和国家优良作风与美好形象的认同离不开每个党员干部的克己自律与廉洁奉公。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中国精神能够起到团结稳定、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可以振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地缘政治复杂敏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能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崇高党性,引导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每个党员干部理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以正面、高尚、健康、向善的精神面貌感召全体社会成员,在全社会范围内激起展示中国精神、发挥中国力量、创造中国伟业的民族志向和社会理想。

(二)党员干部要率先带头践行中国精神

党员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练就过硬本领。具体而言,就要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以积极正面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形成“头雁效应”。“信念过硬”要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眼界和更开阔的胸怀践行“为民服务”精神。“政治过硬”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党员意识培养,强化共产党员宗旨意识。“责任过硬”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秉承“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理念,心系群众,增强公仆意识,用责任担当服务群众。“能力过硬”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知行合一、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增强干事创业的情怀与魄力,在为党创业、为民做事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作风过硬”要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严守纪律,要以廉洁清正养浩然正气,用浩然正气感动人民群众。

党员干部要敢于亮剑,自觉对慵懒颓废之风进行斗争,自觉与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做斗争;要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正面形象;要做好表率,身体力行彰显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不忘初心,秉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信念,充满热情,用丰富饱满的精神世界感染群众;要表里如一,用一言一行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力量,让群众看到精神的力量与价值,视党员干部为效仿追随的典型与楷模,引领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三、重视“以文化人”:文艺工作者要演绎好中国精神

(一)文艺工作者是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重点人群

文艺是时代的精神之花。“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中国古代优秀文艺作品通过阐释民族价值理想、表达民族文化特质,传承民族精神追求,“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文艺效果显著,对内实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对外展示民族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达成文化交流创新的作用。在2014 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文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5]新时代国际国内两个舞台依然需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国内舞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的要求更高;在国际舞台,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想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艺工作与文艺作品能够提供最为直观的展示窗口和传播载体。

文艺是青年的心灵家园。“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5]文艺作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共性的情境与问题的书写与描绘,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人生成长中遇到的顺境与逆境、梦想与期望、困惑与苦恼都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得到慰藉、救赎和启迪。传统时代,文艺作品以纸质方式传播,帮助培育和塑造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与认知取向。当今世界是一个图像化时代,人们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首要方式是以图像化呈现的形象进行直观把握和感性认知。因此,在文艺工作中能不能以形象化、可视化的方式抓住观众眼球、吸引观众注意,对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影响力空前高涨,明星与“偶像”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巨大的号召作用与感召力量。在文艺作品中灌注中国精神元素,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群体的中国精神培育,将会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文艺工作者要演绎好中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要吹响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号角。“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5]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既是一个事实判断,也是一个价值判断;既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弘扬中国精神重要作用的肯定,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当提高政治站位,正确认识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提升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的创作自觉。文艺工作者靠作品说话,作品好坏的衡量标准不仅在于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更在于精深的思想,而作品的思想深度取决于文艺工作者对时代之精神的准确把握。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从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出发,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密切联系群众,演绎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中国精神,创作出真正的文艺精品。

文艺工作者要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声音。故事是精神的物质载体,精神是故事的价值内核,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运用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精神”是文艺工作者智慧的体现。文艺工作者应大胆利用自身职业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舞台演绎好中国故事,创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形象、体现中国气度、表达中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斗争和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寻找最能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素材,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道路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四、用好“舆论武器”:媒体平台要把准弘扬中国精神的舆论方向

(一)媒体平台是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阵地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信息认知是大众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土壤。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等在传播思想文化、引领时尚潮流等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以手机和互联网平台为物质载体的各种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凸显出对大众生活的重要影响力。舆论是社会公众自发地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反应、反馈与传递,舆论传递什么声音往往取决于媒体传播什么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媒体平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众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景象。因此,媒体平台的政治立场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舆论导向具有重大意义,正是这种“声音过滤器”作用使得媒体平台在维护主流社会意识和价值共识上具有巨大的战略重要性。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中国精神担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同时,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就是精神领域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凝聚民心。中国精神是中国当代主流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表达,具有意象性、渗透性和大众性。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润物细无声”地强化社会主流意识,提升普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在传播中国精神和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态势,主流社会意识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复杂交织。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与消极因素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有所滋长;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与盲目性使得西方意识形态与错误思想得以在网络平台扩散蔓延,不断蚕食对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维护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需要媒体平台积极发声,主动作为。

(二)媒体平台要把握好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舆论方向

媒体平台要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价值。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理论基石,也是新中国全体社会成员所信奉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理论内核与信仰旨归是马克思主义,其诸种表达形态都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承载着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要继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感召作用,就要自觉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指南功能和指导作用,在多元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价值,发挥好其信仰领航和精神激励作用。因此,新时代网络媒体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内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价值。

媒体平台应主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方面的主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作为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目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社会、公民整体精神风貌的总体要求与价值评判标准,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信仰与行为标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种规定将中国精神具象化为可实现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与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核完全一致。因此,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武器,媒体平台要自觉担当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为社会大众传播好这个“最大的价值公约数”。

总之,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既要做到全面统筹又要落实重点推进,让青年学生、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示范力量,让媒体平台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展示舞台,共同向国际国内社会展现中国道路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之美,展示中国精神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张力。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弘扬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31:39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中国火炬(2016年12期)2016-05-03 07:05:45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湛江文学(2015年2期)2015-12-18 14:04:57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党员干部要姓“党”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4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艺术百家(2015年1期)2015-04-07 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