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敷料在预防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患者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28 12:35郭颖张莉平方书龄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4年4期
关键词:聚维酮纱布葡萄糖

郭颖,张莉平,方书龄(通信作者)

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早期周围型肺癌无明显临床症状及表现,且痰细胞学检查结果多表现为阴性,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及表现时,其病情多已进展为晚期周围型肺癌,或已通过血液、淋巴循环等方式扩散至其他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临床多采用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的目的[2]。目前,肺癌化疗多依靠静脉给药途径实现,且首选PICC。通过PICC 不仅可缓解反复静脉穿刺为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可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所引起的静脉炎等并发症[3]。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PICC 使用期间具有一定的局部导管相关感染或者全身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4]。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菌敷料在预防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患者PICC 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PIC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 组,每组40 例。3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于我院确诊;符合肺癌化疗标准;符合PICC 适应证;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因其他原因导致的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合并严重出血性疾病、血栓、其他类型肺外疾病;穿刺部位出现皮肤损伤;患有精神类、神经系统疾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所有护理措施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

A 组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护理,将导管穿刺点作为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放置的中心位置,观察凝胶中心部位渗出液体及血液情况,判断其是否需要更换,无明显异常每隔7 天更换1 次[5],如有异常立即更换。

B 组采用聚维酮碘纱布敷料护理,将2 cm×3 cm小纱布浸润聚维酮碘后,放置在导管穿刺点处,固定好无菌纱布,每48 小时更换1 次敷料。

C 组采用透明敷料护理,采取无张力粘贴的方式,在导管穿刺点放置无菌透明敷料,若无明显异常则每7 天更换1 次[6],如有异常立即更换。

对已经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感染者,需要对导管进行保留,从导管、外周静脉采集血,培养标本后将其放入需氧菌血培养瓶及厌氧菌血培养瓶内,进行细菌类型的鉴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3 组PICC 相关感染发生率、维护次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及皮肤性损伤发生率。PICC 相关感染诊断标准:(1)穿刺点出现渗血及渗液等症状;(2)导管穿刺部位出现发红、触痛、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及硬结等表现[7]。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1)置管或拔除导管48 h 内出现异常表现,以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高于37℃)、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及寒颤症状为主;(2)通过对导管尖端附着微生物进行检测(采用半定量培养法)判断存在血流感染;(3)从穿刺部位抽取血液后定量培养可见存在血流感染;(4)通过检测病原菌判断存在血流感染等[8]。皮肤性损伤包括张力性水疱、接触性皮炎及压力性皮肤损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PICC 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

3 组渗血渗液、淋巴管炎及化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发红、触痛、皮肤温度增高及硬结发生率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PICC 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 [例(%)]

2.2 3 组维护次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B 组维护次数多于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维护次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2.3 3 组皮肤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B 组皮肤性损伤发生率低于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 组皮肤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肺部恶性肿瘤疾病,多出现在肺段以下的支气管部位,其发生发展多与吸烟、遗传及电离辐射等因素相关[9]。研究显示,周围型肺癌早期并无明显的肺部症状及体征,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为晚期,治疗难度较大,需采用化疗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10]。随着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PICC 技术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此,肺癌患者常借助PICC 实施化疗。PICC 不仅支持重复化疗给药,还可避免对患者的血管造成不良影响。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PICC的优势在于能够长时间留置导管,密闭性及安全性较高,但其应用期间易导致导管出现堵塞或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PICC 相关感染最为常见[1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肺癌化疗患者PICC 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常用抗菌敷料包括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聚维酮碘纱布敷料及透明敷料3 种类型。因此,本研究就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患者PICC 相关感染预防中抗菌敷料的选择进行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3 组渗血、渗液、淋巴管炎及化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发红、触痛、皮肤温度增高及硬结发病率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维护次数多于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皮肤性损伤发生率低于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及聚维酮碘纱布敷料均可减少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患者PICC 导管相关感染发生,但聚维酮碘纱布敷料的维护次数较多,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的综合应用效果更好。分析原因为,葡萄糖酸氯已定是一种当前临床常用的消毒防腐类药物,具有强效抗菌消毒效果,抗菌范围较广泛。葡萄糖酸氯已定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对细胞浆膜的渗透屏障产生吸附作用,使细胞内容物漏出,由此产生较强的抗菌作用,达到减少细菌的目的[12]。既往报道指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酸氯已定溶液可发挥不同的消毒效果,当葡萄糖酸氯已定的浓度相对较低时,即可发挥一定的抑菌作用,而当其浓度较高时则可发挥较强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抗菌效果也十分突出[13]。聚维酮碘被认为是碘和载体结合及相互作用而成的消毒剂,其消毒作用较突出且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可发挥较强的抗菌效果。聚维酮碘作用机制为:(1)聚维酮碘停留或涂抹在组织表面可形成1 个相对较薄的杀菌膜,并缓慢且不断地释放大量的游离碘,由此发挥较强的杀菌作用;(2)聚维酮碘本身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作用速度也相对较快,能够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组织中。聚维酮碘本身对创面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不会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刺激,但应用时需注意及时更换聚维酮碘纱布敷料[14]。

综上所述,葡萄糖酸氯己定敷料及聚维酮碘纱布敷料均可减少肺癌化疗致骨髓抑制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但聚维酮碘纱布敷料需维护次数较多。

猜你喜欢
聚维酮纱布葡萄糖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交联聚维酮在中药微丸中的应用
聚维酮k30在医药中的应用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防水的纱布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是雾,不是纱布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