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礼杭,王建文,许凯华,丘洪林(通信作者)
龙岩市第一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肝癌好发于上皮或间叶组织,发病主要与黄曲霉毒素、乙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因素有关。早期肝癌患者无特异性症状,当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时,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消瘦、肝区疼痛等[1]。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已加重,错失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从而缩短患者生存期。因此,需尽早筛查和确诊肝癌,对其分期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相关流行病学报道显示,肝癌患者发病年龄出现前移趋势,且多见于男性,晚期肝癌患者比例逐渐升高[2]。计算机断层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均被广泛应用于肝癌患者分期诊断。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分辨力高、图像清晰,但辐射量大,存在一定风险。超声虽能清晰显示肝脏解剖结构,但受肥胖、肠腔气体等因素干扰,导致诊断准确度较低[3]。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3.0T 磁共振逐渐被应用于肝癌诊断。相比于常规1.5T 磁共振,3.0T 磁共振的图像分辨率更高、检查时间较短、成像功能更多,可更仔细、清晰地观察微小病变,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不仅可显示肝癌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情况,还可清晰显示小分支血管结构[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3.0T 磁共振成像在肝癌患者分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 例,女21 例;年龄38~88 岁,平均(55.23±9.88)岁;长期酗酒50 例,无酗酒习惯26 例;病程1~35 个月,平均(7.92±2.43)个月。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相关资料齐全;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确诊;单侧发病。排除标准:继发性肝癌或肝癌切除术后病情复发;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患白血病或地中海贫血;查体不配合或无法配合。
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 CX 磁共振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T2加权序列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视野40×30、重复时间260 ms、回波时间2.0 ms、层距2 mm、层厚5 mm。常规扫描后,施以动态增强成像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2.63 ms、回波时间0.95 ms、视野380×309、层距2 mm、层厚4.5 mm。肘静脉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702, 规格:15 ml∶7.935 g),注射剂量为0.1 mmol/kg(相当于0.2 ml/kg),先以3.0 ml/s 速率注射15 ml 钆贝葡胺注射液,再以相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实施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时间为2~3 s,空间分辨力为1.4 mm3×1.4 mm3×1.4 mm3。增强扫描过程中,引导患者屏气使呼吸检测基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采用工作站分析磁共振影像数据,由2 名临床工作5 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阅片,共同给出统一结论,若出现分歧,则由上级医师给出最终结论,着重分析病灶与周围组织、血管的解剖结构关系,并绘制信号强度曲线,包括线型(早期信号强化,并持续上升)、平台型(早期强化,后持续降低且保持平稳)、流出型(早期信号强化,中后期信号强度减弱)、环状(无明显强化)。
肝癌病理分期诊断标准:癌症病灶最大直径在2 cm 及以下,病灶局限于肝脏内为T1期;癌症病灶最大直径>2 cm,且局限于肝脏内为T2期;癌症病灶已超过肝脏,未累及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轴为T3期;癌症病灶已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出现不可切除原发肿瘤为T4a期;病灶蔓延至腹腔轴,恶性肿瘤无法切除为T4b期。
肝癌磁共振分期诊断标准:单个结节直径在2 cm 及以下,无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远处转移为T1期;单个结节直径在2 cm 及以下,存在血管侵犯,或多个结节直径>2 cm,局限1 叶,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血管侵犯为T2期;单个或多个结节直径>2 cm,局限1 叶,侵犯血管,或多个结节直径在2 cm 及以下,局限1 叶,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血管侵犯,但无远处转移为T3期;有多个结节,超过1 叶,或已侵犯除胆囊外的邻近脏器,或病灶侵犯肝静脉和门静脉的主要分支,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为T4a期。存在多个结节,超过1 叶,侵犯血管,出现淋巴结远处转移为T4b期;
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3.0T 磁共振成像对肝癌分型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肝癌分型包括块状型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弥漫型肝癌。比较不同b值(b值是衡量磁共振成像中弥散效应的因子,b值越大,弥散梯度越大、信号越强,弥散功能检测能力就越强,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度也会更加清晰,因此检查的敏感性也就越高)下病灶区和正常肝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为1,代表判断结果完全一致,精确度最高;Kappa值为0.8~<1.0,代表一致性极强;Kappa值为0.6~<0.8, 代表一致性较强;Kappa值为0.4~<0.6,代表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2~<0.4,代表一致性较弱;Kappa值为0~<0.2,代表一致性极弱;Kappa值为-1,说明2 次结果完全不一致;Kappa值=0,说明结果是完全随机分类;Kappa值<0,说明结果倾向于随机分类。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T1、T2、T3、T4a、T4b期的肝癌患者分别为30、20、16、6、4 例;3.0T 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显示,T1、T2、T3、T4a、T4b期的肝癌患者分别为29、19、18、6、4 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0T 磁共振成像对肝癌分期的诊断准确度为86.84%(66/76);与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强(Kappa=0.912,P=0.000),见表1。
表1 3.0T 磁共振成像与术后病理对肝癌分期的诊断结果比较(例)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块状型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弥漫型肝癌的患者分别为26、27、18、5 例;3.0 T 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块状型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弥漫型肝癌的患者分别为27、25、17、7 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0T磁共振成像对肝癌分型的诊断准确度为88.16%(67/76);与术后病理分型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强(Kappa=0.903,P=0.000),见表2。
表2 3.0T 磁共振成像与术后病理对肝癌分型的诊断结果比较(例)
当b为300、800 s/mm2时,病灶肝区的ADC 小于正常肝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b 值下病灶肝区与正常肝区的ADC 比较(s/mm2,±s)
表3 不同b 值下病灶肝区与正常肝区的ADC 比较(s/mm2,±s)
注:ADC 为表观弥散系数
肝区位置例数300800正常肝区763.12±0.492.13±0.17病灶肝区761.65±0.410.84±0.12 t 20.05854.045 P 0.000 0.000
肝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较高。癌症早期及时采取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把握治疗黄金期,可尽快切除病灶,避免癌细胞转移而加重病情,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5-6]。若病情加重,可增加癌细胞转移风险,损害周围脏器,扩大癌变范围,进而增加治疗难度,同时亦会增加病死风险。因此,需尽早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预后。但临床治疗肝癌患者需根据分期、分型制定治疗方案,故有效、准确诊断肝癌患者不同病灶分期、分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8]。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方式观察病灶位置、大小、血管受侵犯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根据上述情况,综合判定病灶不同分期。计算机断层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常用于诊断肝癌的影像学技术,可判断病灶不同分型,但对病理分期的诊断还不够准确,还需采取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肝癌患者不同病灶分期的诊断准确度[9-10]。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3.0T 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腹腔癌症疾病诊断。3.0T 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可全方位呈现病灶与周围相邻器官间的关系,便于临床及时发现病灶转移和组织器官受累情况,同时也可显示病灶周围血管受侵犯程度,有利于准确判断病灶位置、癌细胞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11-12]。此外,在肝癌诊断中,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软组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通过多期扫描,还可获得多组不同时相的病灶影像,以全面反映肝癌组织血液循环情况,从而可提高诊断灵敏度。本研究采用3.0T 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癌分期,结果显示,3.0T 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T1、T2、T3、T4a、T4b期的肝癌患者分别为29、19、18、6、4 例,诊断准确度为86.84%;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极强(Kappa=0.912,P=0.000)。此研究结果与仇志亮[13]的研究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癌分期结果与金标准具有极强一致性(Kappa=0.908,P=0.000)]类似。由此提示,3.0T 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肝癌分期,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医师可据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原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多通道成像方式,通过检测肝癌病灶内水分子扩散程度,可反映内部细胞功能状态,亦有利于判定病灶内出血、囊变情况。同时,磁共振扫描具有多平面成像、多参数分析的功能,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不仅可清晰显示肝组织解剖结构和血供情况,还可呈现肝细胞癌变病灶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的关系,有利于判断癌变程度[14-15]。采用3.0T 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信号分辨力,在注射造影对比剂后,还可增强微小病灶信号强度,使癌变肝组织与周围组织的信号表现形成显著差异,从而可全面、清晰地呈现肝癌病灶大小、受侵犯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效鉴别诊断肝癌不同分期[16]。3.0T磁共振成像还可显示肝癌组织强化程度和方式,以判断病灶分期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3.0T 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块状型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弥漫型肝癌的患者分别为27、25、17、7 例;对肝癌分型的诊断准确度为88.16%;与术后病理分型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强(Kappa=0.903,P=0.000)。分析原因为,块状型肝癌和弥散性肝癌影像特征均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晰、形状不规则、信号欠均匀,单纯依靠影像学特征无法分辨2 种肝癌分型,而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肝癌分型。在增强扫描中,块状型肝癌在磁共振扫描中表现为T1加权序列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序列成像呈高信号;弥漫型肝癌T1加权序列成像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序列成像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此外,结节性肝癌与小肝癌患者影像特征表现为病灶形状规则、边界清晰、信号均匀,从影像学特征方面分析,此2 种肝癌分型与块状型肝癌、弥漫型肝癌较好鉴别,但此2 种肝癌类型较难鉴别。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发现小肝癌T1加权序列成像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序列成像表现为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结节性肝癌T1加权序列成像表现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序列成像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17-18]。根据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可全面、准确鉴别诊断肝癌不同分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b值下病灶肝区的ADC小于正常肝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磁共振ADC 可作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指标。分析原因为,肝癌患者病灶周围区域的毛细血管具有较强的通透性,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钆贝葡胺注射液在通透性高的毛细血管壁中逐渐渗入病灶周围组织间隙,增加局部血容量,使磁共振信号增强,从而可有效判断肝癌病灶位置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此外,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病灶组织受损较严重,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显著缩小,导致癌组织异常生殖分化,改变间质成分与腺泡结构,使其结构不规则,影响水分子活动,最终降低ADC[19-20]。因此,通过采用磁共振检查,根据信号强度不仅可鉴别诊断癌变肝区和正常肝区,还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3.0T 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肝癌分期、分型,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