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雄 周仓库
[摘 要]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支持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许多职业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趋势日益明朗。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推动育人方式、培养模式改革,更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紧盯社会需求和市场信号,加快建立引领智能时代人才需求标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突破以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陈旧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才质量观,健全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主体,改革人才质量评价模式,建立引领时代需求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型人才;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自1950 年《计算机与智能》一书出版起,人类正式踏入人工智能领域。1956 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会议中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近年来,以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人工智能不断突破,语音与人脸识别、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无人机等已经广泛应用[1]。无人驾驶、智能医生等若干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效率的提升,将使劳动就业市场发生深刻变革,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造成深远的影响。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1 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1.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亟待革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引发一场社会分工的巨大调整。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许多职业同时创造新的职业。Frey and Osborne(2017)调查分析了劳动力市场 702 个职业被智能装备有效替代的风险概率,认为多数机械的、重复的技术性工作将最先被机器人装备取代。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基础层的突破,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保安、快递员、抄表员、收银员等大量岗位已经快速被智能设备替代,甚至于许多需要人类脑力思考的领域也逐渐呈现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例如,科大讯飞智能翻译已经可以满足中低端多语言翻译需求,服务机器人已经大量运用到机场、酒店、快递等行业。显然,以培养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的高职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需求端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其教育理念仍停滞在“匹配”与“适应” 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阶段,致使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显然,工业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当下,高职教育要转变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培育适应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人才,高职教育理念最终要回归教育本质“人的教育”[2]。突破固有思维,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应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把人从物化的工具概念——人力——中解放出来,还应更加注重塑造人类特有的情感、美感和创造力,更加关注人类个体特有的道德、心灵、精神等生命价值。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跨界复合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使命。
1.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急需变革
随着智能机器人装备的广泛应用,生产环境智能化趋势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工作组织去中心化以及工作方式人机协作化,要求单一生产线上的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不断创新、灵活应变等多种能力的高度复合型人才,成为能够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担当多重身份的生产者、管理者甚至决策者。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工业 2.0”背景下,以满足产业集中、统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方式、匹配岗位素质与技能要求为目标制定并发展至今。该体系虽然妥善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问题,达成了人才培养的就业目标导向,但已经无法匹配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企业发展要求,需对现行的职业教育人才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首先,要更新教学内容,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中心主义”会逐渐淡出教育的舞台,教师应减少记忆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思维。其次,革新教学形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从技能培养为中心向心灵培育为重点转变,借助智能工具向教练转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交流协作,培养学生多元独立思考能力、多元价值观念。最后,更新教学评估手段和标准,改变传统刻板的考试评估,引入柔性、多元的成长性评估,以驱动学生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2.1 评价主体不全面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布的质量年度报告更像是对自己的工作评价宣传,鲜有院校会把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且影響自身利益的重大质量问题公之于众,导致报告缺乏可信度与社会公信力。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难以真实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已逐步参与到质量评价中来,但尚处于从属地位,高职院校应对需求去提高质量的压力、动力不足。单一评价主体把握着质量评价的绝对影响力不利于质量评价的真实客观,也不利于评价效果的最大化。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应当回归教育本质,把人从物化的工具概念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人类的情感、幸福感、美感和创造力。人类个体特有的心灵、精神等生命价值体验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所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该纳入社会第三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完善评价主体[4]。
2.2 评价过程动态性不足
目前的人才评价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动态评价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和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智能评价体系能够对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运用,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决策。例如,智能教学资源推荐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时间安排等信息推荐符合用户兴趣要求的教学资源,并根据需求变化响应调整课程内容和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新的教育价值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现智能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支撑功能。
2.3 评价体系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心理健康等重视不够。在学生发展上,当前高职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但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新特征高职院校缺乏分析和研究。从职业发展来说,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规格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需要满足社会岗位需求,传统评价方法难以科学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质量水平。
此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结合新时代要求和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尚未从“技能型”向“智慧型”“创新型”转变,课程设置没有围绕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导致课程体系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主体,学校作为实施者与服务方都可以参与到合作中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应该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使专業设置和课程内容符合岗位标准。但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尚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的分析研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尚待加强[5]。
概而言之,人工智能业已成为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探索还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的智慧化改造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 人工智能视域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
3.1 健全人才质量评价主体
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产岗位需求特征,将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指标,提升学生自主评价在衡量教育教学质量中的权重。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质量应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根据智能时代人才需求进行相应调整,解放人类,关注情感、幸福感、美感和创造力。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感、美感、情感和创造力,以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心灵、精神等生命价值体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换而言之,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评价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外部专业机构组织、发布。多元化评价主体应涵盖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个人等多个层面。外部专业机构通过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独立自主、客观公正地发布质量评价报告,以期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和学生个人可持续成长的需要。高校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反馈机制,根据客观公正地发布的质量评价报告中多元主体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6]。
3.2 改革人才质量评价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评价主题、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等多个方面突破原来局限。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评价模式的建构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过程化伴随式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的应用成为可能,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能够得到关注。过程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通过功能改进和过程的诊断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智能化评价通过大数据、智能云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最后,个性化、全面化评价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的应用下成为可能。每个学生知识结构、个性、情感、价值观都存在差异,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鲜活的人而非工具,对于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应当给予保护和发展。个性化评价可真实地测评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和能力素质特点等,评价范围可以从知识领域延伸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构建以满足智能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陈述性知识的重要性将不断下降。在智能时代,企业需求更加注重以实践为基础的智能素养,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也将进一步倒逼教育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普及更加强调与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智能素养培育,智能素养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
3.3 设立引领时代需要的评价内容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制约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研究分析智能时代人才需求新特征,借鉴先进国家的职教人才评价方法经验,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自适应学习力强、创新型、跨界复合型、心理健康、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评价体系也应率先突破用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传统刻板的评估,引入过程化、多元个性化的成长性评估,全面推行个性化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驱动学生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和自适应学习能力是智能化时代的基本要求,引领时代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之外应包含创新、自适应学习力、跨界复合型、智能素养等要素。近20年来,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量职业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改造或取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突飞猛进,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自动化阶段,进入到深度学习认知智能阶段,大体具备了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工作的能力[7]。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将由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并不断加速岗位迭代。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要具备创新素养和较强自适应学习能力。跨界复合型人才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典型特征。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学、数学等多学科,具备多门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是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及熟练操作人工智能设备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培养熟悉人工智能技术底层语言,且具备较高智能素养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秋斌.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18(10):132-136.
[2]聂健.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98-199,203.
[3]邹嘉豪.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投资,2019(4):273.
[4]刘晓,徐珍珍. “机器换人”与职业教育发展:挑战与应对[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1):13-17.
[5]陈鹏. 共教、共学、共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嬗变与坚守[J]. 高教探索,2020(6):112-119.
[6]任雪园. 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2-17.
[7]何碧漪,李青海.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刍议[J]. 河北职业教育,2021,5(1):23-26.
[作者简介]刘芳雄,男,湖南涟源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综合素养等。
周仓库,男,河南周口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