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梅
哲学家说万物皆在变,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本身。笔者将以2023年的中考题目为例,浅谈2023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变与不变。以此作为指引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小的方向。
一、情境化设题对教材与考标的突围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结束之后,引起了考生的一片哗然和众多语文教师的质疑。在知识积累与运用中,采用了语段创设情境的出题方式来设置题目。第1小题中“挫折”一词的读音拿不准,尤其是第2题中的“引吭高歌”一词没有在现行课本中出现过,也没有在2011版、2022版的课标上出现过,因此引发了教师与学生关于“超出命题依据”的争议。然而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限,试问教学真的只教教材上的内容吗?考试也只能考教材上、课标上要求的内容吗?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肤浅地认为语文学习只学教材上、课标上的内容,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狭隘地认为只用教教材上、课标上的内容的话,那所谓中华母语、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又在何处得以彰显呢?更何况笔者认为“挫折”一词,几乎成了渗透于每一个生命体成长历程里的深刻认知概念,是我们语言常态里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是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应具备的语言素养。而“引吭高歌”一词,在课文《安塞腰鼓》的学习中,我们遇见“亢奋”一词,既已学到“亢奋”,作为基本的语言文字积累“引吭高歌”的积累应该是水到渠成和理所应当的。
都说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考题的命制是对未来教学方向的指引。这样的考题命制,看似是对课本和课标的突围,和以前的中考以教材为经,以课标为纬的确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宗旨始终是不变的根本。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更多、更广、更博的词汇储备,文字积累,这才是语言文字学习的根本所在。
因此课本在变,考标在变,考题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宽而广的语言文字储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时积累,处处延伸,向知识的横向拓展是必不可少,也是势在必行的,无论是语言文字、词汇语段,还是文学文化,方法指引。构建广博的课堂,从而建构广博的知识体系,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与灵魂。
二、阅读设题中文体知识的淡化
近年来,在应用文体阅读题的设置上,越来越淡化了与文体相关的知识性考点,例如议论文中“论点”“论证方法”,说明文中“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性问题的考查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试题,命题人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2023年的第一篇阅读《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其中第三道阅读题为“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右图扬派盆景的特点”,这道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之后,用从中获得的相关知识来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这里面也体现出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是语文核心素养在考题当中最活的体现。
近年来考题中文体知识的淡化,无疑给所有的师生一记警钟。作为应用文体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用死的文体知识去解剖一篇篇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的文章这种一千篇一律的阅读方法,应该要随着时代前进而落幕了。毕竟作为文章本身,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文章,在给读者以知识的同时,最让它保有生机与活力的,一定是人文性的元素。这是师生解读文本时,最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所以从阅读中从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一定是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努力去构建的真正的素养。
三、古诗文对比指向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从2020年起,云南省开始全省统考,在省题中第一次将课内文言文设题改成了课内外对比;在2021年的省题当中第一次在诗歌鉴赏里将相关联的诗歌意象或内容进行了比较设题,很明显古诗文阅读里这一变化,题目难度的提升不言而喻。原来的篇目是有范围可限制的,原来的备考是有边界的,可现在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词的比较对象就可以称得上无边无际,浩如烟海了,何谈备考?
诚然,如果抱着准备的心态,在七十篇里准备尚且可行,在无边无际的文学浩海里准备,那自然比大海捞针还难。其实很明显,变革者也绝不是导向大家去“准备”,而是导向大家去培养能力,形成素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习得古代语言语感,理解甚至鉴赏古代语言文字的素养,以及广泛阅读,进一步去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
因此,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旨在教给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方法,关注学生重点古代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与此同时,消解学生古诗文阅读的畏难情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课文为圆心,以同类诗文为半径,共同建构群文阅读、类文阅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当中,逐步习得古代文言的语感,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这将成为学生顺畅阅读理解古诗文的不二法门。
四、综合性学习“新变”背后的“不变”
2023年的综合性学习题可谓创历史变化之最:题型的首创性、内容的“回归性”、题干的提示性,都可谓闻所未闻。初见此题,好像无从下手,再读此题,定然就能识得庐山真面目。首先材料的选择为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这是一套试卷中除了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之外又一处回归课本的体现。如若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的学生,自然能为此题的作答助力。其次题干上的“颓唐不安”一词,自然是解开本题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这道题其实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学生只要知道“颓唐不安”的意思,定然能找到与该词语不契合不匹配的语言和动作设计。
所以,所谓的变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本质依然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因此,笔者呼吁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以教材为章本,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为手段,以广泛的阅读为媒介,真正的培养具有语文学科素养的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每年中考试題的命制都必然有选材、题型、考点的变化,但所考察的知识点、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却始终如一。真正的语文王者一定是有着丰富学养,厚重积淀,扎实功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