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宏
【摘 要】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学古诗文,可以利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建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学习情境 以趣设境
在项目化学习理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预设驱动性任务,而学习任务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山居秋暝》的教学,可以诗题导入。
师: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你们研究过诗题吗?今天这首诗,你们能从诗题中挖出什么呢?
生:我从“秋暝”这个词中挖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生:我从“山”字中挖出这首诗写的是山中景色。
生:我从“居”字挖出这首诗写的是在山中居住的人们。
师:“山居”两个字连起来看,就是写在山中居住的一些事情。那么是谁居住在山中?他为什么想居住在山中呢?
(生答略)
师:诗题是一首诗的眼睛,概括了诗中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和我们写记叙文的表达习惯不谋而合。
诗题具有高度凝练的特征,教学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笔者采用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挖一挖”的游戏形式为载体,学生通过交流,从诗题中挖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这恰好是记叙文的四要素。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古今表达习惯的共同点。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今日的习作表达习惯是遵从古人的思维逻辑的,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自然实现。教师的总结也为后续学习确立情境基调。
此时,构建怎样的情境才是合适的呢?需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真实性,使学生易于融入,快速沉浸其中;适切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所学古诗词的主题、内容或写作特色相贴合;贯穿性,情境需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学《山居秋暝》,贯穿始终的情境就是“王维为什么想住在山里”。
“读”是语文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实践活动。古诗文朗读与现代文朗读在教学中应有区别。古诗文有强烈的节奏,有工整的对仗,有响亮的韵脚,有起伏的平仄,有古今的音变,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在教学中预设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吟诵古诗文的兴趣。
师:根据你们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看诵读古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押韵和停顿。
师:《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共有八行,每两行为一句。
师:这是律诗的布局。其中颔联和颈联还要求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你们知道什么是对仗吗?
生:对仗是律诗等文体中把同类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使句子相互映衬。对仗的句子更有韵味。
师:下面我们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师范读)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读音有长有短。
(教師简单介绍“平仄”,带领学生观看吟诵视频,再指名读。)
初读、品读、赏读的要求层层递进,才能使诵读自然地带上情感,从而更有效地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
1.句式有趣。本节课学习的是律诗,在介绍了四联名称后,介绍律诗颔联和颈联应对仗的特点,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发现了“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竹喧”对“莲动”、“归浣女”对“下渔舟”,了解了对仗句式工整的特点,在朗读中就多了一份格式整齐的语感。
2.音韵有趣。通过古今平仄异同的简单介绍,学生在课文中使用横线和竖线标注了每个字的平仄符号,并示范横平竖仄的手势,带着手势阅读,就好像在做课间桌面操一样,有律动、有音乐、有节奏、有顿挫、有平仄,增加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趣味性。
古诗文以简洁的文字建构了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学习任务还原诗中情境。
师: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中有什么样的画面呢?(出示图片)默读古诗,在诗中圈出表现图片里的景物的词语。
生:我在第一句中画了“新雨”“空山”两个词。眼前仿佛看见一座座大山,就在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十分清新。
生:我在第二句中画出了“晚来秋”这个词。这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下来。
师:(出示首联)什么是“新雨”?“晚来秋”对应诗题中哪个词?如果这时候你站在王维身边,闭上眼睛,和王维一起来一次深呼吸。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略)
师:(展示颔联书法作品)请你读一读这幅书法作品,思考一下,这幅字应该挂在厨房还是书房。读颔联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明月照在哪里?清泉从哪里流过?如果你去抚摸一下这泉水,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出示图片欣赏)山间总是这么寂静吗?(出示颈联)这句又是怎样的画面?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画面动起来了?按照我们今天的表达顺序,怎么说才顺口?为了诗的音律和谐,把词语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倒装。倒装该怎么读?读出欢快之感。
(生读)
师:(出示尾联)看着眼前之景,王维不禁发出了感慨。“随意”是什么意思?古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典,就是使用前朝人的作品中提到的典故,这句“王孙自可留”就是王维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
在趣品诗境环节,笔者突出一个“趣”字,为学生建构情境,搭建支架。
1.趣想画面。学生阅读时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大脑中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读古诗,在脑海中勾画出景物的画面,再借助形象的图片,想象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画面情境。
2.趣聊生活。结合诗意,学生想象自己是站在王维身边的游人,或者化身王维、浣女、渔夫,或说或笑,或言语或歌唱,在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中搭建桥梁,时而入画,时而出画。教师根据具体语境需要,时而扮演王维,瞭望终南山雨后晚景;时而化身浣女,聊聊洗衣的苦与乐;时而扮作渔夫,畅谈捕鱼之乐。
3.趣游山水。教师的评价要指向王维对这种生活的态度,不断追问“王维是否喜欢这样的生活”。师生与王维一起游山玩水,思考人生,获得高雅的审美体验,以诗人的视角体会山间人民的苦与乐,从而真正明白王维因为向往,才会发出“王孙自可留”的感悟。
4.趣帮老师。以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书法作品,预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这幅作品应该悬挂在家中什么地方。只要学生表达自圆其说,抓住诗句中展示的寂静画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可。
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关注“人”,将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将古诗文的阅读往深层推进。
师:我们再来看一组王维的诗——《鹿柴》《鸟鸣涧》《叹白发》。读一读这组诗,你有什么发现?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王维?
生:我发现每一首诗中都出现了同一个字,那就是“空”。我感觉王维很寂寞。
师:“空”是佛教提倡的一种境界。王维母亲信仰佛教,我们知道王维字摩诘,而维摩诘正是佛教中的一位大菩萨。王维一生深受佛学影响,所以王维也被称作“诗佛”。王维八岁丧父,三十岁丧妻丧子,一生被贬官三次,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不幸与宦海沉浮,王维的心早已遁入佛门,追求空净。
学生在三首诗的比较中发现“空”字出现三次,教师由此启发学生猜想:王维为什么喜欢使用“空”字。语文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提到要“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学生在大腦中建构了王维眼前的画面,引起与王维的共鸣以后,需要进一步体会王维的情感,从而直抵古诗的主题:王维借《山居秋暝》想要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向学生呈现王维的人生轨迹,进而引领学生触及一个真实的王维,一个不幸的王维,一个借佛学的空灵来排解抑郁,勇敢豁达面对生活的王维。借助与王维对话,学生体会王维勇敢豁达的生活智慧,渐渐抵达王维的思维、情感深处,在解读古诗之外遇见王维,直抵主题,是一种深层的领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愉悦体验。※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第十四期教研课题“导向‘U型学习的古诗文辅读项目化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1JY14-L180]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东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