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瑞怡
【摘 要】 以一粒种子的力量,努力向上,追求教学的完美自然,在赛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个人的意志,也是集体的智慧。
【关键词】 种子 教学 成长
我曾读过一个绘本故事,书名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睡在泥土里的种子,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于是它不断地挺一挺身子,最终冲破了泥土,看见了一个光明的世界。我,一名出生于1995年的青年教师,就像是故事里的那粒种子。小语界的一位位前辈、导师如春雨般滋润着我,帮助着我,让我这颗小种子能奋力向上,看到小语美妙而奇特的世界,从而努力地走进它,触摸它,实践它,让自己有所得,有所悟。
小种子为了冲破泥土,向上挺一挺;我为了心中的目标,也在努力挺一挺。
2017年8月,大学毕业的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初进龙锦小学,在新教师培训活动中,我认识了李军玲副校长,她曾经在江苏省小学语文评优活动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在台上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在台下认真聆听着,心里别提有多佩服了。从那天起,她便成了我的榜样,我希望自己也能慢慢成长为她的模样。幸运的是,我成了李校的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我这颗小种子开启了自己的教学之路。
初入课堂,我发现大学校园里学习的知识在小学课堂里毫无施展之地。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不清楚。统编版新教材该怎么教?没把握。看着苦恼的我,师傅主动向我开放了她的课堂。于是每天我就搬张小板凳,坐在教室后面学习。听一节,上一节,慢慢地,我开始明白一堂语文课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应该如何开展。
工作第二年,我执教了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区级公开课——《复韵母复习》。这是师傅曾上过的市级示范课,作为徒弟的我,“复制粘贴”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记得第一次试上,我紧张得手忙脚乱。一年级的拼音课,教具、学具较多,刚入学的孩子还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整节课就变成我讲我的,他们玩他们的。如果孩子们的回答超出了预设,我便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试上结束,我不好意思地走到师傅面前,师傅耐心地指出了我的问题,然后一句一句地讲给我听。通过这次磨课,我发现对教案烂熟于心的同时,更要眼中有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回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就这样,我不断学习着、收获着。我把每一次教材研读当作说课比赛来悉心对待,我把每一次日常教学当作比赛课来用心设计,我把每一次阶段展示当作课题研究来精心准备,我把每一次学生活动当作教学契机来潜心策划。我这粒小种子,正努力地向上挺一挺,希望有朝一日能破土而出,冒出新芽。
小种子为了遇见阳光,向外看一看;我为了寻求突破,也在向外看一看。
从工作第三年,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参加区域的教学比赛了。我以比赛为契机,不断磨炼自我,提升教学基本功。翻阅杂志、观看教学实录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写一篇说课稿,加一课教学设计,成了我每晚的打卡项目。一篇一篇写,一课一课讲,我渐渐掌握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小窍门。
直到从区赛突围,入选市赛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切没有我想得这么简单。市评优课课堂教学环节,我们选择了二年级《玲玲的画》,一则令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如何上出趣味性,成了磨课时的难点。在天宁区教育局许嫣娜副局长和天宁区小语教研员王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一遍一遍地修改着,直到教学设计基本成型,我便开始了磨课试上。
“小纵,今天的课堂缺少了一些交流感,不够自然。”这是磨课过程中前辈们对我提出的建议。交流感是什么?说实话,那时的我真是一头雾水。是我对教案还不熟悉,还是我的语言不够亲切?我只好一遍一遍地试讲,试图让自己拥有那么一点点交流感。可一面对学生,我还是会紧张得慌了神,就这样,磨课陷入了僵局。
直到有一天,王老师问我:“小纵,你说说这一环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嗯……”一时之间我没能回答上来。仔细想想,我确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我只知道平时我是这么上的,大家也都是这么上的,这可能是一种习惯。可这时,王老师告诉我:“上好一堂课不是看教案设计得多好,而是看学生在你的课堂中有没有收获。所以,你自己要想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你才能给学生带来成长。”听了王老师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回顾自己的日常教学和赛课经历,我确实发觉我很少问自己為什么。这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的好处在哪里?我确实应该好好思考思考。
于是,我不再盲目试讲和试上了,而是沉下心来,重新翻开《玲玲的画》这份设计,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认认真真地在每一处教学活动旁写下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能力。再次走进课堂,我好像不那么生硬了,会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了。我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为我试着站在了儿童立场,想学生所想,才带来的一点改变吧。
从此,我开始习惯问自己:这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学了吗?会灵活运用了吗?一连串的追问,能够倒逼自己复盘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进而让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所提升。我这粒小种子,在龙锦团队的助力下,在天宁小语前辈们的指导下,破土而出,遇见了最美的阳光。
小种子为了焕发生机,向内长一长;我为了积蓄能量,也在向内长一长。
何其有幸,我一路挺进省赛。《中国美食》是二年级的一节识字课,刚确定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很茫然。课本上就七道菜名、四道主食名,内容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怎样才能设计出有价值、有提升的教学活动呢?我们日常的识字课可能就是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如何让课堂受到学生的喜欢并使学生有所收获呢?就在这时,常州市小语教研员朱洁如老师告诉我,首要任务是认真解读语文课标,明确语文学科实践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语文课标中的这段话被我牢牢地记在心中,并转化到了学习任务的设计中。
真实情境从哪开始?我们努力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连云港的地域资源中去思考、挖掘,最终确定了当地的标志性人物“孙大圣”和地标性建筑“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等教学资源。我们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变身文化小使者,向外国小朋友推荐中国美食。二年级的孩子对美食的热爱不必多说,图片一出现,他们一下子对这堂课就有了期待。在“孙大圣”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东方美食城”,向外国小朋友介绍“东方套餐”。真实情境的创设,我们力求层层推进,让情境变得丰满而又完整统一。我们还设计了灵动多样的动画,如初次见面的外国小朋友会挥手问好,“孙大圣”会热情点赞!创设情境,教师始终要站在学生立场,让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这才是有价值的一课。
学习任务怎么设计?朱洁如老师说:“我们要把握好两大规律,一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二是学生认知的规律。”在反复研读语文课标后,我们确定了三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国美食我来报”“烹饪方法我来认”“特色美食我推荐”。每个孩子在学科实践体验中都能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情境任务带动识字学习;以剖析词语构成,实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思维训练;以协同合作学习,促进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学具怎样设计才能便教利学?我知道,学具的设计要以二年级孩子会用、好用、能反复用、以后还能用为目标。起初,我们用的是最普通的字卡,可一节课下来,教室里满地的字卡。我们又采用了磁力贴,却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在撕拉磁力贴的时候有点费力,也很耗时。我们从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布袋书中得到启发,改成了魔术贴。第三个版本,我们做了两套大小不同的魔术贴,一套用在找烹饪方法上,一套用在东方套餐的设计上。试上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使用学具十分复杂麻烦,可学具应该是便教利学的,是能多次使用并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的,继续改!
一改、二改、三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大工程。有老师会问,需要这样吗?亲身体验过“改”的工程和“用”的好处的我肯定回答——需要!因为学具的修改,完全是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必然选择。最终呈现的这种魔术贴设计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我想,那天回去以后,他们一定也会把魔术贴从书包里拿出来,和爸爸妈妈玩一玩报菜名、举字卡的游戏。唯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才能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才能上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有人问我,比赛时紧张吗?紧张!这是比赛之前我预想的答案。不紧张,这是站上讲台后,我最真实的感受。因为这节扎根语文课标、遵循规律、打磨细节的课给了我足够的底气。连云港师专三附小的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也给了我无比的信心。我这粒小种子,在这次省赛课的磨砺中逐步成长为一株小嫩芽。学习之路没有尽头,小学语文的探索之路更没有尽头,我会继续努力,期待终有一日绽放出更美丽的小语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