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丽, 魏国平
(南平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福建 南平 353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性疾病, 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1]。 目前临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行机械取栓或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机械取栓对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更好, 但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术后血压异常改变[2]。 研究[3]表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血压异常改变可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 影响术后康复, 改变其预后结局。 因此应对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术后血压动态监测, 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本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血压异常升高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为此类患者术后血压密切监测的必要性提供数据支持。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 (22 例, 120 ~140 mm Hg)、 B 组 (35 例, 121 ~160 mm Hg)、 C 组 (23 例, 161 ~180 mm Hg)。 A 组男性13 例, 女性9 例; 年龄48 ~82 岁, 平均 (61.17 ± 6.32) 岁。 B 组男性18例, 女性17 例; 年龄47 ~83 岁, 平均 (61.05 ± 6.29) 岁。 C组男性12 例, 女性11 例; 年龄49 ~86 岁, 平均 (61.25 ±6.34) 岁。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初步拟诊后经影像学方法确诊;②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③承诺积极配合研究开展; ④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存在器质性疾病; ②颅内组织恶性病变; ③预计生存期限不足以支持完成研究; ④并发颅内感染疾病; ⑤病历资料难以统计。
1.3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完成机械取栓治疗后均于术后6 h 开始, 每隔1 h 对患者监测1 次血压水平, 仪器采用Spacelabs 90207 动态血压监测仪, 并根据多次监测结果取收缩压平均值。在术后24 h 监测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结果中, 取最大值与最小值纳入统计。
1.4 观察项目①比较三组收缩压、 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的监测结果。 ②比较三组术后90 d 不良预后、 术后24 h 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术后90 d 死亡等情况发生风险。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4]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 量表总分5 分, 0 ~2 分表示预后良好, 3 ~5 分表示预后不良。 ③分析收缩压、 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与mRS 评分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使用Pearson 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压水平C 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均高于A 组与B 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三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比较 ( ± s, mmHg)
表1 三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比较 ( ± s, mmHg)
注: 与C 组比较, *P <0.05。
组别 n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C 组 23 177.43±16.47 162.04±16.58105.33±8.93 95.69±8.94 104.02±11.26 95.45±10.08 B 组 35 157.89±15.33* 141.25±14.03* 94.18±8.47* 84.97±8.79* 93.68±9.44* 87.63±9.33*A 组 22 137.62±14.29* 120.33±12.27* 84.35±7.82* 78.69±8.05* 84.22±9.15* 78.22±8.25*
2.2 预后情况C 组术后90 d 预后不良率、 术后24 h 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均高于A 组与B 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三组的不良预后风险比较 [n (%)]
2.3 相关性分析Pearson 分析显示, 血压各指标水平均与mR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 (P <0.05)。 见表3。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预后结局较好[5], 但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明显血压异常改变现象, 增加术后风险, 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研究[6]表明,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 内, 收缩压与舒张压应分别控制在180/105 mm Hg 内。 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血压水平过高, 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甚至导致治疗失败; 而取栓手术治疗后血压升高则可能会导致组织血流过量灌注, 最终诱发严重并发症, 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血压是影响血流灌注水平的主要指标, 通过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调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血压水平,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同时对其预后结局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C 组各项血压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均高于A 组与B 组 (P <0.05), 表明不同血压范围的患者血压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在较大差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手术治疗可能会出现术后短时间内血压不可控改变, 因此应注重对此类患者血压实时监测, 根据患者血压变化情况采取对应干预措施。 mRS 是目前临床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常用指标, 量表0 分表示无症状, 并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将其预后状态评估为5 级, 各级均赋予1 ~5 分对应分值, >2 分为预后不良[7]。 本研究结果显示, C 组不良预后风险高于A 组、 B 组(P <0.05); 三组死亡风险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表明血压水平确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 但因血压异常改变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较少。 徐常清等[8]的研究选择90 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根据其收缩压测量结果分为三组, 结果显示收缩压更高, 不良预后风险更高, 而三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各指标均与mRS评分呈正相关 (P <0.05), 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 不良预后风险随血压升高而增加。
综上所述, 血压异常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手术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的现象, 术后24 h 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可评估其不良预后风险, 帮助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与改善, 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