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甲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2024-03-22 05:35赵小花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甲亢服药依从性

赵小花,王 怡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甘肃 张掖 734500)

甲亢全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会损害全身多器官﹑系统功能,需尽早采取措施治疗[1]。抗甲状腺药物﹑同位素碘是治疗甲亢的常用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治疗期间极易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极大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临床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不断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促使其遵医嘱服药,以加快病情改善[3]。行为目标达成理论指个体针对自身行为达成的目标程度的自我评价,可全面反映行为目标的明确性﹑行为结果与目标间的一致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对于其在甲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20 年5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甲亢患者9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收治的92 例甲亢患者,时间2020 年5 月—2022 年6 月。纳入标准: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5]中疾病诊断标准;无精神障碍,可正常沟通;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合并肝﹑肾等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短期内实施过重大手术者;缺失临床资料者。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18 例男,28 例女;年龄22 ~73 岁,平均年龄(47.58±3.91)岁;病程1 ~3 年,平均病程(2.05±0.16)年;体质量指数18.6 ~29.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16±1.58)kg/m2;疾病严重程度:22 例轻度,24 例中度。观察组16 例男,30 例女;年龄21 ~75 岁,平均年龄(47.69±3.98)岁;病程1 ~3 年,平均病程(2.09±0.20)年;体质量指数18.2 ~29.3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22±1.61)kg/m2;疾病严重程度:21 例轻度,25 例中度。组间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建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患者至门诊就诊时,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以口头形式开展甲亢相关知识宣教,并进行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指导。护理人员以电话形式与患者﹑家属建立联系,了解患者居家病情﹑治疗情况,鼓励其提出疑问并及时解答,1 次/2 周,持续随访6 个月。

建立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行为目标达成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

(1)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1 名﹑主管护师1 名﹑护理人员3 名组成,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为副组长,护理人员为组员。组员入组前均需接受1 个月行为目标理论及操作方法的系统化培训,且考核通过。

(2)建立联系:护理人员于患者至门诊就诊时,记录其详细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建立微信﹑QQ群,以多种途径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随时为其答疑解惑;定期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病友间相互沟通,分享经验。同时,每周电话随访1 次,每2 周上门随访1 次,1 ~2 h/次,建立深入联系。

(3)具体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首先通过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由副组长﹑组员共同制定患者每月健康教育的阶段目标,确保其能够分阶段达成;设定目标:基于上一阶段评估结果,每月不断增加甲亢相关知识问卷。随访期间,评估患者各阶段目标是否达成,若达成,肯定其努力,并进行言语上的鼓励;若未达成,亦需表扬患者做出的努力,鼓励其继续学习。②心理指导:上门随访期间,观察患者﹑家属间的交流情况,记录患者情绪变化,由护士长提出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期间,若发现患者行为异常,需及时安排专业心理师进行疏导。③饮食指导:上门随访期间,对患者饮食结构进行评估,针对积极依从饮食干预者,予以表扬;针对饮食不当者,及时纠正,并理解其行为,不可指责。每次随访结束后,由组长组织,讨论患者整体情况,组员提出患者无法达成既定目标的困难之处,与副组长共同调整目标,避免目标过高,患者应对消极。④用药指导:医护人员于门诊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后,联合药师与患者共同分析,制定针对性用药目标。每次随访期间,指导患者评估自身是否达成用药目标,若达成,进行表扬;若未达成,仍需对患者做的出色部分予以肯定,再指出不足,鼓励其继续努力。若患者出现漏服药情况,可指导其定闹钟提醒服药;若患者自觉症状恶化,选择停药,需告知其该行为错误,叮嘱其按时服药,并约定下一次随访时用药依从性能够改善。持续护理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护理前后采用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6]评估,该量表由美国学者Kearney 和Fleische 在1979 年根据Orem 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临床用于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0,重测效度为0.980,包括4 个维度,共计45 个条目,评分均为0~4 分,评分越高,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2)服药依从性:护理前后采用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7]评估,来源是UCLA 的Donald Morisky 于1986年发表的测量药物依从性问题的问卷,临床用于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740,重测效度为0.860,共8 个条目,评分均为0 ~1 分,总分8 分,评分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3)疾病不确定感:护理前后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8]评估,由护理专家Mishel 于1980 年基于疾病不确定感理论设计开发而成,临床用于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5,重测效度为0.920,包括不明确性(13 个条目)﹑复杂性(7 个条目)﹑信息缺乏(7 个条目)﹑不可预测(5 个条目)4 个维度,总评分32 ~160 分,评分越高,则不确定感越强。

(4)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评估,由李凌江﹑杨德森于1998 年完成编制,是生活质量的综合性问卷,临床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3,重测效度为0.864,包括4 个维度,各维度总分均100 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 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

两组护理前自我管理能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ESCA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s)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s)

组别 自我概念 健康认知 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能力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6)13.11±1.36 18.43±2.15# 22.30±2.56 36.43±3.65# 8.93±1.05 14.11±1.23# 15.16±1.83 23.37±2.23#观察组(n=46)13.22±1.43 24.46±2.87# 22.42±2.65 45.11±4.27# 8.86±0.97 18.15±1.36# 15.25±1.95 32.58±3.26#t 值 0.378 11.405 0.221 10.480 0.332 14.943 0.228 15.815 P 值 0.706 0.000 0.826 0.000 0.741 0.000 0.820 0.000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0.05。

2.2 服药依从性

两组护理前服药依从性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分,±s)

表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对照组(n=46) 3.22±0.28 5.06±0.42 24.723 0.000观察组(n=46) 3.19±0.27 6.29±0.46 39.418 0.000 t 值 0.523 13.393 P 值 0.602 0.000

2.3 疾病不确定感

两组护理前疾病不确定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MUIS-A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不确定感比较(分,±s)

表3 两组疾病不确定感比较(分,±s)

不明确性 复杂性 信息缺乏 不可预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6) 46.09±4.04 30.77±2.26# 28.53±3.82 20.69±1.76# 29.52±2.15 20.54±2.12# 20.11±1.46 15.54±2.98#观察组(n=46) 46.58±3.65 23.28±2.40# 28.48±3.73 17.11±2.05# 29.36±2.46 16.31±1.55# 20.17±1.52 12.13±1.82#t 值 0.610 15.410 0.064 8.987 0.332 10.924 0.193 6.623 P 值 0.543 0.000 0.950 0.000 0.741 0.000 0.847 0.000组别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0.05。

2.4 生活质量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GQOLI-74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6) 46.43±2.69 62.52±3.63# 48.11±2.05 65.11±3.16# 47.14±2.53 70.05±5.06# 52.57±3.25 71.62±3.35#观察组(n=46) 46.27±2.68 75.14±5.06# 48.59±2.19 78.43±5.99# 47.98±2.52 79.21±5.25# 52.27±3.68 82.91±3.50#t 值 0.286 13.745 1.085 13.340 1.595 7.590 0.414 15.805 P 值 0.776 0.000 0.281 0.000 0.114 0.000 0.680 0.000组别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0.05。

3 讨论

甲亢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由甲状腺功能过于活跃,自身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可累及眼﹑胃肠道等较多部位或器官,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0]。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是临床治疗甲亢的主要方式,可有效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化,但甲亢的有效控制不仅与药物治疗相关,亦与患者自护能力相关,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出院后无法遵医嘱进行健康管理,会增加疾病复发率,影响病情控制效果。因此,临床需关注甲亢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及康复。

常规护理仅于患者至门诊就诊时进行简单疾病宣教﹑基础指导等,院外缺乏针对性﹑系统化健康管理方案,患者未设定病情改善目标,遵医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病情控制,整体护理效果有限。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ESCA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服药依从性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在甲亢患者中实施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效果显著。其原因为,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提升患者个人健康责任感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利于病情的良好控制,而责任感与行为目标达成度密切相关,责任感可促使目标达成,积极肯定个体行为目标的达成度,亦可显著提升患者责任感,两者相互促进。同时,针对性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阶段性目标,可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增强疾病治疗信心。而随访期间,引导患者评估自身目标达成情况,予以肯定,可进一步增强其信心,主动维持良好服药依从性,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意义重大[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MUIS-A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GQOLI-74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提示在甲亢患者中实施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其原因为,疾病不确定感会影响患者服药﹑饮食等各方面依从性,导致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等降低,本研究在甲亢患者中实施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微信﹑QQ群等多种途径与患者建立联系,进行健康宣教,可帮助患者掌握较多疾病知识,提高认知水平,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对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12]。同时,在疾病不确定感降低的基础上,开展心理﹑饮食﹑用药等方面的细致化指导,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阶段性目标,并分阶段评估行为完成度,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达成目标时的满足感,利于提升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基于行为达成目标理论的护理干预仍存在一定缺点,如部分患者在反复护理指导﹑监督下仍未达成各阶段目标,逐渐产生懈怠心理,导致护理难以持续开展,故临床在后续研究中,需据此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进一步促使患者达成行为目标,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在甲亢患者中实施基于行为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不确定感,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甲亢服药依从性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性心脏病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先分阴阳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