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评价

2024-03-22 05:35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火针结节性皮肤病

刘 萍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瘙痒性皮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老年瘙痒症﹑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秋冬季常见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但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而且会对其日常睡眠﹑饮食等造成不良影响,若症状严重还会造成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进展加速[1]。瘙痒性皮肤疾病病程相对漫长,而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若经常抓挠患处,会造成皮肤损伤,使患者病情恶化,进而导致外治药物达不到理想疗效[2-3]。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外治疗法得到广泛应用,而火针作为其中的一种,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临床常有事半功倍之效[4]。基于此,本研究以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而探讨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88 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参比组,各44 例。全部患者均满足瘙痒性皮肤病相关诊断标准,具有皮肤瘙痒﹑受损等临床症状。其中研究组包含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为51 ~83 岁,平均(62.37±5.14)岁;病程为6 个月~19 年,平均(8.02±2.36)年;老年瘙痒症18 例,神经性皮炎10例,慢性湿疹9 例,结节性痒疹7 例。参比组包含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龄为50 ~81 岁,平均(61.75±5.32)岁;病程为7 个月~16 年,平均(7.68±2.08)年;老年瘙痒症18 例,神经性皮炎11 例,慢性湿疹10 例,结节性痒疹5 例。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同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参比组实施紫外线治疗,使用紫外线光疗仪(型号UV SERIES 311-24)对患者皮损处实施照射,起始照射剂量为300 mW/cm2,根据照射处皮损反应,逐步递增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 mW/cm2,3 次/周。

研究组实施火针治疗,患者摆放舒适体位,选定阿是穴,严格实施消毒,操作者左手持火,右手持针并将其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保持针体倾斜45°)烧红针尖至发亮﹑发白后,迅速将针以垂直方向刺入皮损部位(深为1 ~2 mm,不超过真皮层),先沿皮损周围刺一周,再在中间皮损处点刺,刺入后迅速出针,点刺间距2 ~3 mm,叮嘱患者针刺部位当日不可沾水,避免感染。点刺后立即给予UV SERIES 311-24 光疗仪照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依据《临床皮肤病学》[5]中的判定标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退,受损皮肤彻底恢复。有效: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减轻,受损皮肤有所恢复。无效:皮肤瘙痒症状及受损现象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 软件系统分析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对研究中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同组间数据的差异;采用[n(%)]对研究中计数资料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两组间或同组间数据的差异,当检验结果P<0.05 时,则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93.18%)高于参比组(77.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n(%)]

3 护理

(1)要有一个宁静的睡眠环境,尽量避免外界的刺激。(2)因为瘙痒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很大的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紧张和害怕,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关怀,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包括火针和紫外线的治疗方法﹑原理﹑作用和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邀请有疗效的病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建立自信心,战胜疾病。(3)火针疗法的护理:针对病灶选用合适的火针,火针要烧到发红发白后才能入针,要注意入针深度,并要握住针柄,以避免拔出而加重患者的疼痛;点刺入针又快又轻,要避免对血管的伤害;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全身状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胸闷﹑心慌﹑出冷汗等不正常的现象,应该立刻停止火针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处理。注意安全,防止患者﹑操作人员被烫伤,防止火灾;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保暖工作,以免着凉。(4)处理后的护理:处理好伤口后24 h 内不能用水冲洗伤口,注意伤口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及其他感染等。(5)紫外线照射的护理:在治疗当日,不要用热水冲洗,并注意处理后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水泡等副作用。

4 讨论

老年瘙痒症﹑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等为常见瘙痒性皮肤病,以反复抓挠导致的皮肤浸润﹑增生肥厚等为主要症状。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瘙痒感受器起源于真皮与表皮衔接处的游离神经末梢。多种瘙痒介质(如5- 羟色胺﹑乙酰胆碱﹑内皮素等)通过与这些神经末梢上的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激发痒感神经冲动产生,并逐步向大脑皮层传送,从而引发机体痒感。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均与致病病因及病理产物风﹑湿﹑瘀﹑火毒有关。

在临床上,对于瘙痒性疾病,仅通过西药局部涂抹及口服方式进行治疗,通常只能使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暂时缓解,而无法达到根治目的。目前,应用中医疗法对本病进行防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火针为一种中医学疗法,在古代被称为“烧针”“焠刺”。火针治疗是指先将针加热,然后刺入患者相应穴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助阳扶正﹑温经通络﹑祛邪引热﹑去腐排毒﹑生肌敛疮为火针治疗的主要原理。火针在治疗结节性痒疹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能促进皮损部位快速愈合,不易导致色素沉着,其功效在于火针治疗能够直达病灶,根据“火郁发之”理论,从而将邪气引出体外;处于高温状态下的火针可导致受损皮肤基底部位的营养血管受到破坏,使相应皮肤组织血液供应被阻断,从而加速脱落进程;火针治疗经穴位引火入体,对经气及血液循环形成刺激,并温化五脏六腑内的阳气,从而实现祛除湿毒,通气化瘀的功能,进而促进受损皮肤组织脱落[6]。

现代医学指出,火针疗法的止痒机制是通过对瘙痒介质的直接作用及对神经传导途径的阻断实现的。李晶晶等[7]构建瘙痒性皮肤小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手段观察不同干预机制对5-HT﹑HA 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火针治疗能够显著抑制小鼠局部肌肉中5-HT﹑HA 的表达;有研究表明,火针治疗对哮喘患者体内IL-4 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IL-4 与瘙痒感的形成密切相关。上述研究表明,火针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瘙痒介质的表达,减少痒感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发挥止痒作用。现阶段,痒觉与痛觉之间的信号传导路径尚未明晰,但能够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痒觉与痛觉的发生作用机制已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强度﹑特异性﹑选择性在内的理论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8]。其中,选择理论认为,具有伤害性的痛觉神经元能对痒觉的产生发挥抑制作用,从而产生痛觉,这种观点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吻合。在火针治疗期间,在火针的作用下,患者感到疼痛的同时,其瘙痒感也随之减弱,分析其可能是由于痛觉神经元感知并在对痛觉进行传导时对痒觉产生了抑制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93.18%)高于参比组(77.27%)(P<0.05),表明火针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促进皮肤受损屏障进行修复,加快皮肤炎症的消退,同时促进对致痒物质的代谢进程。火针作为一种中医学特殊疗法,在治疗期间主要通过对患者瘙痒部位皮肤相应穴位进行火针刺,从而发挥止痒功效。治疗操作简便,无明显毒副作用,起效迅速,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9-10]。同时,在火针治疗期间对患者皮肤﹑心理等方面加强护理,能够预防其局部感染的发生,提升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瘙痒感,提升患者满意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对于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制及方案临床上尚无统一定论,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病痛。此外,火针治疗过程中若适当采取一系列相应有效护理措施,能提升其临床疗效。因此,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火针结节性皮肤病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神奇的火针疗法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