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珍
(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乙肝病毒感染是致肝功能损害以至肝衰竭的重要原因。肝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大量坏死,从而引起肝脏各种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患者会产生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等一系列表现[1]。在我国,肝衰竭的发生率很高,这与长期酗酒﹑药物滥用﹑肝炎病毒感染﹑脓毒血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在发生肝衰竭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低蛋白血症导致的组织水肿,血氨增高导致的肝性脑病,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的组织出血,胆红素转化﹑排泄障碍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感染﹑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效果欠佳,而肝脏移植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在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中难以实施。而采用药物联合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可以临时代替肝脏功能,起到解毒﹑转化﹑代谢的作用,让患者肝脏得到修复的机会,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多。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0 例肝衰竭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以后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循证参考和实例基础。
选取2019 年1 月—2023 年5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 例。纳入标准[2]:年龄18 周岁及以上,性别不限;符合2018 年版《肝衰竭诊治指南》中ACLF 的诊断标准;20%≤PTA ≤4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展开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有认知损害的患者;(2)移植肝出现肝衰竭的患者;(3)对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血制品﹑药物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4)有严重循环障碍或难以纠正的休克的患者。对照组12 名女性,18 名男性,年龄在20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10.7)岁。其中8 名患者为肝衰竭前期,10 名患者为早期肝衰竭,10名患者为中期肝衰竭,2 名患者为晚期肝衰竭。试验组13 名女性,17 名男性,年龄在20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10.6)岁。其中7 名患者为肝衰竭前期,11 名患者为早期肝衰竭,10 名患者为中期肝衰竭,2 名患者为晚期肝衰竭。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差异性(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单纯药物治疗,使用抗感染保肝药物,必要时需根据病情进行抗感染。
试验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药物治疗方式同对照组),对于人工肝方式,采用的模式为PE 或PE+DPMAS,需置换血浆2000 mL。PE+DPMAS 操作过程如下:在无菌环境下,经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道,预充及连接各种管道及装置,先将血浆分离器与管道连接,相同方法预充后再用肝素盐水500 mL 预充,连接股静脉置管通道,先静推首剂肝素(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凝血功能制定个体化剂量),启动泵1 =65 ~85 mL/min﹑泵2 =20 ~30 mL/min,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入浆,之后将血浆2000 mL 入浆,每进1000 mL血浆予地塞米松5 mg﹑10%葡萄糖酸钙20 mL 静推,分离血浆2000 mL 后停泵,入浆2000 mL 后停入浆,滤出废弃血浆2000 mL,连接血浆灌流及胆红素吸附器,泵1=90 mL/min﹑泵2 =25 mL/min,每半小时予肝素5 mg静推一次,结束后回血并予鱼精蛋白40 mg 静推中和肝素,操作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浆置换可能需2 h左右,DPMAS需3~4 h。此治疗每周进行2~3次,多数患者2 ~4 次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
(1)参考文献[3]中的治疗有效率评定标准进行相关评价。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脏功能损伤均未见好转,甚至有加重之势。
(2)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变化;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INR(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采用SPSS 26.0 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为40.00%,试验组为70.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后试验组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 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肝功能指标ALT(U/L) AST(U/L) TBIL(μmol/L)对照组 30 77.43±3.06 75.38±6.68 51.11±7.13试验组 30 34.41±2.05 21.37±4.52 30.12±3.55 t 值 8.854 9.325 5.263 P 值 0.003 0.002 <0.05组别 n
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试验组的PT﹑APTT 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INR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FIB 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n 凝血功能指标PT(s) APTT(s) INR FIB(g/L)对照组 30 22.75±1.65 54.43±2.94 2.53±0.71 1.84±0.49试验组 30 13.75±2.01 34.82±3.11 1.10±0.58 2.40±1.37 t 值 10.425 9.386 2.270 1.263 P 值 0.001 0.002 <0.05 <0.05
肝衰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危险﹑复杂。现在,对于肝衰竭患者,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人工肝的治疗[4]。目前,PE 或PE+DPMAS 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为40.00%,试验组为70.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王丽等[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都表明使用药物+人工肝综合治疗有更明显的疗效。解毒功能严重障碍﹑合成代谢功能异常﹑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是肝衰竭的常见症状。胆红素和血氨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出现黄疸和肝性脑病时,会出现胆红素和血氨的增高。张志成等[6]在对98 名早期肝衰竭的患者进行了人工肝和血液替换后,观察发现总胆红素和血氨疗效指标较前显著改善,安全性指标皮肤瘙痒和肝性脑病的发生有效减少。
治疗后试验组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试验组的PT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APTT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INR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对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由于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所以肝功能损害一般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凝血机制异常等症状。王本贤[7]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体内凝血反应的平均持续时间较长,采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后,其凝血时间缩短,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外,周文玲等[8]学者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之后,发现在进行人工肝治疗时,血清中的白蛋白含量并没有显著的改变,这可能是因为血清中的白蛋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才能提高血液中的胶体液的渗透性。
李静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早期ACLF 患者,PE+DPMAS 组治疗效果明显比PE 组和DPMAS 组更显著。PE+DPMAS 组不仅可以减少血浆的使用量,而且可以提高治疗肝衰竭的短期疗效。而对于中度和重度肝衰竭患者,PE + DPMAS 组与PE 组﹑DPMAS 组比较疗效差异不显著。但PE + DPMAS 组可以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同时大量清除胆红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向照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经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转氨酶﹑胆红素明显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明显升高,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可快速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改善乏力﹑黄疸﹑腹胀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肝衰竭前期﹑早期﹑中期的患者,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时候,应该使用人工肝血液净化的方法,特别是PE 或PE+DPMAS,可减轻患者症状,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让肝脏得到修复及再生,延长患者生存期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还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所以值得使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