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影 叶鹏宇 周伟
摘 要:产业转移不仅能促进资源配置,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界首市发达的工业、坚实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红利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高精尖企业和高端集群产业,导致界首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很难应对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冲击。根据界首市发展的难点,提出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下大力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转移优势,建设好新能源基地,形成以企业为“头”,产业转移集聚园区为“身”,上下游产业链为“尾”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产业转移;新能源基地;产业链;界首市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3-0016-04
一、界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能源消费重点区域,储能产业在这里的发展规模庞大,链条完备,发展基础坚实。近年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向安徽批量转移。随着高铁的开通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的建设,界首市位于合肥—郑州发展轴上,有条件截留部分沿合肥—郑州通道转移的产业资源,阜阳资源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这里具有后发优势,为承接沪苏浙优质产业资源转移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利好
界首作为皖北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带东部门户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助力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基地—集群”梯级推进格局,积极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产业生态发展链条齐全
界首市以实现电池资源化绿色循环利用为目标,建成了全国体系最完善、覆盖面最广的资源回收网络,初步构建了以资源回收和报废汽车拆解为基础,以动力蓄电池基础材料为支撑,以动力蓄电池生产制造为引领,以轻型电动车、通讯基站等应用为延伸的全产业链闭环,形成回收网络/汽车拆解—梯次利用—原料回收—产品加工制造—下游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构建起新能源车用电池绿色制造产业生态圈,有基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发挥产业优势,创造符合界首价值的更大优势。
(四)下游终端应用逐步建成
界首市华拓新能源科技、天能电池生产的锂电池主要应用于5G通信后备电源、民用动力电源,同时也正在积极拓展锂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已经与山东豪驰智能汽车以及滴滴、美团等轻型电动车达成合作意向,未来界首将继续拓展锂电池在轨道交通、风能太阳能储能等领域的应用,融入安凯、江淮、奇瑞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形成区域协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作生态。基于此,界首有产业基础承接长三角转移出来的适配的上下游产业集群,与界首现有产业形成同频共振。
(五)承接产业转移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为扶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界首市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集聚了一批检验检测、金融投资、法律事务所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完备的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高效协作的互助共享发展体系。一是构建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打造了科技孵化培育全链条,三是建立起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四是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六)科创项目强劲落地
目前界首已经开展碳中和背景下塑料再生技术变革论坛等二十余项承接产业转移活动,积极与上海杨浦科创中心等10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设立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上海办事处等机构,创新孵化鼎洋日化可降解膜项目、基于区块链身份智能识别项目、中核融城检测项目等,有力促进了长三角产业转移。
二、界首市建设新能源基地的时代机遇与优势
随着能源资源枯竭危机日显、大气污染越发严重,新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新能源技术,在谁先能够占领经济和科技制高点谁就能掌握世界发展话语权这一论述下,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界首市依托先天产业优势,将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一)恰逢其时的战略目标
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其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将进入“能源革命”时代,电池、风电、光电、氢能等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成为未来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此背景下,技术日益成熟、成本支出较少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正占领储能市场。
(二)新能源锂电池市场大有可为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973Gwh,锂电池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 640亿元,锂电池已经成为继镍镉、镍氢电池之后最具发展前景、发展速度最快的电池之一。从市场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型锂电池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动力锂电池市场已经进入黄金增长阶段,锂电池对储能领域的市场覆盖率越来越高,锂电池正迈着有力的步伐逐步占领电子产品、交通运输、重工业等应用领域。同时国内电动化速度大幅加快,产品结构发生巨变,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新型中高端产业迈进,整个电池产业链普遍处于快速升级扩展状态。智慧储能、绿色出行等社会需求将产生巨大的电池市场契机,催生万亿市场。
(三)循环产业生产能力优势明显
界首市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废电池循环产业园之一,初步构建“回收+处置+产品化”的闭合式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个废电瓶进去、一个新电瓶出来”的闭合式循环产业模式,形成回收网络+报废汽车拆解原料保障体系—原料回收再生利用—铅酸蓄电池—终端应用的发展链条。具备年收购废旧电瓶160万吨、加工再生铅91万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再生铅总产量的1/3;年生产蓄电池1亿只以上,占全国铅酸蓄电池总产量的1/5。
(四)产业转型契机良好
在新基建推动充电桩、5G基站等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投资建设的背景下,5G基站储能锂电池及新能源车动力锂电池都将迎来巨大的市场增长契机。近两年南都、天能、骆驼等龙头企业在界首大力投资布局锂电池产业,界首紧抓锂电池需求爆发的市场契机和当地龙头企业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发展契机,创建新能源车用电池绿色制造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是完善锂电池产业链、推动快速扩大产业规模的重要抓手,也将助力地区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向锂电池转型发展。
(五)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界首市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大多在3%以上),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建设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水平。研制出石墨烯/硫酸铅复合材料动力“真黑金”6-DZM-22.3 电池,具备了锂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石墨烯锰基锂电池、智能云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批量生产能力,主导国标1项,参与国标5项。拥有电池绿色智造领域院士工作站5家,聘请清洁生产专家段宁、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瞿金平、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刘文清、材料加工领域专家陈蕴博等11 位院士为科技发展顾问,为园区锂电池材料、配件等环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设立博士后工作站5家,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5 家。创建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促进高端产业要素集聚。
(六)安徽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助力界首新能源基地发展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是安徽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省政府提出要“支持江淮、奇瑞等龙头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战略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配套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但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发展实力来看,安徽省的比较优势和特色还不够突出,安徽省想要突围并扩大市场影响力,进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需要寻找突破口,并构建独特的优势壁垒。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50%在动力电池,而动力电池成本的75%在材料,材料的可持续供给成为关键,目前全国在锂电池回收和梯级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空白。界首利用现有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和龙头电池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拟通过1—3 年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废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基地,从原料供给端入手吸引投资并拉动锂电池及上下游产业发展,最终目标是将界首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绿色再生—锂电池制造产业基地,进而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下游的江淮、奇瑞、长安、蔚来等汽车板块,为安徽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助力。
(七)龙头企业转型发展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驱动下,界首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和電池制造龙头企业正积极往新能源车用锂电池回收—绿色循环制造方面投资布局和转型发展,推进业务的多元化延伸。华铂、南都、天能、骆驼等龙头企业计划与在建项目总投资布局接近80.5亿元,涵盖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绿色再生、锂电池制造整个产业链条,并通过自主研发和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储备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等有效协作的产业生态组织,锂电池回收和绿色制造产业强势起步,未来可期。
三、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牵头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多交流经验,积极部署经济发展和招商工作;下大力气选优配强专业性强、针对性明显的招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按需精准招商;不断探索完善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的资源共享、政策帮扶、人员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平台+合作”有效落地;积极调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与知名高校研究院开展研学合作,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搭建研发、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探索联合研究、成果共享的交流新模式。
(二)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建设产业转移集聚园区
界首市循环产业是立市之根,电池储能产业在整体框架中占比较高,优势突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上游优势。要依托几大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发展定位,按照“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链,集聚一批上下游产业群、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共促发展融合。列出与产业相关联的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缺失企业,增强产业薄弱企业的实力,大力支持高端关键企业的发展,明确皖北各县市产业定位,承接配套产业落地,与相关上市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引进其先进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流程、完备的配套体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三)依托产业转移优势,进行绿色低碳循环试点
专注于产业链转移后程发展建设,聚焦回收再生、壮大电池智造、远期扩大应用领域,通过当地培育的先发优势和产业转移后程的强劲动力,推进产业链的强链壮链延链,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本地、离岸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物流园区、科技服务机构等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创新度高、具有本地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行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电池等绿色产业方式,着力界首产业集群快速嵌入到全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方面形成地区发展样板,在减污、降碳交易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应用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试点示范。
(四)招商引资加大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力度
一是按完善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作为招商导向,并适当延伸上下游配套环节,完善产业链,优先引导和培育已有企业投资建设成为链主;二是推进大企业专业化众创空间+企业对外技术并购并行模式,构建大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三是明确建设好新能源基地的招商策略。遵循“从关键环节到产业集群”、“发展一代、储备一代”的总体原则,沿着主抓重点项目、培育生态要素、注入创新活力的方式层层推进。聚焦产业转移集聚区,引入重大项目,进行技术突破;在关键环节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推进配套环节的完善和创新活力的形成,积极引导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五)细化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定位
根据当下龙头企业布局框架、细分应用增长机会和竞争壁垒,采取先易后难发展路径,初期围绕“回收+材料再生”打下前端基础,并在小动力和储能上寻求突破,迅速占领市场竞争优势;中期完善锂电配套,适度延伸下游装配,依靠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着力于吸引“动力+3C”消费领域的国内外巨头落地;中后期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落地,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新兴制造业开发体系。
(六)依托产业转移优势,强推新型电池市场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等欠发达地区城市,融入上海、苏锡常、南京、杭州、合肥等新能源汽车、轻型电动车等供应链体系,拓宽新兴电池下游应用市场。积极开展氢燃料电动车、固态电池电动车在界首试点示范应用,依托快点科技、租点动力等平台,与蔚来汽车、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动力电池“共享+租赁”新模式,开展新模式应用和试点示范推广。鼓励龙头企业与宇通、零跑、安徽合力、比亚迪、东风物流车等车企合作,在政务车、专用车等领域试点应用,与天能、南都等龙头企业合作试点钠离子电动车,扩大新兴电池应用市场。
(七)依托产业转移优势,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创新平台
界首市应支持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扩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支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专项顺利实施落地,推动主要行业率先建立企业合作,组建科技研发团体。集思广益开展体制机制系统改革,整合一批有特色、优势明显的科技创新成果,全方位加强成果研发、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搭建融合性、开放式、网格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性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八)优化新能源基地投资环境
把优环境、优服务、优设施作为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是对标长三角产业发展定位优化投资“硬”环境,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水利、通讯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为服务产业转移相关资源的流动提供有利的渠道。二是对标集聚区建设模式优化投资“软”环境,形成效益良好、模式完备、环境稳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塑造投资环境宽松的政治生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金融、信息等产业,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信息等隐形价值的输入输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吸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产业转移的接纳率和吸收率。
(九)大力完善新能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功能完备与否,代表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小。界首市要做好所有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方案,在现有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相互整合,进一步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利用好资金的杠杆原理,增加适当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机构签订协议拓宽融资渠道,吸收园区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前谋划解决好刚性制约,如土地限制、环境容量、节能减排等。要在加强园区管理水平、管理模式、办事效率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要谋划商务服务型园区,避免单一性同质化发展,在园区招商上要积极引进好而大、优而新的企业。
(十)改革体制机制,设立新能源基地建设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高精尖企业专项基金,创新财税金融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设立新能源基地建设专项基金,针对关键技术、重点项目、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等重点领域,突出政府的组织引導作用,不断创新分工负责、服务协调、要素保障机制等,形成一体推进、一站式服务、分级负责的管理运行模式体系。要重点加大土地、能源、资金等关键要素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新能源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和项目的建设要素需求;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新能源重点企业、重大技改项目和关键零部件技改项目予以流动资金、技改贷款贴息资金支持。
(十一)组建新能源研发人才团队
要经常性与新兴制造业和新能源基地建设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经验交流,在制度和技术上多学习。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举措制定人才安家政策,覆盖性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探索实施本地人才发展计划,搭建好“双休专家”“星期天工程师”交流模式。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为基础,政府牵头申请设立一批院士工作站、科研所等高端人才基地,借此引进一批先进科创成果。组建新能源建设研发团队和高新技术研发联盟,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等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体系建设模式。积极学习国际前沿的新能源技术,结合工业发展定位整合一批有价值的研发资源,采取企业充当主力、政府辅助作为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十二)强化新能源基地发展政策保障
界首市为支持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已制定多项相关保障政策。成立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发布《界首市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界首市高新区再生资源退税周转资金池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范围包括扶持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推出高新区“循环经济退税贷”,拓宽了循环再生企业融资渠道,化解了企业抵押物不足、融资困难的局面,也有效解决了再生资源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缴纳增值税占用的问题。招商引资方面,发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界首市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加大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市场化合作,并制定激励措施,对于提供有价值的招商信息的个人,设立引荐人奖金池,给予有市场竞争力的奖励。创新激励方面,发布《界首市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界首市科技孵化器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积极鼓励企业在战略新兴领域的创新,培育区域创新生态,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坚持落实已出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在锂电池资源回收、绿色智造等领域的专项政策。
参考文献:
[1] 蒋广喆.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的蚌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研究[J].中国产经,2022(11):132-134.
[2] 贾代东.新形势下阜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路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30-35.
[3] 邱灵,方创琳,梁汉媚.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经验借鉴[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74-79.
[4] 焦守猛.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阜阳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2):26-27.
[5] 温士杰.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析:以阜阳市为例[J].财经界,2011(18):37-38.
[6] 周先胜.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困局与出路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5):47-48.
[7] 柴元春.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