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宋艳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仓库”和“知识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此,如何在图书馆文化主题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图书馆在文化主题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与此同时,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响应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迎合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全方位促进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助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主题图书馆的概述及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主题图书馆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已有的对主题图书馆的研究并不多。王世伟在其于2009年发表的文章《主题图书馆述略》中对主题图书馆进行了定义,认为主题图书馆是指针对特定领域(一个或多个领域)专门收藏和服务,以满足专门化知识和信息需求的图书馆。柯平在于杭州召开的2019年度主题馆建设研讨会上,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主题图书馆也被称为主题文献馆,是一种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围绕特定的主题提供各类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一种新型方式。
实际上,主题图书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在古代找到其雏形,比如,古代佛教寺庙中便设有佛经藏书阁,医馆中设有医学藏书楼,等等。这种固定类别的藏书楼,其藏书形式与当今的主题图书馆类似,同样注重搜集某一类藏书,并为指定读者提供服务。这些藏书楼亦被认为是主题图书馆最初的形式。但与当今的主题图书馆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当今的主题图书馆免费为全体民众服务,其服务更具有专业性以及多元化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题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20世纪初,甘肃兰州设立文溯阁,用于存放文溯阁版《四库全书》;同时期,我国国家图书馆设立了古籍馆。这些主题图书馆设立的初衷是挖掘优势资源与特色文献,并把它们收集起来,形成独立的馆藏空间,让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个阶段是中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建设需求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主题图书馆应运而生。关于主题图书馆,有两种模式:“馆内馆”模式和“馆外馆”模式。“馆内馆”模式是以馆舍为核心,在馆内设置主题图书馆;“馆外馆”模式则是在总馆外设立相对独立的主题图书馆。例如,杭州图书馆于2008年在杭州灵隐寺附近设立了“佛学分馆”,期望以此在杭州传播佛教文化,促进杭州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2015年,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和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绿色低碳主题图书馆”,并通过建筑设计、馆藏资源及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主题图书馆的功能价值
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宣传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发达的标志,主题图书馆则是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最佳名片。以温州市服装图书馆为例,温州市图书馆与温州市服装商会联合创办了温州市服装图书馆,用以弘扬温州服装文化,推动服装产业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温州市服装图书馆这一主题图书馆打破了传统的图书馆布局,引入了时尚元素,在普通的功能区之外设置了一个格调高雅的交际区,为读者提供咖啡和清茶。温州市服装图书馆这一主题图书馆还组织了一系列与服饰有关的设计竞赛、布料陈列活动等,从而起到了推广普及温州服饰的作用。综上,主题图书馆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增长。
建设主题特色图书馆,助力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题图书馆作为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到高质量阶段的成果,其实现了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专藏,抑或在服务方面的精耕,这是当前中国公共图书馆开拓的新领域。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构建的专题图书馆,内容丰富,题材各有特色,涵盖法律、环保、金融、创客、漫画、旅游、佛学等多个方面。主题图书馆产生于城市之中,基于当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建设各类主题图书馆既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文化主题建设面临的发展瓶颈
受制度和环境的制约
在我國,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建设缺少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有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也较为匮乏。公共图书馆立足于公益性,旅游业立足于营利性,二者的目标指向不一致,导致图书馆和旅游业较难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双方较难达成良好合作,工作也较难开展。相关保障机制的缺乏,财政支持不足,文创研发人才与岗位匮乏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当前主题图书馆无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全面建设,体现出来的服务效能不强。
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当前,主题图书馆甚至整个图书馆行业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成效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主题图书馆未能认识到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社会价值,履行文化传播职责。目前,主题图书馆与旅游业的融合多基于对某类内容的主动协作,比如,图书馆参观服务只为读者提供单一的空间,而读者也只是在此拍摄、玩耍,这使得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利用,进而导致图书馆与旅游业的融合缺乏深度。另外,主题图书馆本身也存在馆藏资源不足、智能化水平不达标、可使用资金不够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也是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暂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宣传推广手段落后
主题图书馆的宣传策略和方式缺乏新颖性。随着我国的旅游业不断繁荣,各地图书馆逐渐意识到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性,纷纷建立起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但如果观察整个图书馆行业,会发现其发展主要依赖资源、技术和服务,对相关宣传活动的关注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国内大部分图书馆的文旅宣传还停留在浅层次。在推广策略上,许多图书馆选择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以及线下的海报、横幅等进行宣传,但这些宣传手段相对而言较为单调,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强。在宣传内容上,主题图书馆缺乏文旅融合的相关产品和活动,宣传内容过于雷同,宣传用语缺乏原创性。在文化传播手段方面,大多数图书馆只是通过对馆藏图书进行简单介绍或者通过图片展示吸引读者的关注。在文化宣传方面,一些主题图书馆甚至没有设立读书推广部门。宣传工作都是非全日制的,没有专职的旅游宣传工作人员。在全产业范围内,既懂市场营销又懂旅游的图书管理员十分稀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主题图书馆建设路径
以“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图书馆
“人”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永恒主题。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将“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作为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宗旨,从读者的利益出发,满足读者需求,维护读者权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加强员工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以“文”为纽带,强化人文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全民阅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服务内容上,要强化人文服务,通过开展阅读推广、举办文化活动、推行图书馆免费开放等方式,将阅读推广活动渗透到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服务方式上,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建立分馆、流动书屋等实现“一卡在手,随处可借”;在服务手段上,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元文化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和读者队伍建设等。
以“史”为资源,丰富馆藏特色
“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史”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与“史”有关的内容,如历法、建筑、饮食、服饰等。这些与“史”有关的资源可以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服务。对于这些与“史”有关的资源,图书馆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开发利用。在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媒體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等手段,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与保存,以便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史”有关的资源。
以“博”为依托,打造特色品牌
通过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依托自身馆藏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主题,而“博”正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主题。例如,在打造“北京记忆”文化主题时,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托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北京记忆”为主题打造系列图书产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根据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建设。
以“学”为基础,打造学习型团队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人才汇聚的地方。要想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就必须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以“学”为基础,以“学”为核心,打造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要开展好学习培训活动。公共图书馆应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此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
其次,要建设好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组织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持续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其实质是使员工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要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
以“联”为平台,构建合作关系
构建合作关系就是要打破图书馆行业的边界,打破各种体制壁垒,摆脱部门利益的束缚,积极寻求协作,与外界形成合力。图书馆界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继而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努力推进合作共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形成规模效益,有效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以“联”为平台,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开展资源共建共享、馆际互借等活动,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以“平等、公平、共享”为价值取向的文化服务模式,其要求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切实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文化权益。这不仅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也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图书馆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