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易娜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课堂教学亟须推进系统性的“课堂革命”,求解实践困境,加速突破发展。中职高品质课堂建设理念顺应时代要求,主张在教学中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度融入专业情境和生活实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既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决定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样态,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的母语学科,在公共基础课中最为通用和常用,尤其要转变思路,深化改革。
对比法是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同”与“异”,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类事物认知的方法。 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以将不同流派、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行对比,析“同”求“异”,以此把握文本特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语感,提高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从字里行间读出深意、写出新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 对比阅读教学会涉及多篇目、多角度、多方面的讨论,学生通过文本间的比较,更准确具体地把握文本的遣词造句,理解作者的主张观点和情感态度,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区分审美高下,提高审美力,理解文化异同,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在现阶段“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并分解学习任务,建立框架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对比阅读通过多层次的文本排列和问题设计,可以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从既有的理解走向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快地实现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已经具有较强的自觉性、独立性,在不同文本间进行对比阅读,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在于其自身的特点——古诗词用语精练而意义丰富,不仅是常常以一字一词表达具体的复杂的含义,更有许多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积累不够,往往无法体会。 因而诗词的鉴赏需要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赏析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细节,更准确地辨析诗词在内容、主题、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不同诗词所表达的独特韵味,从而提升阅读的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1.学习基础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苏轼的作品,以及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其他宋词作品,对宋词豪放和婉约两派已有了解,进入中职阶段后,应该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
2.学习需求分析
中职学生大多喜欢探讨,情感丰富,但表达能力较弱,更倾向于接受可被反复模仿、操作性强的方法。然而对于古诗词阅读,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缺失。在学习本篇课文前笔者做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对于“在对豪放派宋词的鉴赏中,你最欠缺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有61%的同学选择了“欠缺恰当的鉴赏方法”一项。因此,本课学习应注重方法的指导。
3.人才培养要求
笔者的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 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 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吃苦耐劳、戒骄戒躁等良好品质,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集中体现在对被护理人的人文关怀上。
4.教学目标确定
将量化与质性结合,笔者确定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目标:一是把握豪放派这一类词在景、人、事、情上的共同特征,逐步建立阅读豪放词时恰当的期待视野,提高对豪放类作品的审美;二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鉴赏豪放类宋词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对比的能力;三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知人论世,感受豪情、体会豪情,开阔心胸,加深对“仁爱”精神的理解。
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同小异”的方法寻找对比切入点。所谓“大同”是指有共性的大类,“小异”是指大类中有细小差异的小类。 对比切入点的查找,可从一级大类出发,在一级大类中寻找二级小类,二级小类中再寻找三级小类,以此类推。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级大类为宋词,宋词可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个二级小类,豪放派的二级小类中,既有开拓者苏轼的作品,也有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派的作品,将苏轼的豪放词作看作三级小类,其中又可以找出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都可以划分为下一级的小类。所以,由“大同小异”的方法寻找诗词对比切入点,可以找到流派与流派、作者与作者、作品与作品、作品内部等多个角度。
1.流派与流派
审美观点、主张及创作风格较为类似或者一致的诗人或者词人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流派。在诗词教学中, 流派介绍多作为单篇教学的背景知识出现,如讲授李白的作品时,会介绍李白为唐代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然后讲解何为浪漫主义作品。 再遇到同一位作者或者同一流派作品时,再重复以上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接受是被动的、机械的,理解程度不高。使用对比法,可以将风格类似或者迥异的流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所学流派的特点,形成对该流派恰当的期待视野。 如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对比、唐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比、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的对比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位于教材的第六单元,学习重点为古诗词。宋词选择了柳永的《雨霖铃》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 也是豪放派作品的扛鼎之作, 在景、人、事、情上充分体现了豪放派的特点,是分析豪放派这一类词的极好范本。 在教学中,就以豪放派与婉约派为对比切入点,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为例,对比两派景、人、事、情的不同特点。
表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的对比
2.作者与作者
同一流派内或者不同流派之间,作者在自己作品中会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作者所面临的社会历史现实及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在赏读诗词时需要将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与人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 在单篇教学中,老师一般会适时插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情感,使用对比法,将同一流派中不同作者进行对比,则更能突出不同作者的个性。 如同为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杜甫的诗歌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合为一体,情感真切、沉郁顿挫,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而白居易则展现出一种旁观者的悲鸣,将底层百姓的形象凝结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卖炭翁》《琵琶行》等。 再如,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苏轼在人生失意之时,常在作品中自我劝解,显现出一种潇洒、从容、旷达的态度,而辛弃疾更多是展现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体现出悲壮的英雄之气。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作者与作者的对比不必成为教学重点,由流派到作者的环节仅作为过渡,通过问题“宋词豪放派开拓者为什么会是苏轼”“苏轼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过渡到对作者的共情及对作品的情感解读。 这个小环节,也使用到了作者之间的对比,即苏轼与当时的主流词作者柳永的风格迥异,拓展了宋词的表达内容,表明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拓者。
3.作品与作品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不仅能分析出不同作品在内容、情感、技巧上的特点,也能归纳出作者的整体风格,体会作者在不同阶段的情感价值观变化。 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很多老师会选择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苏轼同时期或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与《赤壁赋》进行对比阅读,两部作品均是表达其被贬黄州后的现实与心境,但各有侧重。李白的《将进酒》也可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作对比阅读,以充分感受李白描绘“一泻千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情怀,分析其对权贵的态度。
4.作品内部元素之间
对比法也可以应用于文本细读的环节,挖掘作品内部可以对比的元素。 作品内部情感态度的对比,如《致橡树》中以“不,这些都还不够! ”为过渡句,前半段诗表达否定的态度,后半段诗表达肯定的态度;人物形象的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塑造的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与作者自己“年老无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虚与实之间的对比,如《雨霖铃》中“长亭送别,兰舟催发”的实景与“晓风残月”的虚景作对比;表达技巧的对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夸张进行对比,可得出共同点都是通过极致来达到夸张的效果,不同点在于前者为空间上的范畴,后者为时间上的范畴。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细节阅读中,对比文本元素中的虚实,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个句子中哪个部分是苏轼看到的,哪个部分是苏轼想到的,引导学生透过苏轼的“豪情”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万物有灵。 通过对比周瑜与作者两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怀念周瑜的原因,体会苏轼的旷达。
导学案的内容包括:作者苏轼、人物周瑜的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文本注释、翻译。梳理初中学习过的苏轼作品,完成理解性默写题。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课文写作背景,初步理解文本。
1.初读:感受豪情
依照老师提供的断句,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阅读文本后,化身朗诵节目导演,在老师提供的照片中做选择。
引导提问:图片上的演员要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请为他选择一个恰当的造型,并且为他的表演选择一个恰当的背景。
在温文尔雅和成熟沧桑的两个造型中,学生选择了后者;在气势磅礴的背景图与清幽宁静的背景图中,学生选择了前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体会到的豪情通过选择照片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学生所选择出的照片来评价学生是否初步感受到了豪情。
2.析读:豪情从何而来
(1)任务一:找句子。
将学生分组并下达任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中分别找出一个写景的句子、一个写人的句子、一个写事的句子、一个抒情的句子。
写景句子查找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句子,为接下来的对比做准备。
(2)任务二:对比诵读
老师提供诗词朗诵技巧——基调与节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诵技巧进行对比诵读。学生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关句子时高亢有力、气势豪放,诵读《雨霖铃》相关句子时低沉缓慢,凄切哀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比诵读语气,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豪放派词的特点。
(3)任务三:对比分析
让学生对比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在书写景、人、事、情上的不同。学生自行完成对比并汇报,老师检查并补充完整。
通过对比总结出豪放派作品在景、人、事、情上的特点。老师在听取学生总结时,将其表达完善,也可以将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特点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对比展示。最终概括出豪放作品描写阔大雄壮之景,塑造文韬武略兼备的英雄人物,将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抒发更豪迈奔放的情感等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豪放派作品的特点,从而理解了从文本中体会到的豪情从何而来。
3.赏读:苏轼的豪情
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了豪情,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了豪情由作品中的景、人、事、情的选择与表达而来。 作品的风格是作者内在自我的体现,是怎样的眼界与角度促使苏轼成为豪放派的开拓者。以问题“宋词豪放派开拓者为什么会是苏轼”“苏轼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为过渡,借助苏轼的视角进入到文本细读环节。
(1)苏轼眼中的景物
通过前面学生找到的写景的句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来提问:“这两个句子哪个部分是苏轼看到的,哪个部分是苏轼想到的?”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此环节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将“虚”与“实”做对比,感悟山水灵性,学习作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细读文本之后,在PPT 上展现两幅山水图,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探讨看到了什么,视角不同景物不同,所得到的启示意义也就不同。
(2)苏轼眼中的人
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周瑜的句子,并概括分析出周瑜的人物形象——年轻力壮、功成名就、生活美满、风流潇洒。 接着提问:“赤壁之战中人物众多,为何苏轼要怀念周瑜”,引导学生对比人物形象,将“功成名就”的周瑜与“命途多舛”的苏轼进行对比,突出了苏轼对周瑜的羡慕与崇拜,再提出问题“从时空上看,周瑜离苏轼近吗”,引导学生理解周瑜与苏轼虽然时空遥远,但不妨碍周瑜作为苏轼崇敬的对象与理想的化身,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多识人才能拓宽眼界的道理。
(3)苏轼眼中的事与情
由上分析可得出苏轼被贬黄州,心中苦闷,壮志未酬,所以借周瑜及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但这首作品中的情感不只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并提问:“苏轼是如何看待生命价值的?”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后,老师补充并总结。 苏轼面对人生的得失有一种坦然的态度,承认人的价值,羡慕周瑜那样的少年英雄,但也能看见再伟大的功业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即便如此,苏轼也不悲观,纵使周瑜的功业不在,但周瑜的精神不灭,此时正被苏轼所祭奠与怀念。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开创宋词豪放之风,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才华,更在于他看待景、人、事、情上的格局。
4.情读:共情深化
由于笔者所教班级为护理专业,“仁爱”是学校校训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发扬仁爱精神,在工作中对病人展现人文关怀。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应把握契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谈一谈:“如果你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遇到消极厌世,不配合治疗的病人,你会怎么劝导他呢? ”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将本课所得的思想体会、精神力量运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此外,也能将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运用其中,如劝解病人去更开阔的地方承载自己的胸怀(对景的选择),用一些不同人的事例去鼓励病人(对人与事的选择),等等。
背诵全文。在老师发布在学习平台上的词作中选出豪放派作品。 完善“想对消极厌世的病人说的话”写作练习。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了对比法,通过“大同小异”的方法找到对比切入点,将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周瑜、实写与虚写等进行对比,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困难与不足之处,如对比法的使用需要学生掌握很多背景材料,部分学生自学导学案的情况不佳,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其次,对比法教学需要更突出教学重点,引入婉约派的对比是为了更好突出豪放派特点,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重点上,切忌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