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育才,李宇晖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中职的基础地位,中职教育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变革的挑战。作为一门中职文化基础课,语文在“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导向下,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同时,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直接,效率较低,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亟待一场革命。在中职高品质课堂建设的理念指导下,笔者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了中职语文课堂的新样态。
笔者所理解的中职高品质课堂,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课堂品位高,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二是质效高,要有明显的素养提升;三是个性化(校本化),凸显校本特色和生本主义。
具体而言,核心要义是要牢牢抓住“中职”这一根本属性,首先要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从中职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量身定制符合当代中职生认知基础、 学习特点的教法学法;二是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充分发挥语文课作为基础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优势,形成充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沉浸式课堂,最终实现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三是要深度把握实际,将学校文化、专业差异、生源特点等因素融于课堂, 使其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适应于本校本专业对学生的价值导向,适应于本班学生的集体风格。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构建中职高品质课堂具有积极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20 世纪80 年代诞生于西方,在数十年的不间断发展中成为一种受到国际教育学界普遍认可的教学方法[1]。其“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其应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任务引领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2]。 典型化的职业场景为中职语文课堂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绝佳的双赢式选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岗位群所包含的专业核心能力需求,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碰撞,也给中职语文课堂助力专业核心能力提升提供了明确的融合性指向。 职教本色得到凸显的同时,课堂质量也就更容易得到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本班学生学习特点鲜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同学们在之前诗词学习中学习过苏轼的作品, 但数量偏少,理解不深;对旅游专业认可度高,对旅游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古诗词语感偏弱;在学习方式方面,比较依赖课堂学习,满足于完成背诵抄写等作业任务,课下自主阅读、拓展学习较少;不善于主动进行心理调适。
从学情来看,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本课内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有效的引导。以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有利于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从学校制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本专业面向导游员、景区讲解员等7 个岗位群,其中5 个直接属于旅游服务岗位,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旅游营销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要加强与人表达、交流的能力[3]。“讲解”是各岗位中共性的典型任务,在本专业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素养具有统整性和高效性,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练习。
图1 学情分析报告
表1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面向
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古代诗文选读”专题范畴。该专题内容要求“体会作品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教学提示中主张“引导学生重点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从教学设计的线索上来看,本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和表达。
从笔者选用的高教社中职语文教材(第四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方面作为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需要同学们认真研读其内涵;另一方面,苏轼凭吊古迹不仅留下名篇,也增添了“黄州东坡赤壁”这一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词作的特殊性契合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给本课的情境和任务设置提供了条件。
从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讲解表达对口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无论是直接的介绍、讲解,还是应对咨询、宣传推销,准确、顺畅、富有感染力的表达都是学生要在学习中着重发展的重要素养。 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的要求来看,也明确了“解说词写作”这一具体任务。可见,无论是普适性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还是针对性的专业职业能力提升,都要求学生通过“解说词”的形式强化训练和运用。 因而,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恰好可以利用“解说词写作”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理解、记诵、品读,并围绕对诗词的理解,在任务中进行二次创作,带动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解说词写作” 这一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需要职业情境作为依托。 结合中职生年龄和经历特点,细化创设暑假期间初中生到黄州东坡赤壁景区研学的职业情境,一方面与旅游专业的职业情境深度契合,让任务的逻辑基础严密,易于使同学们将自身融入该情境中; 另一方面抓住当代中职生年龄、心理等特点,选择与之年纪相仿、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作为解说对象,与本词中苏轼善于自我开解、永远热爱生活的人生情怀相契合。 这有利于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展开解说,增强任务实施的可行性。
“解说词写作”作为任务驱动课堂,打通了语文核心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联系,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写”本身。抓住“古代诗文选读专题”中关键的“读”,才算是始于语文、归于语文。 因此,本课教学抓住诗歌和东坡赤壁景区共同的人文历史属性,以感豪放词风、讲英雄故事、悟人生态度为核心契合点,教学整体上以“读写共生”的理念按两课时来处理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从诵读、典故、情感三个层次来解读文本,第二课时则是从诗文理解重点出发,着手解说词写作,整体上实现以读助写、以写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行,引导同学们诵经典、讲经典、传播经典,同时实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了语文课人文属性和思政底色的有机统一。
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围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深耕“精益”文化品牌近40 年,倡导“积微成著,精益至臻”的文化理念,对于学生不仅是情感的耳濡目染,更是方法的潜移默化。 教学以 “精选关联景点——精析文史热点——精讲诗文重点——精益特色亮点”等“四个精”的写作思路,让同学们在轻松识记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认同“精益”校园文化理念;而校园生活的经历又反作用于本课教学,使同学们更加深刻领会“解说词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便是校园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课堂的本土化特色得以深化,个性化的课堂品质即从此处得以呈现。
图2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1.融合情境发布任务,细化指导
综合本课要讲授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解说词写作”的总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从阅读入手,围绕诗词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写作,完成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为此设计发布如表2 所示任务单。
表2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任务单
2.结合任务与专长,特色分组
从阅读鉴赏诗词的总体考量出发,将学生活动主要分为诵读、理解和体悟三个大的环节。 根据解说词写作任务需求, 为充分发挥分组学习的效能,以“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原则,结合同学们的学习专长和兴趣进行特色分组,以发挥小组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将专注诵读的同学组合成“感词风”组,将专注人文历史的同学组合成“讲典故”组,而专注哲理思辨的同学组成“悟人生”组,以实现小组内深度学习、小组间合作学习的目的。
3.预见任务实施困难,搭建梯步
本课前置学习面临三个矛盾。
一是,解说本需要身临其境深入调研感知,但东坡赤壁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黄州;二是,苏轼人生跌宕起伏,作品极其丰富,而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十分有限;三是,解说词写作篇幅较大,而一堂课的时长却十分有限。
为化解上述矛盾,教学从引导角度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梳理网络资源,给出东坡赤壁景区官方VR 资源,供同学们云游览;二是梳理学习资料,重点围绕苏轼黄州时期诗歌作品、赤壁之战相关史料、苏轼轶事、名家评语等方面整理出了学习资料包,作为启发和参考;三是梳理任务设置,为同学们制作专属稿纸,以口头解说1 分钟约200 字的量来限定解说词篇幅,并对解说词的结构以及各部分所占比例给出明确建议。
1.再诵经典,重温重点支撑任务实施
以影视剧中苏轼在赤壁矶边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视频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背诵全词,检测诗歌背诵目标达成情况,同时通过重温和再梳理,进一步强化对诗歌意象、典故、情感和人生态度等的理解和掌握,为解说词的完善做好内容上的铺垫。
2.模拟情境,“四个精”指导任务实施
明确解说词写作第一步是要“精选关联景点”,即精确选取诗文与景区关联紧密的景点,如怀古地“赤壁矶”、点题处“酹江亭”、书法作品所在地“栖霞楼”等,并提示各组可选取与本组优势相关的景点,如“酹江亭”对于“悟人生”组更容易入题;第二步紧接着主动抛出“‘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关系如何”等几个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要“精析文史热点”,即关注文史热点的精细梳理与精准解析, 充分准备、主动出击,写好解说词的开场白以赢得认可;第三步的关键是“精讲诗文重点”,即抓住诗文重点,紧承开场白写精要解答或展开,写好解说词的主体,最后“精益特色亮点”,主要提示同学们要通过各组内容上的侧重(词风、典故、人生态度)和形式上互动创意设计(问答、表演、赠礼)来增益体现差异、突出亮点的内容,写好结语。
3.互评互鉴,量化指标评价任务实施
互评互鉴贯穿于“四个精”等环节,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整体上呈现出从局部到整体、从质化评价到量化评价的过程。其呈现形式包括全环节的修改前后对照评价、组内研讨互评、小组间在线分享评价,以及最后的一次量化评价。
在解说词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再次明确解说词的基本结构,即:开场白、自我介绍(因之前已学习相关知识点,故不展开)、主体、结语。 并结合“四个精”给出量化评价指标,作为分享和点评环节的基本依托,详情见表3。
表3 解说词量化评价指标
4.落脚“精益”,本土特色强化任务效果
围绕解说词写作方法的“四个精”,自然引出学校的“精益”文化,并予以点拨,以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勉励其不断完善解说词,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精益不苟、敬业求精。
5.“习语”作结,文化自信凸显思政目标
最后, 以习近平总书记2022 年到访三苏祠时的讲话将苏轼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升华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度,实现人文属性和思政底色的有机统一。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习近平2022 年6 月8 日
课内时间有限,而与苏轼相关的学习却浩如烟海,为此,课后作业立足以赛促学、以行践学、文专互促三个层面,从读、行、写三个角度分别布置。 即第一步,主动参与封面新闻“寻路东坡”竞答活动,根据答题情况阅读相关资料;第二步,暑假到东坡赤壁或眉山三苏祠游览,听专业导游解说,再次完善解说词;第三步,请教专业课老师,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将解说词转化为讲解词,为下次解说比赛做准备。
教学设计要在充分把握学情的情况下,细化任务要求、细化资源支撑、细化过程指导和监测,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做好任务分解和时间预设,并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进度有所准备,以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和停顿,尽可能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
本课提供了量化标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检测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估,但还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评价的标准还可以细化,过程可以全环节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