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付文亭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以现代化体系构建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办学为特征,以提质培优为路径的全面改革发展期。 2020 年至2022 年, 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基本要求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了“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尔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旗帜鲜明地将教育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产业现代化,需要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实现程度,可以说,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并存,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对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又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目标是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及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基于此双重定位,要讨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在国民教育现代化概念框架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观照其类型教育特征,从理念上、顶层设计上厘清其概念内涵及外延。
顾明远对现代化做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可见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超越的历史过程,体现的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将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化则是基于时代发展不断实现现代性的过程。 其内涵一脉相承,表征随时代变革而变化。
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曹晔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是适应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发展要求,使传统职业教育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体现本国(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2]。龙德毅提出,所谓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以转变观念为基础,以完善体制为根本,以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及手段为中介,建立适应需求,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3]。林岩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参照,以提高人们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自我完善状态[4]。 牛同训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与现代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即适应、参与并改造现代社会,使职业教育获得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性”的过程[5]。 各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行界定,从职业教育发展本身、职业教育置身于教育体系或现代社会的范畴等多元视角进行审视,总体而言,学界对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都将现代化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体系中的现代化,是类型中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场域下凸显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及类型定位的现代化。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进上,其类型特征和定位未能得到充分凸显,无论是在国民教育现代化体系中通过个别指标予以表征,还是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讨论,都是相对片面的、笼统的。因而要讨论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除深刻把握其概念内涵外,有必要对其基本特征予以阐述。
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性不断获得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对以往现代性表征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根据概念内涵及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类型定位, 得出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四大主要特征,即时代性、类型性、适应性和引领性,其中,时代性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类型性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适应性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引领性则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高度概括。
1.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
教育是支撑、推动、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必须在社会现代化大背景下讨论, 否则就有脱离实际、流于空想的危险,这也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命题。 时代性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同样也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产物,是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应有之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时代特征为基本要求和前提, 体现其阶段性任务与职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正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等战略举措,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优化职教定位的类型性
2022 年4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6],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节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7]。职业教育的类型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凸显职业教育属性才能更好地迈向现代化。 作为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开放性、跨界性与融合性,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功能发挥上都应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
3.服务社会与人的适应性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追求[8]。 增强适应性是当前阶段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大命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是适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首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社会及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行业企业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及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其次,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成才之路;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逐渐加强,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合格生源、促进职业教育普遍化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主题。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回应社会大众需求、如何服务对接产业经济、如何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等问题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
4.立足职教体系的引领性
引领性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高水平阶段的必然体现。 现阶段,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教育本科为引领的职业教育体系,伴随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渐清晰、办学质量逐渐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除此之外,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在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与方案。
构建一套能够切实反映特定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深刻阐释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具有鲜明的事业现代化发展特征,而且遵循逻辑建构的指标体系还能够切实反映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要保证监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必须要在监测评价层与事业发展层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使监测评价维度能够切实反映事业发展要素,使事业发展要素切实支撑监测评价维度,而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则是事业发展所体现出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即价值取向。 基于此,明确了以评价逻辑为统领、价值逻辑为串联、事业发展逻辑为依托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模型。
在顶层逻辑上,运用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所提出的CIPP 评估模型,以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为基本要素构建监测模型基本框架;在底层逻辑上,以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5大要素,即办学方向、条件保障、规模结构、对外开放、质量效益为基本内容构建监测指标;在中层逻辑上,以中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发展的4 大基本特征为纽带,凸显监测与事业发展价值导向,纵向上建立监测、价值、指标三个维度相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横向上还原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叙事框架,体现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与价值取向(详见图1)。
图1 中职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模型
1.在监测主体上应有明确的事权规定
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的维度内容,从监测指标的研制或发布主体上看通常是市级层面,这是对事权的规定或限定,所监测内容不超出市级政府或行政部门职责权限;从监测指向上看是事业发展的现代性获得、增长和实现。 此外,“指标”一词也有其深刻内涵,“指”是指向,从监测对象上看为中等职业教育,且主要指向的是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特征;“标”是标准,在此指“职业教育现代性状态的系统描述,现代性的质与量的规定体系, 是判定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尺度”[9]。基于此,对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进行规定性定义, 即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是指反映市级及以下各级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现代性状态的标准体系。
2.在指标设计上应以达标为基本
根据监测指标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该有衡量标准,标准即尺度,各个维度、各个指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判定为实现什么程度的现代化,理应是现代化监测的基础,也是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也衍生出各指标设定无论从数据获得还是定性判断上都要具有实操性,做到定量判断有数据、定性判断有依据、目标达成有根据,在理论上保证指标体系关联性、逻辑性的同时,也要用标准保证指标体系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3.在发展样态上应以可比较为基础
评价标准总是具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和特点,受着主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但同时也受到实践的影响决定,必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10]。 现代化应是相对现代化,这意味着永远在过程当中,没有绝对水平的现代化。因此,坚持指标设计的动态性原则,判定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样态或阶段,除国家及省相关政策标准和要求外,还必须确保大部分指标在横向上能够与国际、省域或发达城市的普通教育相比较; 在纵向上能够实现年度或阶段性对比,注重指标的普适性,从而构建起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横纵坐标,在比较的视域里、在多维的场景中确定现代化发展水平,助推现代化水平向更高层面发展。
4.在功能发挥上应以引领为导向
引领性是任何监测指标体系共有的特征,除了解掌握事务发展样态外,又要能通过监测诊断问题、预警发展,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和支持[11]。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其监测指标的引领性有着独特且典型的特征, 具体体现在各指标维度内容上,如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现、发展结构特征以及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引领作用,即监测指标体系整体上要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里的体系既是样态,也是方向;既是评价,同时也是发展路径,也是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指由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到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需要落实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上。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既是奋斗的方向,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对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必然是兼具动态性和过程性的。 因此,遵循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评价既要有外在的办学条件评价,也要有内在的办学水平评价,既要有办学方向的把握,也要有办学特色的体现,既要有当前的评判,也要有未来的预测。
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构建,根据CIPP 教育评价模型的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四部分,设置了办学方向、条件保障、规模结构、对外开放、质量效益等5 个一级指标,观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维度设置了18 个二级指标,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了68 个观测要点,如表1 所示。
表1 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
办学方向作为导引性指标,既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是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否符合“立德树人”总体要求的判断,也是对办学方向的具体规定。 作为一级指标,办学方向包含党的领导、德育工作、政策环境等3 个二级指标共计12 个观测点。
条件保障和规模结构作为达成性指标,是中等职业学校显性办学质量达成度的表现。 其中,条件保障更关注学校软硬件条件的达成度,包含5 个二级指标和25 个观测点;过程评估更关注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4 个二级指标和16个观测点。
对外开放和质量效益作为效益性指标,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整体体现。 对外开放既是对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体现,也是引导学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要点,包含4 个二级指标、6 个观测点。质量效益主要从量化指标评判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取得的显性成就和发挥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2 个二级指标和9 个观测点。
评价本身也是事业发展的过程,事业发展也是推动评价进步的过程。 换言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地反映市域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最终才能促进事业发展。 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都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指标体系也会随之改变。评价体系的建构也将在运用中调整,在实践中优化。
1.明确指标口径,细化监测内容
明确各指标口径及监测内容是监测实施的第一步。 指标口径是具体单项指标的基本释义,指向三级指标的意旨。例如,“双师型”教师比例指标,其口径就是在解释何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比例的具体算法,厘清“双师型”教师的范围,避免造成概念误解。 监测内容则是支撑指标概念的相关资料或数据,即证明指标达成的实证支撑。 指标的口径和监测内容的规定,是为了让第三方及被评价者在明晰评价者监测意图的基础上更好地配合监测工作开展,同时引导被评价者明确相关工作开展实施路径。 因此,要使每个设计的指标体系都要能被有效测量与可衡量,具体的评价过程才能够实现阶段性掌控, 使得各类评价数据易获得,减少不必要的评价成本[12]。
2.研判发展阶段,科学设置权重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过程性的、 阶段性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现代化的要素及基本表征相同,但是具有动态性特征,从而体现事业的改革性与发展性。一套监测体系要想实现对于事业发展的动态性监测,除适时调整部分指标外,还需根据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设置各维度及具体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划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属性。 比如在当前阶段,提升适应性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诉求,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需求。 因此,在权重设置上应加大对应维度与指标的权重比例,最大程度体现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当然,在权重设置时还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引领性,适当增加引领性指标的比重。
3.构建监测机制,注重结果运用
维度及指标权重的设置标志着监测标准制定的完成,要想获得客观有效的监测数据,必须构建严格的监测机制,明确监测流程及各主体职责,校级、县级、市级根据监测指标体系须准备相关印证支撑材料,县级对校级所提交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市级对县级、校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最后,在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强监测结果的运用,市级层面根据监测结果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断,对事业发展策略及路径做出适时调整, 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及监测机制,为下一年度监测工作实施打牢基础;县级和校级层面根据监测结果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加强诊改,有针对性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将监测工作作为改革发展的有利契机,补短板、抓落实,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