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铁鹏 谢义松 彭 广 徐润卿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小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发病因素多样,常见的有高龄、女性绝经等,发病率几乎同等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1,2]。此病初起可无任何症状,大部分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全身多处骨痛,或是脊柱逐渐畸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才前往就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得到普遍认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相比单一的西医疗效更佳,但其联合治疗疗效仍较难判定[3]。该研究对90例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二仙汤对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55~76岁,平均(64.24±5.36)岁。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4~78岁,平均(65.20±5.9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4]: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中轴骨(腰椎L1~L4,股骨颈或全髋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测定为T值,T值≥-1.0为正常;-2.5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年龄>50岁,未系统地接受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②就诊时症状为脊柱变形、全身多处不适或腰痛,夜间疼痛更甚;③有药物依从性,VAS评分≥5分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性腺功能异常、甲亢、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③近3个月有暴力外伤导致的骨折已愈合或未愈合;④近期规律服用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等抗骨质疏松药物;⑤对本次研究所运用药物成分存在过敏等不良反应。 1.4 中止和退出标准①治疗期间突发危急重症或其他不良相关事件;②未能按照要求服用药物或增加使用其他药物,以致无法判断疗效;③服用药物后出现过敏反应;④自主要求退出或未能及时复诊。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予口服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惠氏制药,批准文号:H10950029,规格:600 mg×30片)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阿仑膦酸钠片(北京福元医药,批准文号:H20059029,规格:70 mg×4片)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周1次,服用当天应在早餐前半小时用200~300 ml水送服,服药后避免平卧,连续服用12周。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仙汤,组方:仙茅10 g,淫羊藿10 g,巴戟天10 g,当归10 g,知母6 g,黄柏6 g。以上药物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代煎。用法:口服,250 ml/次,2次/d,连续服用1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程度评估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画一条约10 cm横线,每1 cm为1分,通过患者腰背部或其他骨痛程度为其打分:1~2分为疼痛不显;3~5分为疼痛明显但可忍受;5分以上为难以忍受。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 1.6.2 骨密度(BMD)采用双能法测定治疗前后L1~L4椎体骨密度,结果取BMD(g/cm2)值进行记录。 1.6.3 骨代谢指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末端肽(β-CTX)、骨钙素(BGP)水平变化。 1.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疼痛部位较前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疼痛部位较前好转,偶尔有疼痛;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一共9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中途退出;治疗组3例失随访,共84例患者完成研究。 2.2 临床疗效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 2.4 BND值治疗前,2组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BMD值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BMD值变化比较 2.5 12周骨代谢指标治疗12周后,2组BGP、PINP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均P<0.05);对照组β-CTX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治疗组β-CTX明显升高(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12周骨代谢指标变化比较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生活的一类常见疾病,其原因为成骨细胞活性低于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量进行性减少,骨脆性增加,进而增加骨折发生机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是摧毁中老年人健康的潜藏杀手。骨转换标志物能体现骨质疏松症是否有进行性加重的倾向,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骨组织结合蛋白,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时,血清骨钙素含量亦增加,这是反应成骨细胞进行骨组织形成及矿化的重要指标;Ⅰ型胶原N端前肽是由Ⅰ型胶原在蛋白酶水解作用下形成氨基端前肽,而后储存在类骨质中,是敏感地反映全身骨形成的标志物;Ⅰ型胶原末端肽是破骨细胞在进行骨吸收的降解产物,是特异性反应骨吸收的敏感指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措施常用钙剂,服用钙剂可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延缓骨丢失,加强骨骼肌肌力,改善骨骼的非特异性疼痛[6];阿仑膦酸钠属于双膦酸盐类,能够特异性地使骨重建成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吸收[7]。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常用钙剂联合双膦酸盐,但部分患者服用后疗效欠佳,故本临床研究加用二仙汤,观察其疗效。 骨质疏松在中医学属“骨痿、骨痹”。《黄帝内经·痿论》描述:“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归纳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肾阳亏虚、脾胃不足、肾精不足、血瘀气滞等相关,其中又以肾阳亏虚型患者症状较明显,常伴有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8],故其治法为温阳补肾填精。二仙汤是张伯纳教授在五十年代初创制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的治疗骨质疏松的经验方,二仙汤的原方由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组成,原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各9 g,黄柏、知母各4.5 g。方中仙茅、淫羊藿为君药,都具有补肾填精的功效;巴戟天补肾益精,又具有温肾阳作用,使其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可体现其温补又不太过的思想;张景岳《新八方略引》载:“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知母、黄柏为佐使,知母滋阴,黄柏泻相火,在补肾阳的过程中滋补肾阴,既能阴中求阳,又能清肾阴不足产生的虚火,当归为使药,补血活血通络使骨得滋养而强劲。临床应用二仙汤可适当调整其药量以达到治疗目的:阴虚发热较重者,增加黄柏、知母用量;骨痛明显者,增加当归用量,并可放入延胡索、川芎活血止痛;方中君药仙茅、淫羊藿在动物实验中表明治疗骨质疏松有明显的疗效,研究表明淫羊藿提取物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增殖成骨细胞,增加骨矿化,提高骨密度[9];仙茅有效成分能提高骨形成,抑制骨吸收[10],二者均有补肾阳、强筋壮骨的功效,阳虚较重者,可为其他药量的2倍。大量研究表明二仙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着良好的疗效,有类雌激素作用,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同时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腰背痛、骨痛等症[11]。此研究中二仙汤能减轻疼痛症状,提高骨形成,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活性也会相应增加,但研究中β-CTX无明显变化,破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二仙汤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效果。而2组BMD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是因本临床研究治疗周期尚短,长期治疗是否能够提高骨密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二仙汤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比较VAS前后评分、骨密度、骨代谢包括骨钙素、血清Ⅰ型胶原N端前肽、血清Ⅰ型胶原C端前肽,总体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故认为此方法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