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18 09:43卢舜飞董海娜周赞华陈红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产学协同育人

卢舜飞,董海娜,朱 舜,周赞华*,陈红燕

(1.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为了深入贯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和《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2]等文件精神,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大环境下,满足基层医疗健康领域对临床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将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界和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培养的教育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可充分利用当地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打破学科壁垒,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基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精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临床岗位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多年来,本院承担为浙西南山区农村、社区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重任,但尚未建立完善的产学合作、医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学校、二级学院、各教学医院之间职能分工不清,尤其在教学管理的协调及教学任务落实等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遇到多种障碍。基于此,本院深入探索与实践产学合作、医教协同育人模式,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地方性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大多数医学类本科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但很多医学类本科院校缺乏与地方医疗需求相匹配的定向人才培养方案[4]。即使很多医学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向定向培养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但对产学合作下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较为匮乏,尚未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由于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学校与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利用其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1.2 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各医学类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存在明显差异,统一的课程设置与院校的特色不符,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医疗产业的发展。课程设置普遍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传统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常采用“4+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4 年,在医院实习1 年,课程设置通常分为基础医学课程、临床课程及医院实习。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接触临床晚、接触临床时间少,在课堂上接受大量医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真实临床环境中的实践机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真实的临床案例和实际操作,无法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养。现实医疗领域对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对其临床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由于不熟悉真实的医疗工作、与患者的沟通,为产生医患矛盾留下隐患,这导致其毕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地方医疗行业的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单一

地方性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尤其在教学实施中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理解不到位。医学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部分教师甚至缺乏临床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部分临床教师偏重医疗工作,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不重视,没有参加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技能培训,创新性教学手段较少,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做学情分析,对当代学生的特点缺乏了解,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教育质量有待提升[5]。同时,在新医科和产学合作大背景下,高校与医院的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临床教师普遍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对产学合作医教协同育人模式贯彻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2.1 定位服务地方性基层医疗,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面对医学领域的快速变革和多样化的临床实践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借鉴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能照搬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首先,应坚持产学合作、医教协同教育理念,明确本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是以培养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为目标。其次,树立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全面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调查研究,了解地方医疗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情况,以区域经济建设和本地区医学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定向委托培养的教育改革。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 版)》[6],组织各行业专家、教育管理者、教师等广泛参与讨论,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立足丽水、面向浙西南,培养具有良好医学职业素养、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7-8]。该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注重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2],培养符合地方基层医疗岗位所需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2.2 高匹配地方性医疗特点,优化课程体系

丽水坐落于“中国生态第一市”、浙西南革命老区,畲医药文化发展历史底蕴雄厚,浙西南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我校医学院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临床医生,结合地方医疗需求和学校实际,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中,将浙西南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畲医药文化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医院与学校、学院的合作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9-10]。首先,在充分了解当地医疗行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定向委培学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岗位需求与供给相对应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医疗资源和实际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以更好地匹配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需求。其次,学校与医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成立临床学院,共同探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由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三大模块构成,每个平台下设两个课程模块,由多个课程群支撑相应模块,见图1。临床实践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环节及短学期环节构成,见图2。

图1 产学合作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5+3+2”课程体系Figure 1 The "5+3+2" course system for clinical medicine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图2 产学合作背景下临床实践体系Figure 2 Clinical practic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课程教学按“5+3+2”模式分阶段实施,即第一至第五学期在医学院完成通识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第六至第八学期在临床学院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第九至第十学期在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完成毕业实习。课程设置体现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理念,突出服务地方性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特色,注重预防、养生保健、诊疗、中医(畲医药)、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2]。第一学期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导论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性质、特点和学习方法等,熟悉行业特点,培养对基层医疗岗位的兴趣,树立为基层卫生事业做奉献的医者精神。基础医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整合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实验课程,开设机能学实验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岗位工作的特点,专业平台课程强化预防与保健类及人文类课程,增加社区医学、老年养生保健学、健康管理概论、医患沟通与医学人文等课程;结合地方特色畲医药文化传承开设中医学(畲医)、畲医药学等课程,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基于丽水市是全国著名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优势,在课程中融入医养整合理念,开设整合养生学课程;同时分阶段开设临床思维课程,以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3 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本院的临床课程授课全部由两家三级以上的综合性教学医院(附属医院)承担,临床实践教学由其他的9 家综合性医院、12 家社区实践教学基地承担。在丽水市政府的组织牵头下,经学校与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多方沟通与协调后,建立由校教务处领导、医学院主管、医院参与的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和教学运行协同管理机制,学校制订《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实施办法》和校院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11],学院设立医教协同科,负责学校与医院间的沟通与协调,出台了临床课程教学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如临床课程教学管理流程、任课教师规范、临床理论教学规范、备课规范、课程见习规范、课程考核规范、资料存档规范等。医院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临床教研室、教学督导委员会等,组建临床教学干事、理论课教师及带教教师队伍,并制定了临床教师教学相关的管理及激励政策,如师资培训、考核及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临床带教管理、见习生管理、理论授课教案规范,临床课程理论授课规范等。临床各科室负责具体的临床课程标准制订、教案编写、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料整理与归档等工作,接受学校、医院双方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测。基于学校与医院双方管理平台的整合,初步建立了面向基层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管理体系。

2.4 创新实践特色,提高岗位适配度

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性和技能性要求极高的学科,需要医教高度协同才能达到更高的培养质量。围绕临床岗位胜任力要求,紧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学校与医院共建产学合作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实践操作和临床决策能力[12]。附属医院建有总投资2 000 多万元,模拟设备投资1 000 多万元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中心培训器材模具齐全,设有多站式考试中心和20 多个实训室,能满足学生临床技能培训需求。本院高度重视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附属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浙江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定向培养的学生开展社区认知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提供了保障[11]。临床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间见习、实验课程、毕业实习、短学期实践等。创新短学期实践特色课程,在前3 年的每学年末集中开展为期两周的短学期实践课程,一年级开设社区认知实践,让学生尽早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及岗位需求,如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服务内容、服务特色、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等,开展寻访优秀基层医生先进事迹及群众健康素养普及活动,让学生了解基层社区医疗发展现状,并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二年级开设早期临床实践,学生参加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住院诊疗见习,早期接触临床,及早熟悉临床岗位相关工作;三年级开展社区卫生实践,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医疗单位见习,体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参与门诊诊疗、慢病管理、档案维护、预防接种、家庭访视、社区宣教等工作。第八学期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囊括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所有的项目,由三级以上的综合性教学医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承担教学任务,组建临床各科室技术骨干教师团队,综合训练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此外,学院与医院组建临床技能竞赛辅导师资团队,在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参赛的3 支队伍全部获得临床医学专业赛道银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这是长期以来校院产学合作下注重实践技能教学的成果。

2.5 院校双管齐下,打造“双师型”高素质师资团队

临床教师是影响医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与医院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德艺双馨的“双师型”骨干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引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入职后由学校、二级学院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集中培训,对新教师的培养实施“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导师,通过签协议结对的方式“一对一”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学校鼓励医学相关授课教师下临床实践,参与床边教学与科研活动。同时,优化临床兼职教师的选聘标准及管理制度,激励临床兼职教师参加说课、讲课、教学查房、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等比赛;学校及医学院教师发展培训中心联合二级学院教务科、医教协同中心针对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与提升,如临床授课技能、课程思政教学、网络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13];组织教学方法研讨和展示,如混合式学习、小组学习、PBL 教学、案例式教学、床旁教学等;开展教学观摩、案例汇报小讲课、课程思政沙龙、一流课程建设等经验分享;开展优秀带教教师、优秀竞赛辅导教师评选等活动。同时,促进校院双方教学团队的交流协作,组建临床教研室,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程思政交流、示范课、示范性说课、公开课等,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6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为了匹配产学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临床思维、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等能力,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使其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如开展临床情景模拟教学、问题式学习、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等创新型教学方法改革[14]。同时,鼓励临床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项目,不断更新知识并持续创新临床教学方式方法。所有临床课程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理论课程成绩、临床课程成绩和实习成绩构成。理论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临床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问答型作业、病历书写、课程见习、案例讨论、专题研讨、小论文等组成;理论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由医学院教务科组织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高校专家命题,根据课程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并参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出题。实习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构成。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医院与学院督导共同参与临床教学评价,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师生座谈会等,每学期出具临床教学评价工作报告。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课程结束时全部学生填写临床课程教学学生评价表,期末时在线评价教学效果等,通过多途径多环节保障临床教育教学质量。

3 结语

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只有通过深度合作、融通共建、互利共赢,才能担当起推动医学教育发展、促进医教协同和建设“健康中国”的责任,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学校与非直属医院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也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鉴。未来仍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产教融合政策保障、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医学课程整合等,继续深化医院和学校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产学协同育人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