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结合”融入财政工作中

2024-03-18 00:56
财政监督 2024年5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财政传统

●叶 青

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两个结合”

近十年来,在全球复杂格局与国内新旧矛盾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备受重视。 如何从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寻找解决中外难题的“金点子”,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 作为财政史研究者,笔者自然而然将研究这个问题作为职责。

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首先来自于党中央。 2014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强调重视传统文化(具体见表1)。其中,学术界对“四观”的概括予以高度评价。 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和万邦体现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心和善体现了言与行的关系。如果说“四观”是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那么“十五个关于”则是向全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十大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又一次精准概括。

表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传统文化的相关会议及内容一览

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其时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更是超越其时代的人类精神之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新创造的结合,以更好地为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 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通过“两个结合”,最终是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体见表2)。

表2 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相关事件及内容一览

在大学中,企业家培训班层出不穷,北京大学从2003 年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家培训。 北大李凯城教授致力于运用中国管理学解决管理领域问题,认为应构建并完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教材、扩大宣传推广和加强国际交流。 2014 年,北大创立“毛泽东管理思想高级研究班”,以优秀民营企业家为招生对象,教授他们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运营与管理。 北大还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探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 2017 年,北大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强调我国在管理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条件已经成熟,有助于弥补西方管理学的局限性。 北大的实践可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通过共同努力,有望实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

二、传统优秀金融思想的研究

2023 年10 月30 日至31 日,我国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时隔六年在北京再度召开。 会议文件中两次提及传统文化,凸显其在我国金融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地位。 在总结过往部分,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在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时,会议强调要在金融系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义利兼顾、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原则。

近年来,金融界多位资深领导开始贡献他们的金融思想研究成果。 2022 年11 月,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上指出,应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他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传承稳健执中、求真务实、重诺守信、谦虚谨慎等文化理念,并完善相应的公司治理、 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和监管制度体系,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2022 年,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撰文阐述现代金融监管理念。 他以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为例,强调其看重稳健经营的特点,“将本求利”是古代钱庄票号最基本、 最重要的行事准则,实质上是强调资本金约束。 在谈及宏观审慎时,郭树清表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政府对商品货币流通的监督和调控,西汉的“均输平准”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

三、四政:现代财政工作者应具备的财政思想

可以预见,财政学界与财政史学界的同仁,在财政领域“两个结合”研究中将要承担重要的任务。 毋庸置疑,财政工作者也应该具备中国优秀财政思想。 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 “研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

2008 年3 月18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 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自此,我国财政史研究迈向新的高峰,《中国财政通史》与《中国税收通史》相继问世。

笔者一直认为,国学与人的成长关系密切,国学之于人,就如同雨露之于花草。 笔者始终致力于倡导公车改革,背后原因繁多,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来自中国传统思想的鼓舞。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政在节财、孟子的政在得民、傅子的政在去私、朱子的政在为民,这“四政”对笔者的公车改革影响极大。 而中国的思想史也是一部以“节用爱民”为主题的历史,上述“四政”对当前治国理政的意义也十分深远,财政工作者应积极吸收财政传统文化思想,把“两个结合”融入财政工作中。

(一)政在节财

《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记载:“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 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 齐景公治理国家过于奢靡浪费,所以孔子对他说处理政务在于节省财用。

政治清明在于节省财用。“政在节财”对于财政历史研究者,影响深远。 笔者在担任官员之前,倡导车改;担任官员之后,践行车改,并希望全国推动车改,因为一年可以节约一千亿。推动我国车改,是笔者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迹。在倡导、践行车改之外,笔者主张管控“公馆”,一年亦可节约一千亿。所谓“公馆”,即以公共经费经营的各类公务宾馆。 如今,公务车、公务宾馆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还需将“政在节财”的理念拓展至其他财政领域。可见,由古至今,节约都是财政分配不二的选择。

(二)政在得民

《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在此,孟子突出强调了民心相较于民财的无尽价值,因此,“得民”的含义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为民”。 《大学》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孟子主张,得民财要适可而止,得民心则是多多益善。

我们的财政分配各项政策,必须获得相应分配对象的支持,否则便会遭遇诸多阻力。 2023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中央各个部门要形成政策的合力,与“政在得民”的意图相似。

(三)政在去私

西晋时期,傅玄在《傅子》中阐述:“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他强调,政务的核心在于摒弃私心,否则公道将无法立足。 无论官员职位高低,皆不应谋求私利。

“去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南宋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了李太守的一则故事:李太守正看公函,这期间,有家信到。李太守即令灭公烛,取私烛阅家书。当时遂有“闭关迎使者,灭烛看家书”之句。

《臣轨》一书中写道:“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 一者何? 公而已矣。 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 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 ”宋人朱熹也曾有一段精彩论述:“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这些论述皆警示我们,无论官位高低,行事皆应公平公正。唯有公心公正,方能不为私利所诱,不为邪念所动。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对于财政工作者来说,一心为公,人民至上,才能够搞好财政工作。

(四)政在为民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阐释《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时,阐述了这一显著的民本思想。 在我国儒学发展历程中,朱熹将儒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其中,民本思想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朱熹历任地方官,在任期内实施经界、鼓励农耕、救灾免税、设立社仓、治理暴乱、安抚民众,为民众生活作出了贡献。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既是朱熹思想的诞生地,也是笔者故乡。 朱熹的民本思想对笔者关于公车改革的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作为一位财政史研究者,笔者以四大财政传统文化作为公车改革的强大基石。 为政之道,在于节用民财、赢得民心、摒弃官私、以民为本。 对财政干部而言,具体实践在于厉行节约、秉持公私分明、杜绝不义之财。 若每位干部皆如此身体力行,政府方能赢得民心。 ■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财政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