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吴贵芊 王琳琳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污名风险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工作路径研究”(QN202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201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修订了《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学习指导要领》,为高中部残障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操作、可调整的学习科目,强调共通学科与专业科目相结合,注重专业学科的职业特性,关注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教育。该制度设计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形成几点启示:制定针对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标准,注重残障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大特殊职业教育力度,给学生提供潜能开发与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 《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学习指导要领》;日本;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9
【作者简介】 王晓红、吴贵芊,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650500);王琳琳,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650500),c3365445@126.com。
2007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学校教育法》,把“特殊教育”改为“特别支援教育”[1],自此正式确立了特别支援教育体系,并陆续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了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15年修订了《特别支援学校小学部、中学部学习指导要领》,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体弱多病和智力障碍5种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2]。2019年修订了《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指导要领》),一方面为5个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编制了除共通科目之外的具体、适配的专业科目;另一方面强调学校和社会加强联系与协作,通过更好的学校教育来建设更好的社会,帮助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的学生改善和克服因残疾而造成的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培养学生掌握自立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3]。《指导要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4个目标组织教学:一是进一步发展和扩充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果,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锻炼健康的体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并根据个性和特长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培养其社会批判能力;四是根据学生的障碍特点,让学生具备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总之,在特别支援学校的高中部,强调针对不同障碍类型实施专业教育,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和规划,以实现自立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身心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一、《指导要领》的基本内容
《教育基本法》有日本的“教育宪法”之称,是日本教育的母法和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是日本学校法律制度的核心,它规定了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4]。《教育基本法》提出:“凡日本国民都应享有接受與其能力相适应的教育的机会,不因种族、信仰、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出身而在教育上受到歧视。”[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法》针对各个学段的教育做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提出高等学校(高中)的教育目的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不同学段的学校可以为智力障碍者、肢体障碍者、身体虚弱者、弱视者、听力障碍者设立特别支援班级,保障障碍学生受教育的权益。《指导要领》的制定以《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法律基础,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节选)、《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节选)的说明,是《指导要领》的法律依据;第二部分为总则,对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编制进行详细说明,是《指导要领》的设计指南;第三部分为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编制了与之适切的、详细的学科和科目,是《指导要领》的主体内容;第四部分讲述了为智力障碍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综合探究活动和社会适应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注意事项,是《指导要领》的补充说明。
(一)总则部分
总则部分主要对教育目的和课程编制进行说明。特别支援学校高中段的教育目的是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实施适宜的高中教育,根据学生障碍类型的特性和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困难,教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编制对教育课程内容的编写、实施和评价、学分的修习以及道德教育、多重障碍残疾人的相关教育、专业课等方面进行指导性说明。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家庭、信息、理数等普通学科(见表1)和不同障碍类型学生需要学习的专门学科两类。各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当的教育课程,让教师“有所教”,保证特别支援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体部分
《指导要领》的第三部分对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体弱多病和智力障碍5种障碍类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导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3种障碍类型的学生编制了详细的专业课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对视觉障碍学生主要设置保健理疗、理疗、物理疗法3个学科,下设33门详细的教学科目。对听觉障碍学生主要设置印刷、美容·美发、清洁、牙科技术4个学科,下设38门详细的教学科目(见下页表2)。教学科目前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随后将理论运用到技术实践,最后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研究课题,如此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加强引导,灵活地运用辅助工具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方式,在实践性和体验性活动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进而能够在未来顺利开展职业工作。
对智力障碍学生,首先设置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职业、家庭、外语、信息等11门共通科目;另外设置家政、农业、工业、流通·服务、福利5门专业科目。学生除学习共通科目以外,须选择1门以上的专业科目进行学习。共通科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分两个阶段进行,难度逐层递进。以数学科目的“图形”课程为例,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以理解图形的要素和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的面积计算为主,第二阶段需要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圆的面积计算以及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物体位置的表达方式、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展开,第二阶段则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计算新的平面图形(圆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分阶段递进式的特点(见下页图1)。
(三)补充内容
补充内容包括对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其他活动的规定。首先,针对智力障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质量。《指导要领》指出,在制订指导计划时,要结合学校、地区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初中部道德学科的基础上,将指导内容具体化,通过体验性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其他活动(包括综合探究活动和社会适应活动)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障碍状态和特性,采用体验性活动、集体活动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智力障碍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碎片化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二、《指导要领》的设计特点
(一)提供具体可操作、可调整的学习科目
首先,《指导要领》针对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智力障碍者、肢体障碍者以及体弱多病者设定的共通科目和专业科目,都具有较强的可实施、可操作性。例如,智力障碍者学习的农业科目中“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作物的种类和特征、蔬菜的种类和特征、果树的种类和特征、花草的种类和特征、树木的种类和特征、栽培和管理工程”,框架和要求明确,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据此直接上手教学。其次,授课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例如,《指导要领》中规定,按照1年35周的标准授课,但是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将各学科及社会适应活动的教授时间调整到夏季、冬季、学年末等休息日期间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发展放在教育主题的中心位置,以便为特殊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教育。
(二)强调共通科目与专业科目相结合
《指导要领》在为学生设置统一的共通科目的同时,也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专业科目;既体现出学生统一的角色定位,又注重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人施教”。这种共通科目与专业科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不同障碍类型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发挥优势,并最终能够“学有所成”。
(三)注重专业科目中体现职业教育本质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相对应的专业科目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均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专业科目的编制始终以帮助障碍学生今后就业为主要目的。每一门专业科目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求进行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可以提升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关注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教育
特别支援学校中的智力障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低,思维缺乏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极易受到暗示[6],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分辨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好坏,故此对智力障碍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在《指导要领》中,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年龄、学习状况及经验等,适当确定指导重点,将指导内容具体化,并通过体验性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7]。《指导要领》强调在小学和初中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特点,加强社会道德内容的学习,创造健全和谐的社会生活。
三、《指导要领》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制定针对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标准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对于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盲、聋、培智3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学生制定了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特教学校还存在着其他障碍类型及多重障碍学生,针对单一类型制定的课程标准难以兼顾。日本针对不同学段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为其多样化的特别支援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不同障碍类型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具体化、专业化的教育服务。故此,我国可以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制定更加全面、综合的课程标准,拓展学段服务,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残障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部分。现行盲、聋、培智3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中虽然对特教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做了系统规划与安排,但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割裂了道德与知识、生活的联系,学生无法从中获得真实的、丰富的道德体验[8]。因此,我国学校教育要切实落实残障学生的道德教育,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通过游戏、教育戏剧等方式提升德育质量。重视德育课程生活化,将道德教育渗透在残障学生生活体验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三)加大特殊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职业教育是残疾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形象[9]。当下我国许多特教学校虽然设置了职业性课程,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体验性活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我国特殊教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首先,完善特教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大特教学校已有职业教育专业如烘焙、清洗、推拿、针灸、按摩、美甲、陶艺等的教学体系建设,增设符合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特点并和社会发展前沿相关的职教专业,为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元的实践路径。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残障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四)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发展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残障学生同样如此。日本《指导要领》中对每一个专业科目的“课题研究”都做出了相关要求,强调基于学科视角,确立相关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课程主要以书本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对于课题研究这样“高难度”的学习内容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改变认为残障学生能力欠佳的固有思维,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次,为残障学生提供潜能开发与发展的机会,帮助残障学生在自己擅長的领域发展,展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
【参考文献】
[1]于素红,莫凡.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9):19-24,88.
[2]文部科学省.特別支援学校小学部·中学部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5-03-11)[2023-09-19].https: //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1356252.htm.
[3][5][7]文部科学省.特別支援学校高等部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9-02-13)[2023-09-19].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tokushi/1284540.htm.
[4]杜仪方.日本学校法律制度:介绍与借鉴[J].复旦大学法律评论,2019(00):100-111.
[6]雷江华,刘慧丽.学前融合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61.
[8]谢正立,张婷.基于关怀伦理的聋生道德教育策略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9-13,90.
[9]李雯钰,罗筑华.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透视、逻辑探寻与改进空间[J].残疾人研究,2022(2):63-71.
(责任编辑:叶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