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盲校美工课程致力于提高视障学生美术素养,将视障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残而有为的创造者。美工制作的过程,也是劳动创造的过程。盲校教师可在美工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鉴赏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之趣、探索劳动之巧,让视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关键词】 美工教学;劳动教育;盲校
【中图分类号】 G761
【作者简介】 梁钰,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天津,300221)。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盲校美工课程是在普校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视障学生特点开设的,是对视障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课程涵盖基本的美工知识,同时承担培养视障学生美术素养的任务,注重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盲校义务教育美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将视障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残而有为的创造者[1]。美工课上视障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劳动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美工学习中可以有效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鉴赏劳动之美,培养劳动精神
古今中外,劳动者一直是艺术创作者乐于表现的题材。这类艺术作品通过对劳动场景的刻画,彰显着劳动的魅力和劳动者的精神内涵。建筑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闻名世界的各大建筑都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是劳动精神的体现。通过对表现劳动之美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品味,可以提高视障学生的审美水平;而审美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劳动成果更加符合美的标准,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中更好地培养劳动精神[2]。
教师可以利用与劳动相关的平面和立体作品对视障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例如,低视生在艺术鉴赏课上,欣赏梵高的《夕阳下的播种者》。这幅画中的人物在金色麦田中步履昂扬地向前行走,夕阳照耀散发的光芒给人以生机和活力,表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我国南宋画家楼璹所作的《耕织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耕种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当代油画家罗中立的画作《父亲》中的父亲形象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他身上体现着劳动人民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在教师对这些画作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鉴赏、感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劳动者收获的喜悦,对劳动者产生深深的敬意,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面向全盲生的艺术鉴赏,则更侧重于建筑、工艺品等可触摸感知的作品。教师选取世界八大奇迹的建筑模型,或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民族饰品,让全盲生通过触摸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鉴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作品,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继承发扬劳动精神。
美工课不受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特别是艺术鉴赏课,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博物馆资源,带学生走出去,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体验劳动之趣,提高劳动技能
盲校美工教学中包含着许多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以教师讲授为辅,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比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彩带、灯笼来布置教室,增添节日气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支持,学生不断完善作品,使作品更加美观,既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技能,又收获了劳动成果。
我国现存的许多传统手工艺,都是经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代代传承下来,才得以保留至今。在美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如编织、拓印、陶艺、剪纸等,并教授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美工教学,适合不同障碍程度的学生,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如在编织的学习中,学生利用竹片编织简易手摇扇,利用不织布编织提篮,利用线绳编织手链,并学会使用编织器来编织帽子等。在编织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多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提高了动手造型的能力。学生通过美工课的学习练就基本的劳动技能,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为今后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劳动之巧,发展創造能力
劳动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其在劳动中创新创造。课程标准也指出,美工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美工技能,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盲校美工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制作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各种工具,进行美工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在美工创作活动中发展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出示示范作品,让学生尝试触摸、观察示范作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激发其想象力,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比如,喝完的酸奶盒,可以利用麻绳在盒身上缠绕,再涂上亮丽的颜色,放点土就能种植多肉植物,既美观,又做到了废物利用;剥开的核桃壳,加上没用完的彩泥边角料,可以做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用于装饰班级书柜;卫生间内用剩的卷纸芯,可以用废纸粘底,侧面画上图案或用彩泥造型,做成实用笔筒……
教师将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制作材料,自主探索不同材料能制作成什么美工作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再造物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学生在美工课上经历自主创作的过程,不仅能累积劳动经验、培养劳动兴趣,也能树立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
在盲校美工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视障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去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简单有趣的美工制作活动变得更有深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凸显美工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效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美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黄珊.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20(11):65-66.
(责任编辑:黄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