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点研究

2024-03-18 09:44米红利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编外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米红利

(包头市九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蒙古包头 01406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变革,事业单位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转型,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分析,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趋于现代化、科学化,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为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对于事业单位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机制具有一定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要全面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

一、相关概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事业单位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第一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整体的管理能力。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单位整体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人员培训、晋升等工作,还包括编外人员的管理,只有做到对人员管理的系统性安排,才能充分发挥不同层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支持。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匹配人员与工作,确保职工能力与职责相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其次,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吸引、招聘和留住高素质的职工。通过制定招聘计划、改进面试流程、提供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组织可以吸引到最适合的人才,同时留住并激励现有职工。再次,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职工感受到尊重和关心时,会更加积极投入工作中,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事业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职工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协助职工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组织建立具备竞争力的团队。总之,事业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高绩效,还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促进职工的个人发展,提高职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并投资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实际管理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基础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结合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方向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但是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未形成科学的管理措施。例如,在对人力资源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环节中,未根据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明确人员具体管理规划,管理存在盲目性。

(二)不重视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是否有效制定人员的培养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事业单位是否能够培养专业的队伍。为了达到提高人员素养的目标,事业单位要充分关注人员的培训。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人员的培训,在人员培训中未结合人员短板及要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开展培训,但是培训的形式过于简单,忽视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及对培训结果的分析,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三)不重视考核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的人员工作是否具有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只有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让各岗位人员在工作中了解岗位工作的要求,才能有效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人员考核与管理环节存在弊端,无法解决人员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无法充分激励人员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对编外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完善

编外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常存在流动性强的特点。部分事业单位忽视编外人员的实际情况,人员管理不规范,不利于充分培养编外人员的专业性。由于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的管理不够重视,对编外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够科学,导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素养不足且流动性较高,影响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改进管理基础

第一,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形成科学的管理规划,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明确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中的重点,在工作人员管理中充分考虑各层级人员的实际特点。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环节,事业单位要结合各岗位的实际要求制定管理策略,达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要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同时,事业单位要对各岗位进行全方位评估,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关注事业单位不同层级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引导人员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并尽可能达到人岗匹配的目标。

第二,结合管理规划留用人员。首先,用感情留住人才。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学会和职工进行沟通,了解其工作状态及工作情绪,及时掌握职工在工作中的态度与建议。通过尊重和体谅基层职工,让职工支持单位各项工作,以此达到提高职工满意度及稳定性的目标。若职工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要及时予以肯定,让职工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和职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营造和谐的单位文化,并打造良好的凝聚力。其次,用政策留住职工。事业单位要适当优化福利政策,将福利向一线岗位倾斜,并根据人员工作强度制定科学的补助政策。例如,对于经常出差的人员,可以给予出差补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人员培训

第一,合理分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事业单位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首先要分析人员的培训需求。通过对培训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工作人员熟悉培训的要点。在培训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以高效管理为原则,与各岗位人员进行积极沟通,确保培训工作能够发挥作用,在全方位调查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事业单位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环节,可以按照分层分类原则对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各岗位实际特点制定培训方案。同时,事业单位要对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全方位关注,判断事业单位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开展的培训要点,并以此对单位的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事业单位在实施培训之前,要结合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制定环节,要高度关注各岗位的实际特点及专业性的要求,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分析各项工作。首先,合理确定培训对象。事业单位在确定培训计划时,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培训工作的重点。在培训环节要优先对重点岗位进行培训,关注重点岗位人员的能力,在满足重点岗位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对一般岗位进行培训,实现培训的全覆盖。其次,与时俱进更新培训内容。为确保事业单位的培训机制更加合理,在培训环节中,事业单位要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要对人员工作知识,健康、心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培训,以确保事业单位的人员不仅具有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以达到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的目标。

第三,合理创新培训方式。事业单位在实施培训环节,要结合实际特点,在关注人员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培训,解决培训缺乏灵活性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培训环节,要积极关注培训方式。例如可以按照菜单式的方式进行培训。菜单式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列出培训菜单,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关注人员个性化需求及职业特点,确保事业单位人员激发学习兴趣。

第四,充分关注培训过程管理。事业单位在执行具体培训环节,要深入分析各岗位的情况,判断是否有效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要定期对培训的信息进行收集,关注人员培训状态及培训流程执行情况。同时,培训对事业单位而言是人力资源投资活动,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导致培训目标无法实现且浪费财政资金。事业单位要形成风险防控规划,对培训流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对培训状态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培训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对培训结果实施评估。在完成培训后,要对人员进行合理考核和评估,避免评估环节存在问题。在实施培训评估环节,要全面分析人员的培训效果,确保培训工作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在培训开展之前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工作情况,在培训完成后与之对比,分析培训效果。其次,在培训过程中要对培训工作是否有效提高人员工作能力、是否转变了人员工作态度等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关注培训情况,达到提高培训工作流程规范性的目标。最后,在培训结束后,要开展绩效考核,将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包括将培训和人员薪酬、晋升等相结合,提高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重视绩效考核与激励

第一,明确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事业单位在对人员实施考核环节,要分析人员的岗位职责。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有一定差异,要形成科学的分析机制,才能结合岗位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首先,事业单位在对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的环节,可以通过座谈会等方式与职工进行沟通,并根据岗位设置、编制状况等方面信息,对人员进行科学考核。事业单位在对各岗位进行分析时,要重点把控各岗位工作的特点及岗位职责,根据各岗位的薪资、职级等方面信息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措施。在对岗位进行细分的环节,分类不应该过细,若过细无法对考核形成统筹管理,同时还不能过粗,否则无法充分体现不同岗位实际情况。在对各岗位分析基础上形成岗位说明书,让职工了解在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确保不同层级人员在工作环节能够有效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并主动根据岗位职责开展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合理设置考评指标。事业单位要对各岗位设置绩效指标环节,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全方位关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对于可量化指标,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对于无法量化指标,由事业单位内部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管理。事业单位在对各项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关注职工的工作情况,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的实际情况,从德、能、勤、绩、廉指标对人员进行分析。事业单位要关注人员的各类指标要求,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所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能够符合岗位的实际情况。

第三,对绩效考核建立相应反馈机制。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是对职工进行合理激励的机制。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要就考核结果和职工进行沟通,有效解决职工的疑惑,并提高职工对绩效工作的重视。同时,合理的绩效沟通机制对于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及让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都有重要意义。事业单位要充分关注绩效工作的反馈,在完成绩效考核之后,通过反馈机制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与职工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指出职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职工未来发展方向与单位管理规划,帮助职工制定改进工作的措施。

第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机制。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工作之后,要将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进行合理应用,充分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的方式,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选用、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相衔接,充分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鼓励职工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四)有序管理编外人员

第一,改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福利待遇。事业单位在对人员进行管理的环节,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充分关注编外人员实际需求。和编内人员相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通常存在工作量大、报酬较少等特点,导致编外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且流动性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事业单位要充分关注对编外人员的管理。结合编外人员的实际特点,将编外人员工作情况与奖金相挂钩,充分提高编外人员工作积极性。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要按照以岗定薪的原则,重视按劳分配的要求,充分结合人员学历、工作特点、工作强度等发放薪酬。同时,在对编外人员进行管理的环节,要将各项工作任务要求落到实处,参考单位编内人员福利的标准,为编外人员缴纳社保、公积金,并发放加班费,让编外人员的福利得到保障。

第二,合理使用编外人员。事业单位在对编外人员管理的环节,要充分关注编外人员的长期发展,对于优秀的编外人员要大胆培养,积极使用,以此营造良好的岗位管理机制。例如,将工作能力较强的编外人员放在重要的岗位,激发人员积极性。

第三,提高编外人员的归属感。编外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份待遇方面和编内人员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对单位不具有归属感。为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要重视编外人员的管理,充分关注编外人员的生活及工作需求,为编外人员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联欢会等方式,丰富编外人员的生活,促使其具有主人公意识。

四、结语

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成为体现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及工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好人才,有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本文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分析,认为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价值,进一步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为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编外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制度创新与管理瓶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
探讨市级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浅谈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