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的性别困境遮蔽效应

2024-03-18 07:06李皓月
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议题困境

李皓月 孙 旸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150025)

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脱域”这一概念,用来形容社会关系从本土场景中解脱出来,在无限的时空距离中再重组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虚拟世界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影响着现实世界。网络媒介为女性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创造了困境,女性通过网络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但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在社交平台中也表现得更为隐蔽,那么现实世界中女性个体遭遇的真实性别困境被呈现在社交平台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个体的性别困境诉求能否通过社交平台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本文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

一、网络媒介中的女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指出“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正如他所言,网络媒介的产生深刻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为社会话语的释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遐想,颠覆着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的去中心化让发声的节点落在个人身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1]。以女性为例,女性借由网络媒介拥有了更加广阔自由的话语空间,挣脱过去被他人书写的藩篱,勇敢地踏上自我书写的道路,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性别平等,但也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认为的,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在带来机遇与便捷的同时亦将产生新的挑战。网络媒介为女性提供了自我书写自我表达的途径,但也为女性争取性别平等制造了新的问题。

在网络媒介发展的早期,大家深信不疑网络媒介有区别于以往任何媒介的魅力和可能性,在现实的男权社会中不便表达自己或寻觅不得表达渠道的女性通过网络开辟着自己的话语空间,像芙蓉姐姐和凤姐就曾凭借着大胆的表达一度成为网络世界的焦点,即使在当时看来似乎太过出格和哗众取宠,也让女性看到了反叛社会规范和个体表达能被看见的可能性,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有所裨益[2]。然而随着网络媒介的革新和发展,网络媒介的“再封建化”又给人们泼了一盆冷水,网络世界脱胎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自然也无法避免现实社会权力结构的支配,现实社会的文化基础、经济结构、性别意识等共同支配着网络媒介中的信息及其传播,因此网络媒介本质上仍是一个男权媒介。甚至因为网络媒介的性质,这种男权社会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变得更加难以觉察。

自周代“礼教初建”开始形成的男权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进行了合乎男权意识的塑造,在几千年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构造,女性在成长中自觉将这种意识内化于心,完成了自我驯化,在社交平台中,女性被动地接受着推送机制所传达的信息,饶有兴致地主动参与或分享一个个热门挑战——A4腰挑战、锁骨放硬币挑战、黑丝挑战,这些挑战无一例外均体现的是男性凝视下把女性作为一种“消费品”的审美观念,施罗德曾指出:“凝视不止是看,它意味着一种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凝视者优越于被凝视者。”在这种带有权力意志的观看方式下,观看者通过“凝视”构建自身的主体身份,而失去了主体意识和审美的女性把男性审美内化成自身审美,在被凝视下进行着自我凝视,内化观看者的价值判断,看似积极主动地自发参与着这类话题,殊不知自己正成为男权社会的帮凶,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审美进行着戕害。

于是在悄无声息中,男性意识再次大获成功,这种迎合男性心理需求的文化,决定了男性在社交平台中作为观看主体的立场,也决定了女性在社交平台中仍作为“他者”被消费着。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女性看似占据了大量的信息内容,然而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迎合男性的“变装视频”或各种舞蹈,自愿把自己压缩成扁平的女性形象去作为男性幻想的产物,满足男性的心理需求,供人鉴赏,再次验证了约翰·伯格所说的“男人观看女人,女人观看自己被观看。这不仅决定了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而且规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

二、社交平台中隐匿的不平等性别文化

“自我凝视”只是隐匿在社交平台中的性别困境的一部分,事实上,在社交平台中有更多的不平等性别文化或因为平台性质或因为技术影响被遮蔽。同时,由于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所以对社交平台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发现和批判能力并不理想。学者姜红曾指出,西方女性的权利是在压迫中,历经风雨洗涤磨练自己争取而赢得的,但中国女性的权利则是被赋予的[3]。因此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并不自觉,对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形态的感知也就不那么敏感。社交平台中隐匿的不平等性别文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审查机制下替换词所掩藏的歧视性意味,平台为了维持用户交往空间的文明,会用审查机制对用户发表的内容进行审核,对其中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屏蔽,然而,用户为了绕过审查机制会使用谐音或近似发音的词语代替,甚至因为用户之间某种“心照不宣”的乐趣,这类替换词流通率会更胜以往。然而替换词的出现,也让其中隐藏的不平等性别文化更加难以捕捉,比如“烧”替换了“骚”,而“烧杯”替换的是某个针对女性的侮辱性词汇,但这个词却一度成为抖音的流行词汇,甚至成为一种社交货币。然而大部分女性因为不知道这个词的原身是什么或是性别意识敏感度不够,察觉不出这个词汇包含的羞辱意味以及背后的不平等性别文化。

看似只是一个词汇,但反映的是一种潜意识歧视,福柯在其演讲《话语的秩序》提出了“话语即权力”这一观点,认为话语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也能够作为一种权力支配社会实践,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思想。“烧杯”这个词是从现实中一脉相承下来的语言性别歧视,这类词汇作为女性违反所谓的“社会规范”的代价,让女性出于恐惧自觉被驯化。这种语言性别歧视不仅反映了社会性别歧视,也会增强社会性别歧视,而网络也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也在影响着现实世界,造成“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这类经过变形的替换词流通到现实社会中,因为修饰遮掩了原本的刺耳,变得让人更加易于启齿,削弱了人说脏话的道德负担,但丝毫没削弱其中的羞辱意味,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平等性别文化在隐匿中壮大。

(二)“言在此而意在他”。网络时代下娱乐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网民通过创造交流各种“梗”,以期得到乐趣或是身份认同,在“梗”的创造和运用之间,得到了共通的意义空间,雅各布森曾指出,“意义存在于全部交流行为中”,受传者之间除了交流内容本身创造了意义,其传播活动以及其之间的关系也创造了意义。在一些特定话题下,“梗”成了一种网络语“讳”,在圈层交流中普遍存在[4]。像“坦克”常被用来攻击女性的肥胖,更有由这个梗衍生的其他带有“黄色”意味的梗,但由于这种“语讳”的意义只由固定的圈层享有,导致圈层外的人一开始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梗”,“坦克”一词“破圈”,更多人知道了它的真实含义,但同时这个词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词,在这种“言在此而意在他”的“玩梗”中,不平等的性别文化被遮盖在共通意义外的空间里,而又因为社交平台中“万物皆娱”的现状,一旦女性鼓起勇气表示对某些梗的厌恶,又会背负上“过于敏感”的指责,女性诉求的严肃性被娱乐化彻底消解。

这种“言在此而意在他”也体现在“空洞的能指”中,男性通过隐喻,明指一个物体,暗指的却是女性,用隐喻的方式深化文本的内涵,让人去联想、挖掘言外之意,使之完成“缺席的到场”,通常是男性间用来“品鉴”女性的“心照不宣”,单方面地剥夺女性的主体意识,将其“物化”,成为一件可供消遣娱乐的商品,“女性”这个词也就成为了“空洞的能指”[5]。因此,社交平台中的不平等性别文化躲藏得更加隐蔽,更不用说隐藏在技术背后的不平等。

三、社交平台对性别困境的遮蔽

在社交平台这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性别困境是如何被遮蔽的?提到社交平台中的性别困境,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社交平台中性别议题的传播,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争取权利,性别议题成为社交平台中最具话题性的内容之一,然而“热度”不代表“深度”,在资本逻辑和算法机制的影响下,社交平台中的性别议题更像是一种景观,个体在被大众消费,其真实诉求却被忽略。为什么性别议题在社交平台中更多的只是一个流量靶?为什么围绕着性别议题的争论如此极化?个体真实的性别困境又是怎样在热烈讨论中成为“沉没”的大多数的?

(一)资本操纵下的性别议题。与以往的媒介不同的是,社交平台的重要任务是内容生产,人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这就导致了社交平台中的内容爆炸以及后续的“内容休克”,制作者生产的内容被淹没而无法吸引流量,流量代表着可变现的商业价值,资本为了得到最高的商业价值,必须在“注意力经济”下炒作出最具争议性和最吸引眼球的话题,在算法机制与资本逻辑的双重作用下,性别议题作为一种景观出现,资本借用性别议题制造出极端的对立性以吸引大众的参与和讨论[6]。而成为景观后,社交平台中的性别议题的严肃性也随之消解,只作为一个流量靶,满足了资本的目的,性别困境中的个体真实遭遇和诉求却像甘蔗渣一样,成了被人咀嚼过后抛弃的产物,最终被持续不断的争吵所淹没。同时,在经过充满戾气的争吵和攻击后,大众对性别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消极的变化,群体间的对立和分裂程度也加深了。

(二)编码-解码后的抽象化呈现。区别于现实世界,以数据为底层逻辑的网络终究只能片面呈现一个事件,性别议题在社交平台中表现为极端抽象化和去情境化[7]。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真实的事件在网络中变成了易逝的数据,个体面对的真实困境被归类、被单一化,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与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无法被呈现在由数字构成的网络中,脱离了真实情境的事件,也就失去了情境意义,剩下孤立的事件只能成为一个空洞的事物,实质性的诉求也只能成为一句口号,并不能被完整看到并得到解决。并且由于算法机制的问题,“可见性”也限制着个体诉求的落地[8]。福柯曾提出,“可见性是一个捕捉器,被看者是被探查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由此形成了一种可见性上的权力不平等。”个体在网络中发出诉求时,并不作为一个主体存在,而是处在算法权力的控制下,一些个体的性别困境在算法的刚性逻辑下被筛选后抛弃,也就无法得到呈现。最后,这些性别困境都只能在社交平台中隐没。

(三)情绪先行下对事实的忽略。由于网络对真实事件的片面性呈现,以及资本操纵下大众态度对性别议题产生的消极变化,一谈论到性别议题,出于过去经验的积累,首先群体间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冲突,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围绕着某个性别事件进行非事件性的争吵,更多的是情绪上的发泄,和对于过去争吵的延续,争论趋向单一化和空洞化,个体当下真实发生的事实则被忽略。网络呈现的只是个体的一个碎片,因此,当两个碎片发生碰撞时,只能互相伤害,然而只有眼睛看见眼睛,心灵贴近心灵的讨论才能真正给陷于性别困境中的个体带去帮助。

综上所述,由于社交平台中性别议题更多的是被用作娱乐的消费品,其严肃性被消解,个体的性别困境在社交平台中被遮蔽,诉求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只能在热烈讨论中潦草谢幕,而男性群体对性别议题的态度也多表现为拒斥或是漠视,然而社会的公平只能依靠凝聚的共同体的力量,女性的平等诉求不能只依靠女性群体自己争取,男性也应该认识到,当女性向自由迈出了一步,也意味着男性向自由迈出了一步,他们不必束缚在“阳刚气”“纯爷们儿”的标签下,能够打破性别二元论,自由选择成为任何自己想成的人,相反的,与男权社会合谋让女人更像“女人”的时候,男人也势必会被要求更像“男人”。而女性也应该充满信心,虽然个体的性别困境在社交平台中目前并不能得到解决,但女性的主体意识正在不断觉醒,现在更像是迎接新生前的阵痛。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议题困境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困境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