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及认知干预对提升400 mL献血率的影响

2024-03-15 16:11顾文琴常学兰逄晓燕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知晓率志愿者个体

顾文琴 常学兰 逄晓燕

在当代医学和卫生领域,献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行为,扮演着挽救生命、维护社会健康的重要角色。然而,尽管献血的价值和意义广受认可,实际的献血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1]。为了有效地提升献血率,研究人员和健康专家不断在探索各种干预手段和策略,以激发更多人参与到献血行为中[2]。其中,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作为潜在的促进献血率的方法,引起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心理疏导注重通过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个体在面对献血过程中的焦虑和抗拒情绪时更好地应对,从而减轻情感负担[3-4]。认知干预则侧重于通过认知重构和思维转变,改变个体对于献血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其献血意愿[5]。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对提升400 mL 献血率的实际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24 700 名志愿者参与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 ~60 岁;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并配合研究要求;自愿参与献血;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符合献血中心的体检标准;无心理疾病史。排除标准:曾有严重心脏疾病、肝病、肾病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情绪障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曾有献血不适反应或恶心、呕吐等症状;参与其他相关研究项目。按献血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月—2022年4月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12 350 名志愿者为对照组,2022年5月—2023年8月接受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的12 350 名志愿者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性6 292 名,女性6 058 名;年龄23 ~45 岁,平均(34.18±3.56)岁;职业分布:公司职员8 162 名,学生983 名,公务员1 036 名,其他2 169 名;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 361 名,大专以下4 989 名。试验组中男性6 387 名,女性5 963 名;年龄25 ~46 岁,平均(34.72±3.61)岁;职业分布:公司职员8 115 名,学生959 名,公务员1 044 名,其他2 232 名;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 406 名,大专以下4 944 名。2 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向志愿者提供关于献血的基本知识,包括献血的意义、过程、注意事项等信息;详细介绍献血的具体步骤以及献血过程中的检查、采血、恢复等环节;强调献血对于挽救生命、支持医疗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回答志愿者可能关心的问题,如献血的安全性、频率等。试验组接受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1)心理疏导。第一,采血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志愿者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担忧、疑虑和恐惧等情感,采血工作人员会倾听并提供情感支持。第二,指导志愿者学习情绪管理技巧。采血工作人员会教授患者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等方法,帮助志愿者在紧张时保持冷静。第三,心理辅导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血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进行深入交谈,共同探讨情感问题和心理挑战。采血工作人员会提供有关情感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建议,使志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以便更有效地应对献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第四,鼓励志愿者参与情感引导的小组活动,与其他志愿者分享经验和感受。(2)认知干预。第一,对志愿者进行系统性的指导,使其了解献血的益处。认知干预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传达详尽的信息,让志愿者清楚地认识到献血对生命挽救和医疗治疗的直接支持作用。第二,引导志愿者关注献血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对他人的帮助、对社会的贡献等。第三,志愿者可能担忧献血会带来疼痛或风险,或认为自己难以完成献血过程。认知干预通过逐步解释献血的实际过程,引导志愿者识别并质疑这些消极信念,进而减少对献血的担忧和恐惧。第四,志愿者通过与健康专家的交流,讨论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疑虑。(3)信息分享。第一,志愿者将得到关于献血的详细说明,包括献血的步骤、采血器材的使用、消毒程序以及采血后的恢复等方面的信息。第二,志愿者将了解献血的实际体验。他们将收到实际的献血过程描述,包括采血的时间、采血过程中的感觉以及采血后的休息安排等。第三,志愿者将了解到献血的安全性和医疗支持。信息分享强调血站严格的卫生和安全措施以及有专业医务人员保障,以确保献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四,志愿者将得到有关献血后的关怀和建议,包括分享献血后的恢复指导方法,饮食建议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献血知识知晓率。通过无偿献血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共计12 题,满分为100 分,得分>90 分为完全知晓,60 ~90 分为基本知晓,<60 分为不知晓。总知晓率=(完全知晓+基本知晓)人数/总人数×100%。(2)统计献血量。计算400 mL 献血率并比较。(3)比较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焦虑情绪,总分0 ~56 分[6];通过自行设计的抗拒自评量表评估抗拒情绪,主要涉及紧张、担心、不安等情绪项目,总分0 ~15 分;分值越低表示献血志愿者的焦虑、抗拒情绪越轻。(4)比较献血满意度。通过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问卷满分为100 分,其中>90 分表示非常满意,>80 ~90 分为满意,60 ~80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献血知识知晓率、400 mL 献血率比较

试验组献血知识知晓率、400 mL 献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献血知识知晓率、400 mL 献血率比较[名(%)]

2.2 2 组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2 组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比较(分, ±s)

组别焦虑抗拒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试验组(n =12 350)41.17±5.4226.75±2.6111.65±2.195.65±1.03对照组(n =12 350)41.09±5.1128.42±2.4811.61±2.366.91±1.68 t 值1.19351.5471.38171.056 P 值0.233<0.0010.167<0.001

2.3 2 组献血总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献血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献血总满意度比较[名(%)]

3 讨论

献血作为一项突显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医疗行为,不仅有助于挽救生命,还为医疗紧急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支持[7]。然而,尽管其在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全球范围内提高献血率仍然具有挑战性,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献血短缺的问题,这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医疗系统运作紧张[8]。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因素逐渐成为影响献血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焦虑和抗拒情绪作为常见的情感反应,往往是伴随着新事物、未知环境或不确定性而产生[9]。在献血过程中,个体可能面临针头、采血过程以及献血可能带来的不适和风险等因素,从而产生焦虑和抗拒情绪。这些情感和情绪成了个体参与献血的障碍,进而影响献血率的提高[10]。鉴于心理因素在献血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开始关注通过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如何在心理层面上消除或减轻这些负面情绪,以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献血。

心理疏导旨在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个体应对焦虑和抗拒情绪。认知干预则致力于改变个体对献血过程的认知和看法,以减轻其情绪负担[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献血知识知晓率、400 mL 献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有助于提升献血知识知晓率及400 mL 献血率。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通过教育和信息分享,为志愿者提供关于献血的准确知识。心理疏导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志愿者更好地理解献血的重要性和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12]。认知干预通过引导个体改变对献血的认知,消除误解和负面观念,使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献血。因此,这些干预策略可以增加志愿者对献血的认识,促进知识知晓率的提升。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献血过程中可能的不适和担忧。心理疏导可以减少因焦虑和抗拒情绪导致的献血意愿下降,从而增加400 mL 献血率。认知干预可以改变个体对献血的态度和看法,使其更愿意参与400 mL 献血,从而进一步提高献血率。试验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抗拒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疏导及认知干预有助于改善献血志愿者的不良情绪。这得益于心理疏导通过情绪管理技巧、深呼吸等方法,帮助个体减轻焦虑和抗拒情绪。情绪管理可以让志愿者更好地应对献血过程中的紧张和不安,从而降低焦虑情绪。认知干预则通过改变个体对献血的认知,减少献血可能带来的负面想法,从而减轻抗拒情绪。这些干预策略共同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改善情绪体验。在献血总满意度方面,试验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疏导及认知干预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献血满意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可以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应对献血过程中的情绪和不适,从而改善整体献血体验。心理疏导通过情绪管理技巧,减轻焦虑和抗拒情绪,使献血过程更加顺利和舒适。认知干预可以改变个体对献血的期望和预期,使其更加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满意度。这些干预策略共同促使献血成为积极的体验,从而增加志愿者的总体满意度。此文的研究结果为《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13]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在提升400 mL 献血率、减轻焦虑和抗拒情绪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些干预方法不仅在促进献血行为方面有潜在作用,还能提升献血体验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知晓率志愿者个体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