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4-03-13 06:23张艳岗奥瑞芳
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视域

张艳岗,张 翼,奥瑞芳

(1.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一、前言

研究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人群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群体,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谁培养、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1]。当前形势下的“大思政”[2]育人格局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术训练、论文撰写等过程与思政理论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让思政教育可以在全过程、全周期的“大思政”育人路径中充当重要基石[3],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战略高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5]、中共山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6]等政策,均对“大思政”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详细部署,中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依托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强力推进和挖掘国防、军工、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和拓宽“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研究“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意义重大。

二、“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困境

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本科基础学习之后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深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的重要阶段。不同本科院校培养环境和培养层次的差别导致研究生个体差异较大,而贯穿研究生三年的思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不同培养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方式相对单一并缺乏较好的衔接,上述问题导致了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成效。如何将“大思政”要素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摆在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难题。当前,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研究生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随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推广,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师资匹配、教材体系、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思政元素融入过程比较复杂,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当前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课程思政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使思政元素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效统一并随着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深入循序渐进,醒脑入心。

(二)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既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又有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有论文撰写和学术答辩。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要求思政教育也应采取不同方式和内容,而从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来看,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思政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没有建立面向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研一课程学习和研二科研训练之间既存在一定的时间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政教育方式的割裂,课程学习中更注重思政理论知识学习,而科研训练中更关注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忽视了课程学习中科学方法论和国际视野等思政内容与科研训练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如何解决不同培养阶段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有效衔接问题,是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研究生的思政入心与不同培养团队的思政着力过程很难形成合力

目前,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象,有的硕士研究生迫于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聚焦到学科领域内的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较少关注和国家发展、个体成长密切关联的“大思政”,忽视了“大思政”所能带来的思想启迪、启智铸心的重要价值。例如,有的研究生无法理解和正视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差别和地区发展差异等导致的收入不均、前景不明等问题,往往不愿去更艰苦、更需要也更适合学生但收入相对较低的岗位和地区。研究团队的学科小组会议、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思政教育着力点很难和研究生的现实关注点形成统一,探索研究生思政入心是为全面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如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准确评价,是“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目前,研究生思政教育效果主要采用研究生课程思政考核和研究生思政德育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方式仅从研究生这一思政教育对象开展,评价结果比较单一和片面,未能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多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过程性评价,导致现有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政教育效能起到积极作用。如何破除传统的唯分数单一对象性评价方式,突出对硕士研究生全过程育人功能的动态性、过程性评价,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改革的关键。同时,建立完善立体的多阶段和多角度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且具体的指导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中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核心,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探索解决上述困境的对策和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益。

三、“大思政”视域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大思政”视域下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是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全周期,具有典型的长期性、延伸性、接续性和协同性等特点。研究生成才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要求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科研活动等过程蕴含的学术与知识素养和“大思政课”涉及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哲学方法等内容贯穿研究生培养全周期和全过程[7]。“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全周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要想摆脱当前“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困境,必须围绕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从研一阶段的课程学习、研二阶段的能力培养、研三阶段的价值塑造三个发展层面研究思政教育对策,并从研究生思政教育效能评估方面探索“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对策的可行性。

图1 “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全周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一)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

研一阶段主要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而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有效协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和难点[8]。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内涵,思政教育的核心必须与该课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政壁垒,建立基于知识模块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协同单元。专业课程教学遵循教学工作规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设疑定标-分组讨论-引导创新-案例分析-自主探索-延伸拓展的六步教学模式,使研究生在致“知”于“行”的过程中体验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的价值认同感;思政课程的融入过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采用开宗立意式、案例引导式、专题研讨式、隐性渗透式等思政融入方式,将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实施过程要采取双向贯通的思路,即由授课教师与研究生分别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双向评价,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给出明确的评价细则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

(二)以研究生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为目标,建立辅导员团队、导师团队、高校平台、相关企业的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新人更需要具有大局观与抓实际的多角度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生二年级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面向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由辅导员团队、导师团队、高校平台、相关企业等四个研究生培养主体共同推进。导师团队是核心,分别从学校(外)和学科(内)两个层面加强导师团队的德育、专业、就业、心理等领域培训,让导师团队从传统的只负责研究生学业科研训练指导向研究生思想、心理、成才、科研等多方面指导进行转变;辅导员团队通过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就业和心理健康、学术前沿汇报等讲座,将个人发展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在提供技能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高校平台能够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就业实习信息,让研究生在能力提升的同时拥有更宽广的选择空间;研究生会、研究生科协、研究生党支部等研究生社团充分利用学科竞赛、知识比赛、理论学习等活动广泛开展创新训练、学术培训和德育培训等工作;校企合作团队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指导研究生在研发中心参与技术设计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成果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感情,并在参与项目研究的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

(三)以价值塑造为引领,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研究生价值塑造,实现价值、能力和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

研究生三年级是研究生课题研究和就业深造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生价值塑造的关键阶段,对于研究生即将走向社会服务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价值塑造的过程是在研究生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团队在研究生价值塑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科教师通过关联课堂知识点和思政课程要素,在对研究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加强知识融会贯通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而导师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可以将知识、能力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反向引导,充分锻炼学生主动运用哲学原理多学科协同融合的科研能力,从而加强服务社会的价值引领。价值塑造必须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形成角度构建价值塑造体系,积极增强研究生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使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德”“智”“技”全面价值塑造的核心机制。学科实践表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增强了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积极性与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基于三效评价的“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评估的新模式

效能评价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否有效的基本手段,传统思政教育评价的手段主要以学生德育答辩、思政课程成绩和教师思政课程目标评价为主,该评价方式破除了原有课堂教学唯分数的单一性评价方法,但对于“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评价依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传统评价机制忽略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思政要素,缺失了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因此,探索新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评价模式是“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三效评价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能评估模式,同时从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和研究生个体三个层面进行详细评价。教师队伍方面主要从导师的思政能力评价、辅导员思政能力评价、企业育人机制评价以及学科培养质量评价角度进行效能评估;教育质量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过程是否同时符合专业教学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和研究生成长规律,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围绕知识点消化吸收思政要素;研究生个体考核层面,不再把知识准确率和科研能力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增加研究生德育素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考查,突出对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教育过程与方法、思政结果与持续改进措施的周期性评价,形成课程考试、学位论文、评奖评优等过程性评价体系,并通过项目团队研究来检验课程思政成效,探索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增值性评价。学科实践表明:该评估机制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和能力培养均产生了较好影响,学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结语

“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科建设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建立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为目标的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价值、能力和知识的有机融合,探索并完善“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评价模式,是摆脱当前“大思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困境的主要对策,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视域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