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琦 艾 爽 杨沛然 鹿洪秀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济南 250014
气血亏虚型便秘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术前禁食水,术中刺激,术后活动障碍,紧张焦虑,使用麻醉及镇痛药物原因引发,以肠道的蠕动变慢,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频率减少及粪便量少且干硬为主要表现[1-2]。目前西医治疗术后便秘常使用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口服缓泻剂、禁食水等方法,而西医治疗措施常常会影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因此,在治疗术后便秘方面搜寻其他治疗方法变得十分重要[3]。穴位贴敷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针灸疗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选取适当药物在相关腧穴进行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气血,鼓动全身经气运行,使患者肠道功能紊乱得到纠正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术后便秘的发生[4-5]。因此,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气血亏虚型便秘的腧穴与中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应用规律,以期提高贴敷效果。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自建库至2023年3 月的相关文献,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中文数据库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例,检索式为[“穴位贴敷”(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敷贴”(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敷药”(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贴”(常用字段:智能)]AND[“术后”(常用字段:智能)]AND[“便秘”(常用字段:智能)OR “大便不通”(常用字段:智能)OR “便闭”(常用字段:智能)]。
①文献以病例对照研究为主,包括临床验案、护理文献等;②具有明确的术后便秘症状诊断或描述;③有明确的疗效判定标准;④治疗措施以穴位贴敷主,或配合穴位按摩、针刺治疗、术前及术后用药等;⑤腧穴处方与中药处方详细完整。
①综述、系统评价、机制研究、会议论文、动物实验、临床心得及不具代表性的个案报道;②诊断不明确或术后便秘非主要症状;③数据库中重复发表的文献;④穴位贴敷非主要治疗措施或无效的研究。
将文献中纳入的穴位及中药的名称录入Excel中,按照《腧穴名称与定位》[6](GB/T12346-2006)、《中药学》[7]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对腧穴与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将“肺腧”规范为“肺俞”、“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数据处理采取双人交叉操作的方法,确保腧穴与中药处方准确,严格纳入。
将数据导入Excel 表格,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腧穴进行频次、归经分析,对中药进行频次、性味及归经分析;对腧穴处方与中药处方进行聚类分析。
共检索到597 篇穴位贴敷治疗术后便秘的相关文献,其中,中文相关文献596 篇,英文相关文献1篇。剔除重复文献280 篇,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剔除189 篇,详细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出标准,最终纳入文献75 篇,腧穴处方75 条,中药处方73 条。见图1。
图1 检索流程图
2.2.1 腧穴及中药频次分析 20 个腧穴总应用频次为195 次,其中应用频次≥4 次的共有11 个腧穴。高频用穴为神阙、天枢、足三里、中脘、气海。70 味中药总应用频次为314 次,其中应用频次≥4 次的共有18味中药。高频中药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当归、冰片、木香。见表1~2。
表1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便秘应用频次≥4 次的腧穴
表2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便秘应用频次≥4 次的中药
2.2.2 腧穴归经及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经统计可得出20 个腧穴共涉及7 条经脉,其频次及构成比为任脉(98 次、50.26%)、足阳明胃经(69 次、35.38%)、为足太阳膀胱经(12 次、6.15%)、足太阴脾经(6 次、3.08%)、手少阳三焦经(5 次、3.08%)、足少阴肾经(4 次、2.05%)、督脉(1 次、0.50%)。对所选用的70 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归经分析,药性以温(107 次)为主,其他多为寒(100 次)、平(24 次);药味以苦(226 次)为主,其他多为辛(158 次)、甘(73 次);归经以脾经(211 次)为主,其他为胃经(148 次)、大肠经(136 次)、肝经(135次)、心包经(53 次)。
2.2.3 腧穴聚类分析 对应用频次≥4 的腧穴及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树状图,可将腧穴分为5 类,一:神阙;二:天枢;三:足三里、中脘;四:气海、关元;五:上巨虚、支沟、大横、大肠俞、小肠腧。见图2;可将中药分为4 类,一:大黄;二:枳实、芒硝;三:厚朴、当归;四:冰片、木香、黄柏、槟榔、枳壳、吴茱萸、苍术、黄芪、肉苁蓉、桃仁、红花、白术、生地黄。见图3。
图2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便秘的腧穴聚类分析图
图3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便秘的中药聚类分析图
由于术前禁食水,加之术后元气大伤导致脾胃虚损,无力化生气血。气虚则推动无力,糟粕内停,血虚津亏则无法濡润肠道,燥屎内结,二者结合共同致病,导致便秘[9-11]。腹部穴位由于皮肤组织薄,浅层有腹壁脐周静脉网,使药物能被极快吸收,药效更能充分发挥作用[12]。神阙、天枢、足三里、中脘、气海均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导滞下行的作用,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穴位相伍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13-15]。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而腧穴可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以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现代医学认为,对腹部穴位施加刺激可增加腹肌和肠道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张力,改善淋巴系统功能,明显加快胃肠的蠕动,可有效改善便秘[16]。《灵枢·五变》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密切相关。通过对腧穴刺激达到调理脾胃、宣畅气机,导气下行的作用,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升气血运行的效率。神阙、中脘、气海皆属任脉,任脉可引动元气,扶助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及时荡涤糟粕,缓解便秘[17]。阳明经多气、多血,天枢、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二者协同可调畅一身气机,运行气血,有效改善气血亏虚[18-19]。因此,采用局部取穴辅以远端取穴的选穴原则,以调畅气血,改善胃肠道功能,治疗便秘。
通过对中药处方的分析处理,药物的选取主要以大承气汤加减而来。大承气汤具有破积化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等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肠道蠕动,起到缓解便秘的作用[20-21]。多数患者术后出现脾胃功能减弱,气血亏虚导致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处方中温性药物如厚朴、当归等,重在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寒性药物主要以大黄、枳实、芒硝为主,其性苦寒沉降,有荡涤肠腑,泄热通行之功。大黄泻下通便,凉血解毒;芒硝软坚润燥,峻下热结;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有研究表明,大黄中含有的大黄素能够促进结肠黏膜的水分泌,加快排泄。厚朴中的厚朴酚能够通过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来改善胃排空和肠推进功能[22-23]。《素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膑胀,后不利。”归于脾经的中药能够补气润肠,健脾升阳,起到温煦肠道,加快肠道传导的作用。大承气汤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肠梗阻,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以达到荡涤脏腑,改善便秘的功效[24-25]。
通过对75 条处方分析,神阙、天枢、足三里、中脘、气海为最常用的5 个腧穴,归经以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神阙穴治疗术后便秘认可度最高。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当归为最常用的五味中药,四气五味以温苦为主,多归于脾胃经,中药选用以大承气汤组方为主,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部分文献质量较低,未对穴位贴敷所涉及的中药剂量、黏合剂、贴敷时长等因素进行统计等,而这些因素也会对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