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龙 刘宏楠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产能过剩问题也得到不断改善。本文在梳理我国产能过剩的内涵和成因基础上,基于“供给侧—需求侧”分析框架,探討了对外直接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在供给侧方面,对外投资使得边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并且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产能的利用率来缓解产能过剩。在需求侧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出口效应和国际竞争效应,从而提高产品需求来缓解产能过剩。最后,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改善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仅供参考。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能过剩;边际产业理论;钻石模型;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索引:陈灿龙,刘宏楠.<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4):-004.
中图分类号:F832.48;F71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2(b)--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631.2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OFDI总量始终保持在国际前列[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积极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使得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不断得到缓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党的二十大中的重要议题,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扩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要素自由流动加速、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激发了企业出口活力,为改善我国产能过剩状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与实践方面蓬勃发展、政策方面广泛关注相比,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现有研究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从企业层面来看,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产能过剩指数能够显著降低[2],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会因企业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3]。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且该影响具有持续效应[4]。从行业层面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而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5]。还有部分学者从某一地区出发,研究特定地区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6]。
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少有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能过剩的机理与动力展开系统论述。鉴于此,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产能过剩的内涵和成因,并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供给侧—需求侧”分析框架出发,系统剖析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
2 产能过剩的内涵界定和成因
2.1 产能过剩内涵界定
产能过剩是指某一行业或企业饱和生产,供给水平远远超过实际需要或未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水平并未达到潜在水平的状态[7]。在供给侧视角下,产能过剩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企业或行业的生产能力长期大于实际产出而造成的生产能力闲置。在需求侧视角下,产能过剩是指企业或行业提供的产品使供需相等市场达到均衡,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当实际市场需求长期小于企业所提供的生产、服务水平时,供给大于需求,产能出现过剩[8] 。
2.2 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认为,我国产能过剩是由两类原因造成的:一类是以林毅夫(2007)为代表的市场失灵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在供给层面会集中投资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从而产生“潮涌现象”而导致产能过剩[9]。另一类是“体制扭曲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增长的晋升目标,从而对企业投资进行过度干预,并通过一系列补贴、帮扶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企业投资行为被扭曲,并导致产能过剩[10]。余东华和吕逸楠(2015)认为,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锦标赛”所引起的政府干预出现在光伏产业,政府补贴、土地价格扭曲和金融支持等政府干预行为引致并加剧了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程度[11]。
产能过剩的成因除了上文两种主流研究视角外,还有“结构失衡假说”和“需求疲软假说”。结构失衡假说认为,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国有经济所主导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微观企业采取“窖藏”存货或生产要素的方式来提高供给的灵活性[12]和“在位企业”为了长期保持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和利润,采取可置信威胁策略故意形成一部分产能过剩,从而构成行业进入壁垒,以阻止其他潜在企业进入[13]、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针对“在位企业”的战略,Conrad and Veal(1991)利用德国啤酒厂的数据,发现啤酒厂为了市场份额不受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冲击而采取过剩产能战略[14]。由此可知,企业无论是采取“窖藏”还是采取可置信威胁策略,都是为了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时,有能力快速提高产量,使得竞争对手因没有利益而退出市场而故意产生的产能过剩。
“需求疲软假说”指出,消费需求不足,使得企业的实际供给长期大于市场需求,从而产生产能过剩。例如,工业品行业,当国内外市场行情突然发生变化时,使得需求量减少,但产能并未相应减少,或仍保持增长, 这时产能增加、需求减少,最终产能出现相对过剩[15]。又如,光纤光缆行业,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企业的盲目使得产能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又由于美欧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国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我国的光纤光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3 对外直接投资与缓解产能过剩:机制分析
产能过剩既包括供给侧资源闲置,又包括需求侧供给大于需求,且其产生是由市场失灵、政策干预、财政补贴、结构失衡、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造成的。鉴于此,本文先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在供给侧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再从需求侧出发,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如何通过促进产品销售进而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
3.1 供给侧层面
对外直接投资区别于出口贸易,在供给侧方面,对外投资使得边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并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企业产能的利用率缓解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
3.1.1 促使边际产业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87)曾提出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他把边际产业定义为,在投资国已没有比较优势,但是在被投资国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一,边际产业本身虽然不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仍然占据本国大量的生产要素,使得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源出现了错配。第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可以使在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具备比较优势的东道国,不仅有利于本国资源配置得到改善和产业得到升级,还使得本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此外,还有助于带动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两国贸易来往,提高两国贸易利润收益。第三,在东道国选择上,主张向双方科学技术差距较小的发展欠发达的国家进行转移,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逆向技术的溢出效应,为本国技术革新带来动力[16]。
3.1.2 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使资源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改善产能过剩的重要一步。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具有不同禀赋国家进行自由流动,在全球的市场价格机制下,当边际报酬与边际产出价值相等时,就使得资源达到最大化配置。根据上文提到小岛清(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边际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道国时,其在完成自身生产要素回报率提高的同时,也释放之前占据的大量生产要素,使得国内资源重新自由流动,按照市场的价格机制,配制到高效率的产业,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17],缓解产能过剩。但事实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量利用率的提高效果存在差异。曹献飞和裴平(201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企业产能过剩水平的易质性造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能治理效应出现差异。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对民营、东部地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效应远小于国有、中西部地区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不仅转移过剩的产能,还将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国家,使得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与当地低廉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相结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进一步改善产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3.1.3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本地区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跨区投资能力[18],并走向国际市场。Kogut和Chang(1991)研究发现,日本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集中于研发密集型产业,更偏向通过合资的方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提出了“获得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OFDI的重要动因”的猜想[19]。此外,有学者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体通过两个步骤实现:第一,母国跨国子公司获取投资国先进技术;第二,国内母公司对子公司已获得的技术进行吸收转化。跨国子公司具体通过三种机制来实现先进技术的获取:(1)模仿跟随机制,在模仿、跟踪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技术;(2)平台共享机制,利用投资国先进的研发设施、制度和科研成果;(3)人才流动机制,招纳当地高素质研发人才,进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20]。例如,我国的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对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研发费用分摊机制携手开发面向投资国市场的新技术,并抢占当地市场,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研发成果,还获得了收益[21]。向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 充分发挥模仿跟随机制、平台共享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相关数据显示,华为已连续三年成为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当产能过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所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会使企业从中获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够从生产端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效率,使得产能过剩现象有效缓解。
3.2 需求侧层面
前文从供给侧分析产能过剩机制,重点是边际产业转移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为企业、行业技术升级的赋能作用,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缓解产能过剩。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从需求侧提高产品需求,改善产能过剩,具体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出口效应和国际竞争效应。
3.2.1 出口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使企业的出口贸易量得到提高[22]。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根据被投资国的不同,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一些自然资源优越的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本,使得该国企业不断提高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逐渐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从需求端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除此之外,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直接在投资国投资建厂,有利于母国及时获取海外市场动向,从而及时调整生产方向与产品优化方向,提高产品的海外市场需求,缓解产能过剩。另外,当产能过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后,结合当地自然禀赋优势,面向东道国生产符合当地居民的产品,使得被投资国对投资国的产品产生黏性,进一步扩大投资国对被投资国产品出口,进而从需求侧缓解被投资国的产能过剩[23]。
3.2.2 国际竞争效应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曾指出,当一个产业加入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会带动产业内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再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认为外部的竞争性是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竞争能够使企业进行多维的交流,从而激励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与产业升级[24]。另外,竞争效应会辐射到本国产业,Hirschman and Sirkin(1958)认为,产业之间存在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25]。前向关联是指当下游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规模扩大时,上游企业的投入要素需求自然会提高,后向关联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是作为另一产业投入品的中间产品或初级产出品。当处于上游链条中的企业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时,就会对下游企业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会在下游企业中挑选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淘汰部分落后过剩产能。因此,国际竞争效应能够促进产业内和产业间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间的产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
当产能过剩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使自身处于更加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与其竞争的不仅有被投资国的本地企业,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工艺、推动产品的转型升级,以满足被投资国的市场需求,使得投资国在需求侧缓解了产能过剩。另外,这种竞争会辐射到国内的产业,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关联的,由于下游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对上游企业的要素投入需求提高,从而提高我国产能过剩产品的需求,从需求端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除此之外,当产能过剩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后,同业的企业或与企业存在后向关联的面对竞争压力,将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产品工艺、优化产品品质,再次从需求端缓解我国产能过剩。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培育行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再一次从供给侧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在供给侧方面,本文以“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因边际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边际产业转移,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产能的利用率来缓解产能过剩。在需求侧方面,本文由产品需求入手,分析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从两条路径提高产品需求来缓解产能过剩,即出口效应和国际竞争效应。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缓解产能过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對外直接投资对缓解产能过剩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不同行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缓解产能过剩现象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政府是否应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帮助产能过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对行业产能过剩的易质性分析和政府如何提出恰当的政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廖睿灵.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保持世界前列[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0-07(3) .
温湖炜.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缓解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4):107-117.
曹献飞,裴平.企业OFDI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产能治理视角的实证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1):96-104.
李天籽,谢沐芳.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与机制[J].世界经济文汇,2020(4):102-120.
陈岩,翟瑞瑞.对外投资、转移产能过剩与结构升级[J].广东社会科学,2015(1):5-16.
李聪,齐臻,邹慧君. 结构转型背景下山东省产能过剩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商论,2021(6):115-117.
周劲,付保宗. 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J]. 经济学动态,2011(10):58-64.
杨振.产能过剩调控政策与治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13.
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126-131.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等.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44-56.
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53-68.
孙巍,李何,王文成.产能利用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研究:基于制造业28个行业样本[J].经济管理,2009,31(3): 38-43.
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30-35.
Conrad K, Veall M R. A test for strategic excess capacity[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1, 16(4): 433-445.
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0-51+54.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白俊红,刘宇英.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8(1):60-78.
刘宏楠,刘伟丽. 准确衡量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基于数字溢出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2):1-6.
Kogut B,Chang S J.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401-413.
尹东东,张建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109-120.
郭飞,黄雅金.全球价值链视角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管理学刊,2012,25(3): 61-65.
李逢春.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6):124-134.
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J].经济研究,2014,49 (5) : 160-173.
赖衍山.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Hirschman A O,Sirkin G. Investment Criteria and Capital Intensity Once Agai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8,72 (3):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