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 30035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部病变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并渗透到蛛网膜下腔的急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目前,手术是SAH的常用治疗方式,在手术治疗后患者一般需经过4-6周的卧床疗养,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2]。研究[3]表明,SAH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5%。下肢DVT会引发下肢水肿、加剧疼痛等,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手术治疗后,除了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近年来,压力抗栓泵在预防DVT发生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4-5]。因此,为研究压力抗栓泵对SAH患者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特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诊治的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研究,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AH患者78例作为观察对象,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17,患者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9.3±5.8)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1∶18,患者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8.9±6.0)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6]中SAH的诊断标准;②经CTA、DSA检查并确诊;③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者;②严重脏器疾病者;③严重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症状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药物抗凝治疗、下肢抬高30°、下肢推拿与按摩、腿部肌肉收缩练习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压力抗栓泵。患者取平卧位,将治疗套固定在患者下肢小腿上,将Y字连接管分别与气管插头管和空气注入口连接,再接上袖带接头和气泵接头。随后接通电源,将压力调整至5.32kPa,依次对足踝、小腿、膝盖和大腿进行充气,挤压下肢血液流向近心端;随后放气等待4-5s后再行充气,重复上述操作,30-50min/次,2次/d,连续治疗14d。
1.4 观察指标 ①下肢DVT发生率。统计并对比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②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超测量两组干预前后的平均血流速度。③凝血指标。干预后对比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④D-二聚体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干预前后对比两组的D-二聚体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下肢DVT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对比[n(%)]
2.2 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比(,cm/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比(,cm/s)
?
2.3 凝血指标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的凝血指标对比
2.4 D-二聚体和HCY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D-二聚体和HCY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D-二聚体和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D-二聚体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
表4 两组干预前后D-二聚体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
?
研究[7]显示,血管内皮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是导致DVT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后,SAH患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卧床疗养,静脉血会在静脉瓣袋底部积聚并降低血液流速,引发缺氧症状,缺氧会损伤静脉内皮层,流速降低会引起凝血因子聚集,并打破凝血-抗凝平衡,最终引发下肢DVT[8]。此外,SAH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障碍,手术治疗会加剧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加下肢DVT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压力抗栓泵是一种临床防范DVT的有效装置,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压力泵提供循环压缩空气,为患者肢体进行按摩的医疗装备。通过对气囊反复充气,对包裹在治疗套内的足踝、小腿、膝盖和大腿进行挤压、按摩,能有效改善下肢肌肉组织僵硬状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代谢。此外,压力抗栓泵还能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向近心端流动,通过提高血液流速,激发纤维蛋白溶解,有效避免静脉瓣损伤[9]。当下肢血液流速提高后,能有效抑制凝血因子聚集,提高纤溶系统活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下肢微循环环境,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血状态[10]。
本文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抗栓泵干预的实验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能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能提高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流速增加表明血液黏稠度降低,下肢DVT发生率会显著下降。实验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能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研究[11]表明,D-二聚体与DVT的发生呈正相关。HCY水平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较大损害,严重时还可能启动局部炎性反应,是监测DVT形成的常用指标[12]。实验组的D-二聚体和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能调节患者的D-二聚体和HCY水平,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压力抗栓泵能有效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下肢血液流动速度,调节机体D-二聚体和HCY水平,改善患者高凝血状态,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康复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