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赞
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结构上完整,奇幻多变,人物形象丰富。本文主要根据弗洛伊德的释梦原理,对梦境中的意象或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并结合李白的现实生活经验,对梦境中的意象进行综合解析,以揭示李白在无意识状态中所表现出的真实感受,以及通过梦境实现潜意识中的愿望。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經典之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梦,历来有“美梦说”和“噩梦说”两个观点。相较而言,“美梦说”似乎更普及,其中尤以朱东润和乔象钟先生的观点最为典型,他们均认为该梦写的是追求自由、摈弃尘俗之意。梦中的神仙世界是诗人理想境界的浪漫化身。然而,在笔者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瑰丽神奇、浪漫美妙的神仙世界为什么会出现“黑云滚滚,天崩地裂”这样沉重压抑的场景呢?既然是诗人的理想境界,李白为何又会被“熊咆龙吟”和“云之君”“仙之人”吓得“忽魂悸以魄动”,从梦中一下子惊醒,醒来后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才回过神呢?学生的思考颇有道理。“梦中世界”到底是光明的理想世界,还是压抑的宫廷生活的投射?到底是美梦还是噩梦,我们不妨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作一个符合内在逻辑的释梦。
“梦”究竟是什么?弗洛伊德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后认为,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中对潜意识的一种无意识呈现,梦的内容与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件有密切关系。成年人的梦中意向大多来自现实场景的变形伪装。很多梦中被满足的愿望恰恰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顾虑。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在梦中得到满足,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愿望实现。
在寻找梦中愿望之前,必须结合梦者的生活经历和梦中情绪来解释。要分析李白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就需要分析他的梦与现实的关系。李白入长安又出长安,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自然也会在他的精神世界留下深深的痕迹。
《梦》创作于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齐鲁与东鲁朋友作别之际。从潜意识的层面看,李白的愿望是“离开”,如果目的地是自由的仙山,那么出发点就只能是不自由的宫廷了。除了这个愿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愿望被压抑进入潜意识呢?假如李白在离开东鲁的前一天突然接到玄宗重新召他入宫的旨意,他会回去吗?我估计李白大概率会回去!“赐金放还”并非李白主动辞职,而是玄宗将他体面地逐出。人的心理有时候很奇怪,越是强调什么就可能会掩饰什么,越是标榜什么就可能会暴露缺失什么。李白一方面强调自己的“遁隐之志”,但在天宝十五年又投身于永王幕府,卷入永王与肃宗的帝位之争,靠近权力中心这个愿望对他一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这个愿望只能被压抑进潜意识系统里得以存在。
基于这样的潜意识,李白详细记录下了这场梦。入梦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一夜飞度镜湖月”,在梦中急速飞翔,而且是飞往自己的心仪之地,展示了梦者急切和愉悦的情绪。所以梦境之景此时都是“镜湖”“明月”“清影”“渌水”“清猿”这些清亮的意象。李白终身都想着能由布衣至卿相,一步到位。急切和愉悦,正是他当初应诏入朝心态的真实写照。那这一“飞”,怎么没有直接飞进皇宫,而是飞到了剡溪呢?这就是潜意识的高明之处了,因为剡溪是“谢公宿处”。李白为何一直将谢灵运引以为隔代知己呢?也许谢灵运一向代表着才华出众和热衷功名,这也恰恰是李白自身人格的一部分。急速飞翔之后,下一个动作是“身登青云梯”,李白仕途上的进取之心不言而喻。更有趣的是,李白还希望自己“脚著谢公屐”,这种用于游山涉岭时可以装卸前后齿的特制登山鞋,带给使用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轻松!李白在梦中的感受是“轻松地平步青云”。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因是被玄宗直接征召,他觉得自己进入了权力中心,故而看到“日”和“天鸡”两个意象就很好解释了。成为让天下鸡都随之皆鸣的“天鸡”正是李白对自己仕途的期许。一来是凭借自己才华上的自信,二来是因为自己如此靠近“日”。“日”在梦中代表皇帝是很好理解的,所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很好的佐证。到这里为止,这场梦明显是美梦,它实现了李白潜意识里的愿望。
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开始,梦者的情绪开始有了变化,迷恋着“花”、倚靠着“石”、忽已“暝”等意象,情绪皆指向“舒适”,只有舒适的心态下才会觉得“忽”,否则就应该是“度日如年”。可见三年的宫廷生活,也是有着让李白觉得舒适迷恋之处的。但是“千岩”和“路”意象,情绪皆指向“迷茫”,也许在舒适之余,潜意识也在提醒着梦者,宫廷生活诸多反转,前路未定。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李白的宫廷生活里,除了舒适,一定还亲身感受过“熊咆”和“龙吟”给他带来的巨大恐惧,这种恐惧让他觉得“深林”和“层巅”都在战栗惊恐,让他的情绪像“云青青”“水澹澹”一样沉重压抑,让他觉得整个内心世界的“丘峦”都在霹雳之下崩塌了。
到底是什么人给李白造成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呢?“龙”象征皇帝很容易想到,但是“熊”让笔者困惑了很久。为什么不是“狼嚎龙吟”?为什么不是“虎啸龙吟”?证明这个人在李白的心里并不具有“虎”的王者气度,也没有“狼”的凶残暴戾,而“熊”却是一种体型壮硕,看似笨拙实则凶悍的力量型猛兽,那到底谁是李白梦中熊的化身呢?
直到笔者查阅了《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旧唐书·高力士传》等资料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历史中真实的高力士,他出身名门,先祖冯弘为北燕君主,父冯君衡任潘州刺史,后虽因罪入宫为奴,但勤学苦练、勇武有力,加之身材高大,于是武则天赐其姓高,改名力士。高力士不仅文武精通、弓马娴熟,即使是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高力士入宫至开元十一年之间,不仅仅是协助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玄宗在蜀期间,因两京有安史之乱,蜀地南营趁机叛乱,于是高力士亲率禁军讨伐,成功平乱。高力士之于唐玄宗,不仅是深受宠信的宦官将军,更像一个终生相伴的家人。由此可见,在李白梦中伴“龙”出现的“熊”意象,应是高力士无疑。
我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梦中的地点都是跳跃出现的,前一秒还躺在山顶“迷花倚石”,后一秒梦者就发现自己突然出现在了一个“深不见底”又“照耀金银”的山洞,这是哪里呢?其实山顶和山洞都是权力的中心皇宫,既金碧辉煌又宫深似海。在这里除了有个体的“龙”和“熊”,还有“仙之人”和“云之君”群像,在李白看来,皆是飞禽走兽中佼佼者的猛虎和鸾凤,此处也不过是“仙人”出行的仆役而已。能有这样的权势和排场,“仙人”只能是长安城中的权贵。这样的“仙人”让李白看到了权力中心的本质,潜意识在提醒他,现实和期待是有距离的,真实的权力中心是如此黑暗残酷,当精神上承受巨大恐惧的时候,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逃离。梦者自然就一下子从噩梦中“惊起”。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李白的《梦》完全可以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释梦,梦者的情绪并非是通过对光明欢乐的仙境描写来反衬黑暗的现实,而是在梦中呈现了三年翰林供奉这段生活给他留下的深刻心理印记。从最初踏入权力中心时充满期待、踌躇满志的美梦,到深入权力中心后伴君如伴虎、惊恐逃离的噩梦,都是其潜意识中愿望的满足。如此解读,便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二中)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