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水,陈婷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其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隋书·经籍志》始著录“《黄帝八十一难》二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称“秦越人撰”。《四库全书总目》载:“《难经》八十一篇……其文辨析精微,词旨简深,读者不能遽晓,故历代医家多有注释。”《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简称《俗解难经》),是明代福建地区著名医家、刻书家熊宗立对普及中医经典的一次重要实践。该书以初学蒙士为对象,以俗解见长,是明代《难经》注本中较有成就的一本[1]。然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对《俗解难经》版本源流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通过综合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结合国内外《俗解难经》馆藏情况,对其版本源流进行梳理。版本流传体系见本文OSID码。
据《俗解难经》熊宗立自序“时正统戊午春正人日道轩敬识”与牌记“成化壬辰孟春良旦鳌峰熊氏中和堂刊”可明确,其成书于明正统戊午年(1438年),原刻本为熊宗立中和堂本,刊于成化壬辰年(1472年)。《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载:“《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图一卷,明·熊宗立解。明成化八年(1472年)熊氏中和堂刊本,共三册,内阁文库藏本,原枫山官库旧藏。”[2]该书现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馆藏著录其刊年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此本或为原刻本。此版本书名页作“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正文卷首均作“新刊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全书共3册,由1卷难经图释与6卷正文组成。图释题为《新刊八十一难经纂图檃栝》,绘有28幅解释《难经》原文的图表。正文部分,依《难经》原文序次,首记《难经》原文,原文下以小字注音,后另起一行书熊宗立注文。
《俗解难经》一书在国内刊行多次,名称亦数次改易。经考,现有四仁堂本、富春堂本、种德堂本及存德堂本存世。上述传本皆源于同一四卷本,在图释、分卷等方面均与原刻本有较大差异。
《俗解难经》系熊宗立自著自刊之作,其书名在成书时就已经明确。《古今医统》载:“正统间,熊宗立《难经俗解》,相传愈失其义。”[3]且明清目录之书均未著录“俗解”二字。如《嘉靖建宁府志》载:“熊宗立,建阳人。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天元》《雪心》二赋,《金精鳌极》《难经》《脉诀》诸书,撰《药性赋》《补遗》及集《妇人良方》行于世。”[4]《福建艺文志》载:“《图注难经》四卷,《难经大全》四卷,建阳熊宗立著。”[5]323《万卷堂书目》:“《难经大全》四卷,熊宗立。”[5]468《千顷堂书目》:“熊宗立《图注难经》四卷,又《难经大全》四卷……”[5]284据此,诸多学者认为该书原书在国内已佚。然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在国内的流传踪迹逐渐浮现。
现依刊年先后顺序将该书国内传本分述如下。
2.1.1 四仁堂本
藏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隆庆丁卯年(1567年)四仁堂本,是继熊宗立中和堂本后《俗解难经》现存最早的国内传本。该本首卷卷末有小字题曰:“卢国秦越人著、勿轩熊宗立详解、静斋张世贤图注、春亭林魁校正、永川黄鸣韶校阅、信斋吴世良校刊。”本书虽未载明刊刻年代,然据校正者林魁同时所校《新刊校正王叔和脉诀》(又名《勿听子俗解脉诀》,以下简称《俗解脉诀》)书末牌记“隆庆丁卯岁四仁堂刊”,此本亦当为隆庆丁卯(1567年)刻本。本书正文部分大字为《难经》原文,双行小字为熊氏注文,无熊氏原书中注音内容。每卷卷端所题文字不同,首卷为“新刊八十一难经纂图檃栝”,第2、3卷为“刻京本八十一难经”,第4卷为“新刻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据《中国古籍总目》,复旦大学亦藏有此本。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刻本《刻京本八十一难经》,考其版式特点与四仁堂本相同,或为同一版本。
2.1.2 富春堂本
明万历六年(1578年)唐氏富春堂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唐氏富春堂系明代金陵地区著名出版商号,主人唐富春,号对溪,出版活动多集中于万历年间,所刻书籍见存40 余种。除《俗解难经》外,亦刻有熊宗立之《俗解脉诀》《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等。
富春堂本《俗解难经》第4卷卷首载“上饶春亭子林魁校正”。考富春堂和四仁堂均将《俗解难经》和《俗解脉诀》同时刊刻。通过比较出版信息,发现两版《俗解脉诀》校正者、编录者相同,且均附周一朋序。两版均由林魁校正,富春堂本《俗解难经》作序者黄鸣韶亦为四仁堂本《俗解难经》的校阅人。在版式上,四者亦完全相同,均为每半叶8行,每行17字,四周单边,黑口,单鱼尾。据此推断,富春堂本和四仁堂本所用刻版相同,依时间先后富春堂本当为四仁堂本之覆刻,只是更改了四仁堂本出版人的部分信息。
国家图书馆馆藏富春堂本文末有原书主人小记“此本舛错颇多,读时费解”,指出此书版本质量欠佳,书中多处朱笔注文系原主友人恒齐之作。
2.1.3 种德堂本
明万历年间熊冲宇本《新刊太医院校正图注指南八十一难经》正文系《俗解难经》。熊冲宇名成冶,号冲宇,熊宗立五世孙,是建阳熊宗立书肆在熊宗立之后的主要出版人。不同于熊宗立专注于医书出版,熊冲宇刻书以民间日常用书和童蒙读物为主[6],出版字号有沿用熊宗立的“种德堂”,亦有用自创的“种经堂”“正德书堂”。该书文末牌记载“万历新岁春月谷旦熊冲宇梓”,故国家图书馆及诸多学者均著录其刊刻年份为万历元年(1573年)。然熊冲宇刻本刊年不明的问题学界早有关注。黄龙祥教授[7]认为,所谓“万历新岁谷旦”或“万历新岁春月谷旦”系指万历年间新春吉日,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年月日,故其刊刻年代只能大致定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本国家图书馆、西安市莲湖区文化馆[8]、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均有藏。全书四卷,卷一“新刊太医院校正图注指南八十一难经卷之一,静斋张世贤图注,绍轩吴文炳校正”为图释部分,第二至四卷为正文,卷二题“卢国秦越人扁鹊著,鳌峰熊宗立注解,旴江吴文炳校正,书林熊冲宇梓行”。正文部分大字为《难经》原文,双行小字为熊宗立注文,无熊宗立原书中注音内容。
2.1.4 存德堂本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存德堂本名为《锓图注八十一难经》。存德堂是明正德年间建阳地区出版商陈世璜的家传书坊名。陈世璜,字耀吾,刻书以类书、医籍、史评为主。其出版熊宗立著作尚有《新刊补遗大全妇人良方》[9]等。此本四卷,每卷卷首题“锓图注八十一难经,勿听子熊宗立俗解,静斋张世贤补正、述补”,文末有“万历丙午仲秋月存德堂陈耀吾梓”莲龛式牌记。正文部分大字为《难经》原文,双行小字为熊宗立注文,无熊宗立原书中注音内容。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今上海市医学会图书馆)的《俗解难经》清刻本,经查未见。目前该书国内传本均为明刻本。
综合考证,目前国内现存的上述4个版本皆源自同一四卷本,分析如下。
2.2.1 均采用张世贤之图注
熊宗立编写该书本意为“使初学蒙士,或有取焉”。图释后又言“书图之设,所以彰明其义,使人易晓也”。图释是熊宗立注释《难经》的重要手段,也是熊宗立为了其书能被初学蒙士读懂而采用的关键方式。张秀民提出“《图注难经》或作熊氏与张世贤合撰”[10]。目前存世的4种国内传本中,熊宗立图仅前5幅被保留,其余皆采用张世贤之图,考其原因或为以下两点。
熊宗立之图亡佚,补用张世贤之图。考熊冲宇为熊宗立后人,由他梓行之传本,当颇具权威。该书序言:“逮后,静斋张世贤先生图注,鳌峰熊宗立先生注解,遂为全璧。二公之心盖天地之心矣,厥孙冲宇熊君有志于斯,携此书请质予,曰:‘《八十一难经》高祖鲁注之久矣,不侫重欲刻之,广其传,请先生为我校正。’”序中并未提及熊宗立所作之图注,而认为张世贤之图注和熊宗立的注解相合才是“全璧”。若有熊宗立图注传世,有“好道敬祖”之心的熊冲宇当全齐高祖之图注才是。由此推断,《俗解难经》的原刻本在后世流传中已经缺佚,且尤以图释部分散佚最为严重,故后人刻书时将张世贤之图与熊宗立之注合刊,以全其“书图之设,所以彰明其义,使人易晓也”的目的。
张世贤之图注流传更广,更受欢迎。以张世贤之图冠于熊注之前,亦可能是基于商业目的考量。张世贤所作《图注八十一难经》是刊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难经》注本[11]。它不仅见于《明史·艺文志》,如“张世贤《图注难经》八卷”,也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如“《图注难经》八卷,明·张世贤撰。世贤,字天成,宁波人,正德中名医也”。甚至到了清代,《图注八十一难经》还被译成满文[12]。满文医学译著存世甚少,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将张世贤的图置于熊注之前,或是一种吸引更多购买者的做法。此外,《俗解难经》诸传本为了商业宣传,多在卷名加“新刊”“刻京本”“新刻”等修饰词的做法,也可旁证其书出版时的商业考量。
2.2.2 均改六卷本为四卷本
国内《俗解难经》传本皆为四卷本,其与六卷本分卷之不同,详见表1。
表1 《俗解难经》六卷本与四卷本分卷对照
这种分卷上的改动,或与熊宗立注同张世贤图合刊的形式有关。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一图一注,图注相参。后人将两书相合时采用熊宗立《俗解难经》先图后注的形式,将图释单列为一卷。因改熊宗立28图为张世贤81图,图释篇幅大大增加,故将其注文每两卷合作一卷,使全书每卷体量相当。国内学界多认为《俗解难经》四卷本系由熊宗立后人所改。明确由熊宗立后人刊行的种德堂本年代虽非最早,但据富春堂本序言:“其与书坊旧版者简略有不同矣。”可知此前已有《俗解难经》福建书坊本流传,且与富春堂本大体相似,亦为四卷本。此外,熊宗立后人中不乏有从事医学及刻书者,故四卷本《俗解难经》或始于熊宗立后人。
2.2.3 阙文大致相同
除前文所及国内传本均缺熊宗立注音内容外,正文部分亦有大量阙文相同。如第一难均缺“人一日一夜通”6 字,第四难原文部分均缺“短者,阴也”4字。第十六难均缺“其志主怒……有病则喜味。此”403字,考原刻本,为整个版面缺失。这是该书原刻本及书版在国内流传残缺的又一力证。另外,种德堂本整体质量较差,除上述4个传本均有阙文外,有如第四难缺“是肾脉也。所谓正阳者,纯阳也。至阴”“短者,阴也”,第七难缺“夏至则阳极阴生”等诸多阙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俗解难经》国内传本皆源于同一四卷传本。据现有资料可考,出现时间最早的四卷本《俗解难经》为建阳书坊本,此已佚之本或为现存国内传本之底本。今存世诸本之间版刻质量亦有高下。种德堂本俗字、异体字多,版面局促,较其他传本衍文、脱字更多,阅读体验最差。存德堂本次之,四仁堂与富春堂本字体较大,版面疏朗,质量较好。
综上,《俗解难经》的国内流传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明代,流传地区囊括贵溪(今江西省贵溪市)、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及福建建阳地区,应为当时国内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注释《难经》之作。原书在明代中后期已难寻全本。现存国内传本或源自同一建阳地区出版的四卷传本,图释及注音部分遗失且正文错讹较多,与原本状貌相去甚远,皆非善本。
《俗解难经》传日后,颇受当时学界重视,不仅有足本原书存世,亦被多次刊刻而广泛流传。其存世日本传本有天文五年(1536年)、元和三年(1617年)、宽永四年(1627年)、宽永十年(1633年)、正保二年(1645年)刻本,另有活字本及抄本。
明代福建地区刻书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且无论是官刻、坊刻还是私刻,出版图书均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明代福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图书市场,出现“天下客商,贩者如织”的景象。作为该时期建阳地区重要出版人的熊宗立,其所著医书依靠该地区图书产业区域优势而广泛传播。
《俗解难经》的传日与中日海上贸易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日本重要的港口城市堺市是熊宗立著作传日的关键地点。1528年在堺市活跃的富商兼医师阿佐井野宗瑞出版了熊宗立的《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刻印出版的中医典籍。再稿于享禄二年(1529年)的“现存最古日本人所撰《难经》注释之作”[13]《难经云庵抄》载“右此难经抄两册者,二十年前于和泉府自笔之”,“新刊勿听子(熊宗立)俗解八十一难经卷之一,性细书之头圈者延寿院之讲义也”,即20年前(1509年左右),该书作者谷野一柏于和泉府(堺)抄写了《俗解难经》,并写下了延寿院的讲义。真柳诚教授推测一柏在堺市向医师竹田高定学习熊宗立医书的可能性很高[14],此后,谷野一柏还校正刊行《俗解难经》。使该书成为第2本日本刊行的医书。
和刻本《俗解难经》,最早由日本僧侣、医家谷野一柏于日本天文五年(1536年)校刊完成。该本图释卷卷末有其门人释尊艺所作之跋:“越前州一乘谷之艮位一里许,有山曰高尾,其麓有寺,人号曰高尾寺,有□安以医王善逝尊像。太守日下氏宗淳云俾一柏老人校正熊宗立所解八十一难经之文字,句读而募工镂梓以墨于本堂,善医国救民之意欤?-时天文五年丙申九月九日释尊艺”。据跋,此版由谷野一柏受越前太守日下氏宗淳(朝仓孝景)之命,对《俗解难经》施以句读,并作校正刊行,刊版置于供奉有医王善逝尊像的高尾寺大堂之中。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整体版面和原刻本相近,每半叶11行,每行21字,四周单边,版心载书名“难经”及卷数、页码。此后由于越前朝仓氏在多次战争中落败,其势渐微。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书版的归属也发生了变化。据《粟屋胜久战功记》所载,该书版作为越中守胜久战胜一乘谷的战利品,被捐赠给了西福寺(位于今日本福井县敦贺市市郊)。1965年福井县将现存六块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书版列为县级文化遗产。
天文五年本除将原牌记中“旦”误刻为“且”之外,与原刻本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书前附熊宗立画像。此画像原在熊宗立所著《类编历法通书大全》一书中。原图上方为“鳌峰熊宗立类编”,两侧有建本习见的联语“集诸贤阴阳总括,开百世历日流行”[15]。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借用《类编历法通书大全》之图,将图像上方标语易为“鳌峰熊宗立俗解”,书页、栏杆等部分花纹也略有不同。在《俗解难经》书前刻印作者画像的做法亦见于种德堂本。但较之种德堂本书前所刻士人游玩之图,和刻本画像中的儒士形象与熊宗立渴望将医学知识传授与“初学蒙士”的“传道授业”思想更为相合。
多12幅图释。与“六十八难手足阴阳井荥输经合刚柔配偶图”中文字表述相对应,天文五年本在熊宗立图释卷后另附12幅图,详细标注十二经脉五输穴在体表的具体位置。此12图初载于天文五年本,且未并入图释卷中相应位置,而是置于图释卷末熊宗立“难经图说”结语之后。此或是谷野一柏为区别自作之图与熊宗立原图有意为之。增作之图延续了熊宗立原本的图释风格,未破坏原书图释的整体性,有锦上添花之效。
日式“训点”。为方便日本人研习,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中刻有表示阅读顺序及读音的“训点”。
眉批。天文五年本有眉批5条“集传序大经大法云”“书曰旁求俊彦启迪后人云”“以用也”“在声在志欤又喜”“铜人明堂同云风府发上一寸”。此均不见于《俗解难经》原刻本及国内传本。
据真柳诚等学者考证天文五年本《俗解难经》问世之后,日本出版业者还于元和三年(1617年)、宽永四年(1627年)、宽永十年(1633年)[16]及正保二年(1645年)[17]对《俗解难经》一书进行了校勘与复刻。元和三年本与宽永四年本书前均附熊宗立画像,图释卷后有疑为谷野一柏所作的12幅图释,有日式训点及眉批。相较于熊宗立的原刻本,这些相同的标志性特点提示天文五年本当为此两版和刻《俗解难经》的底本。但元和三年本的训点较天文五年本多有不同[18],且就版式特点而言,天文五年本四周单边,无鱼尾,而元和三年本四周双边,黑口,对花鱼尾。宽永四年本与元和三年本版式相同。据京都大学图书馆,正保二年本版式亦与元和三年本同。据上可知,元和三年本的版式多被其后和刻本沿用。
清末民初,杨守敬利用身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随员的职务之便搜罗大量汉籍运回国内。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载有日本抄本及日本翻明刻本《俗解难经》,和刻本《俗解难经》便在这时传入中国,国内学者也得以在数年后重新得见《俗解难经》之全本。现将上文所及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俗解难经》版本信息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俗解难经》代表性版本信息
除上述和刻本外,《俗解难经》一书在日本亦有活字本及抄本传世。据《医研会图书馆所藏图书目录》,该馆藏有庆长年间(1596-1615年)古活字本《八十一难经图》一册。然该书整理书票记载,此本为元和六年(1620年)本。另京都大学图书馆亦藏有活字本《俗解难经》正文2册,年代不详。此活字本《俗解难经》每半叶11行,每行21字,四周双边,黑口,对花鱼尾。版心载书名“难经”及卷数、页码。有疑为谷野一柏所作的12幅图释及眉批而无日式训点,整体版式与元和三年刻本相近。
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富士川文库及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均藏有《俗解难经》抄本。两本皆有释尊艺之跋,或均以天文五年刻本为底本。
综上所述,《俗解难经》在日本的流传始于贸易发达沿海城市堺市,并通过修习熊宗立医学的学者、僧侣传至其他地区。该书在传日后被多次刊刻,表明其受众不仅局限于少数学者,良好的市场表现反馈到该书后续的出版活动当中,被当时日本医书市场欢迎。在版刻质量上,和刻本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俗解难经》的原本状貌,版式清朗,刻印清晰,版本质量佳,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俗解难经》均以和刻本为底本。日本活字本及抄本以和刻本为底本,整体质量与和刻本相似。
此外,《俗解难经》亦流传至朝鲜。党志政[19]考证1610年成书的朝鲜医书《东医宝鉴》中引录了《俗解难经》对胃腑重量的记载,据《聿修堂架藏医书目》记载《俗解难经》有六卷本朝鲜国刻本[20]。
综上,《俗解难经》流传各国的过程中渐有四卷本与六卷本之分。四卷本《俗解难经》系统囊括国内诸传本,是由于足本原书在国内流传过程中残损不全,建阳地区出版商将熊宗立注文与张世贤图释合刊而成。六卷本始于原书。得益于有足本原书流传,日本学者在忠实于原书分卷与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图释、眉批、训点等内容以便日人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和刻本系统,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活字本及抄本。此外,朝鲜刻本亦为六卷本。《俗解难经》作为广泛流传于中、日、韩三国的医书,先前学者对其版本研究皆侧重于本国书目著录及馆藏。全面归纳梳理该书的版本系统,对于进一步研究《俗解难经》学术特色及中、日、韩古代医学文献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