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思考

2024-03-08 07:15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思政满意度

邹 杨, 马 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重庆 400065)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为提高我国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指明了方向[1],成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确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2]。因此,高校亟须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索提升质量的有效路径。

当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评价体系[3-8]、提升路径[9]、评价模型[10-14]等方面开展研究,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评价内容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有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作举措与成效评价指标不全面,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五育”培养获得感评价内容缺失。二是评价方式以主观评价为主,评价主体易受自身认知、经验、情感、偏好等因素影响,导致错误理解质量标准,产生差异性评价结果。三是评价方法以层次分析法[10]、灰色关联分析[11-12]、深度学习[13-14]为主。其中,前两种方法缺少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评价标准,无法评判模型结果精准度;后一种方法要求指标独立性,然而教育教学评价数据之间往往存在关联,因而现有评价方法亟待优化与改进。

本文依据新一轮审核评估要点,以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为着力点,增设思政育人观测指标与“五育”培养获得感评价指标,细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某高校教育教学平台获取学生满意度评价数据和学生成长数据,建立并优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因子,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路径,为改革高校教育教学评价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评价指标与结构模型构建

高质量教育离不开良好办学条件、高效管理手段、得力教学引导,本文将从办学条件、服务管理、教学实施三个维度探究三者与教育教学质量关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办学条件与服务管理是教学实施前提保障,因而将办学条件、服务管理设置为影响教学实施前置条件,教学实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实施在办学条件、服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在实证分析环节,将检验假设模型合理性以及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

图1 教育教学质量中介模型路径

办学条件、服务管理、教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均为潜变量,需要通过统计手段利用外显变量间接计算。因此,本文使用外显变量对潜变量进行间接评估,探究潜变量间关联性。依据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普通本科高校,必须观测设施条件,包括教学设施、校园网络、图书资源满足教学要求情况,因而将“办学条件”潜变量设计为教学设施、校园网络、图书资源三个外显变量。其中:教学设施包括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室、自习室、运动场设施设备建设情况;校园网络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网络建设情况;图书资源包括纸质、电子图书资源建设情况。针对审核评估指标“支持服务”,将“服务管理”潜变量设计为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两个外显变量。其中:教学管理服务包括转专业、学位、学籍服务工作情况;学生管理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困难资助、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情况。审核评估对“立德树人”审查主要体现在对思政教育和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上,因此“立德树人”潜变量设计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活动、师德师风四个外显变量。其中:思政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情况;课程思政包括专业课程育人元素挖掘、思政育人融合情况;思政活动包括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品德情操、奉献精神教育活动情况;师德师风包括教师品德修养、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作风行为表现情况。“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理念、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五个外显变量。其中:教学理念包括OBE理念在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评价方面的落实情况;教学材料包括教学资源开发、“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应用型教材建设、所用教材质量情况;教学内容包括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学科交叉融合情况;教学方式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情况、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实施情况;教学能力包括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情况。“实践教学”设计为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三个外显变量。其中:实验设备包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情况、实验实训课前教师准备情况;实验内容包括产学研项目设计与实施情况;实验指导包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实践情况。“通识教育”设计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社交、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培养五个外显变量。其中:体育培养包括公共体育课和专业体育课开展情况、体质测试情况;美育培养包括公共艺术课程、艺术节活动、美育专题讲座开展情况;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类课程设置与实施、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社交培养包括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创新创业培养包括创新创业课程、讲座、活动、竞赛开展情况。作为因变量的教育教学质量,设计为两个外显变量:一是学生学习成长满意度变量,进一步细化为学生对学校教学实施和服务管理的满意度,教学实施满意度包括对思政效果、教学效果、实践效果、素质培养效果的满意度;二是学生学业成效变量,包括学生第一、二、三课堂学业绩分。本文以每一位学生为观测对象,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与收获作为观测变量。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未将审核评估与学生样本无法匹配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具体变量和评估内容见表1。

表1 潜变量+外显变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教育教学质量中介模型路径(图1),本文进一步细化教学实施潜在变量,将其分为立德树人行为与效果、理论教学行为与效果、实践教学行为与效果、通识教育行为与效果,中介效应检验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

图2刻画教育教学质量Y与潜变量X之间的逻辑关系,其结构方程组表达式如下:

Y=a0+r1X31+r2X32+r3X33+r4X34+e0

X31=a1+w11X1+w21X2+e1

X32=a2+w12X1+w22X2+e2

X33=a3+w13X1+w23X2+e3

X34=a4+w14X1+w24X2+e4

其中,教育教学质量Y为因变量,X1、X2为外生潜变量,X31、X32、X33、X34为内生潜变量,ak(k=0,1,2,3,4)为潜因子截距,rj、wij(i=1,2,j=1,2,3,4)为线性效应系数,ek(k=0,1,2,3,4)为残差。

二、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文按照“潜变量+外显变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包括26项评价题目、6项满意度题目,共32项题目。在26项评价题目中,第1~3项评价学习设施、图书资源、校园网络情况;第4~9项评价心理健康、困难资助、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学工服务、教学服务情况;第10~13项评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活动、师德师风情况;第14~18项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情况;第19~21项评价实践设备、实践内容、实践指导工作情况;第22~26项评价体育、美育、劳动、社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情况。6项满意度题目,包括思政效果、教学效果、实践效果、素质培养、服务管理与学生满意度。

在2022—2023学年,利用某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综合服务平台投放问卷,获取15362位学生对各项观测指标满意度和获得感评价数据。问卷克隆巴赫Alpha信度系数为0.984,题目内在一致性高,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98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问卷整体有效。利用教务系统、第二、三课堂系统和本科状态数据库,抓取15339位学生成长数据。数据集合由评价数据和成长数据构成,图书资源包含学生对学校图书资源满意度评价数据、学生借阅书籍记录数据;思政活动包括学生对思政活动满意度评价数据、来自第二课堂系统学生参与思政活动次数和思政绩分数据;体育培养由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评价数据、学生体育测试数据构成;劳动教育包含学生对劳动教育获得感评价数据、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次数和劳动绩分数据;学业成效为学生第一、二、三课堂各学期学业绩分数据;教学设施、校园网络、服务管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美育培养、社交培养、创新创业培养、满意度均为学生评价数据。

利用学生学号对评价数据和成长数据进行匹配,部分大四学生某学期课程绩分尚未录入、部分大一新生活动绩分尚未评出、个别学生缺少借阅书籍记录等情况,其观测值缺失。因此,以各项指标保留非零数据为原则,剔除异常值0,最终获得9765组有效样本数据。为确保样本数据一致性,运用数据预处理方法,首先对每一个定性数据列进行定量化处理,如满意度五个选项,分别设置:非常不满意=1,不太满意=2,一般=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5。接着对两类数据进行叠加,并对每一个定量数据列进行最小-最大归一化处理,将原始数据缩放到[0,1]区间。最后重新按五等距分类,[0,0.2)区间数据赋值为1,[0.2,0.4)赋值为2,[0.4,0.6)赋值为3,[0.6,0.8)赋值为4,[0.8,1]赋值为5。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优化

利用Amos26软件,依据图2搭建路径图,得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标准化关联系数图(图3)。

图3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标准化关联系数

该模型Model Fit Summary数据结果显示:GFI=0.654,CFI=0.774,说明图2中介效应检验路径模型整体架构设计合理,但与数据拟合程度不够,还需优化。Estimates数据结果显示:办学条件→服务管理存在显著影响,办学条件→通识教育、服务管理→立德树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间关联性不显著,因此增加办学条件→服务管理路径,删除不显著路径;增加必要的外显观察变量,如就业指导、资助工作、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思政效果满意度、教学效果满意度、实践效果满意度、素质培养满意度、服务管理满意度;删除不显著的校园网络、学工服务、教学材料、实践设备、学生满意度外显变量。模型修正后,得到GFI=0.800,CFI=0.805,模型拟合尚可,说明修正模型架构的指标关系及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修正模型中,教育教学质量Y与影响因素X之间的结构关系及标准化系数见图4。

图4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修正模型标准化关联系数

修正模型结构方程组标准化表达式如下:

Y=0.20X31+0.21X32+0.21X33+0.23X34+e0

X31=0.91X1+e1,X32=0.93X1+e2,X33=0.94X1+e3,X34=0.95X2+e4,X2=0.97X1+e5

(三)数据结果解释

从整体结构来看,办学条件对服务管理存在强显著影响,强度为0.97。指标体系中教学实施分为四个方面——立德树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分析结果表明,办学条件对立德树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强显著影响,强度依次为0.91、0.93、0.94,办学条件对实践教学影响最大;服务管理对通识教育存在强显著影响,强度为0.95;立德树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对教育教学质量均存在显著影响,强度依次为0.20、0.21、0.21、0.23。其中,通识教育强度系数最大,说明通识教育对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最大。

从局部结构来看,学校在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源方面的办学投入综合影响教学服务和学工服务工作。学工服务工作的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资助工作四个方面,支撑强度依次为0.89、0.88、0.85、0.84,职业规划对服务管理支撑强度最大,占比为20.5%。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思政活动组织开展、思政课程设置实施、师德师风行为规范与立德树人存在较强关联性,强度依次为0.89、0.89、0.87、0.86,前两项对立德树人支撑强度最大,占比均为25.4%。OBE教学理念落地、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交叉学科教学融合与理论教学存在强关联性,强度依次为0.93、0.93、0.91、0.90,前两项对理论教学支撑强度最大,占比均为25.3%。产学研项目实践融合、专业教师实践指导与实践教学存在较强关联性,强度依次为0.87、0.84,前者对实践教学支撑强度最大,占比为50.9%。劳动培养、社交培养、创新创业培养与通识教育存在强关联性,美育培养、体育培养与通识教育存在较强关联性,支撑强度依次为0.91、0.90、0.90、0.89、0.88,劳动教育对通识教育支撑强度最大,占比为20.3%。学生对素质培养满意度、教学效果满意度、实践教学满意度、服务管理满意度、思政效果满意度、学生学业成效均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极强关联性,支撑强度依次为1.00、0.99、0.99、0.99、0.99、0.98,其中大学生素质培养满意度对质量支撑强度最大,占比为16.8%。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坚持党建统领全局,加快质量文化建设

以高水平党建统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将党建工作与高质量文化建设同创共建。学校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标定质量文化战略目标,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向度制定质量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计划,完善质量文化制度和建设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以表彰、奖励为主的质量激励机制,质量工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质量建设积极性,激发质量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形成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质量文化“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质量意识,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落实质量评价与管理,营造“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二)落实OBE教育理念,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自我评估、评价反馈、质量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资源条件是办好学校的基础保障。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而言,科学合理统筹经费,保障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横向对比同类高校,了解自身办学优劣状况,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增加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占比和教学场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资源等方面经费投入;加强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源建设,强化办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提升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

质量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准线。高校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建立健全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形成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管理、质量监控管理、信息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机构,形成统筹管理、分工协同、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作用。

完善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及校内外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加强利益相关方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利益相关方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程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全面有效达成。完善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质量信息公开举措,定期反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结果。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坚持以评促管、以查促改,通过结果促进规范教学。针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发现的问题,定期分析讨论、全面深入剖析、制定改进措施,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结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对人才培养改进成效进行定期检查验收,督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反馈问题改进落实情况,监控人才培养持续改进工作进展,督促整改、促进发展,形成“制度—监控—评价—改进”质量保障闭环。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吸引资深专家和高学历青年人才,优化教师能力、学历、职称、学科专业等结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聘期考核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表彰奖励办法,分类分层设置考核内容和奖励标准,充分发挥考核与奖励并行的激励作用,保障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比、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数、具有高级职称专业负责人人数、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政策,如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提升政策;以“破五唯”为指引,改革教师职称评价政策;优化岗位聘任政策,使具有特殊才能教师在合适岗位工作并获得发展。加强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培训,提升专业教师育人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提升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构建数字化背景下新型教与学模式,推进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助力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骨干力量,管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活动紧密关联。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吸纳优秀教师加入管理队伍,定期组织开展脱产培训、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多种形式教育培训;积极参加教育管理、学术研讨等会议,提高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管理能力。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队伍组织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有序开展,有效监控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服务型管理队伍,为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教师进修、晋升、访学、交流、业界挂职,为教师提供充足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横向课题,为教师成长提供实质性帮助。建立健全学生指导服务体系,结合学校实际,适度增加专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比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服务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成才提供指导。

(四)加大五育并举力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德师风、思政活动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思政课专任教师、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结构,遴选思政教育示范名师团队;加大课程思政力度,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风引领学风;优化思政专项活动,拓展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大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主题教育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学习转化为回报社会行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深入推进“两性一度”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理论、实践、通识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计算等通识基础技能,强化实验实训、学术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设置不同学科学术讲座,组织多种形式学术沙龙,拓展学生学科视野,提升多学科思维能力。

加大体育场所和器材投入力度,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组织多样校内外体育赛事活动,形成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多样体育运动项目专业教练、运动员;优化体育课程,将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普及体育知识和体育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设计多元主题的人文景观,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优化美育课程设置结构,以通识课形式开设美育理论和美学实践课程,普及美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审美本质;开展丰富多彩艺术鉴赏活动,邀请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等艺术家进校园,逐步提升大学生艺术感知力和鉴赏力;挖掘审美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多方位审美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力度,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典型案例活动,以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激励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加强专业劳动实践课程建设,强调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强化互联网+、挑战杯、创业孵化、自主创业等项目训练;加强校园卫生维护、勤工助学、校园志愿活动、敬老院服务、孤儿院服务、抢险救灾等服务性劳动实践;建立健全劳动技能训练和劳动习惯养成育人体系,实现劳动育人目标。

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第二、三课堂建设。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思政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