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许晓霞
按照《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师资12条”)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通过“三大攻坚”“四类机制”和“五项工程”实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1 “三四五策略、拥五师素质”育“双师型”队伍模式
1.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攻坚
制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管理办法,明确双师型教师素养要求。聚焦“1+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培育“1+X”教师。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合作基地,探索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健全教师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落实教师五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定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2.教师教研双型结合攻坚
开展教师专业有特长、教育有特点、研究有特色等教学能力建设,聚焦“三教”改革,重点建设“金课”,开展能力竞赛、论文评比,鼓励教师教科研活动和理论研究,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成果总结凝练,培养一批教学研究型教师。
3.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攻坚
推进“下、访、挂”工程,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聘任高层次人才、客座教授、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兼职任教。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1.“能进能出”用人机制
推进职称评审聘任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课堂教学质量、教科研创新、技术技能服务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重点向在学校重大工程、项目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完善教师晋升渠道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任机制,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2.“动态调整”考核机制
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依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修订《岗位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将考核结果用在薪酬调整、职务晋升、学习培养、岗位轮换等方面,激励教师创先争优。
3.“优绩优酬”分配机制
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将部门绩效分配与工作业绩及质量挂钩、个人分配与岗位绩效挂钩,制定《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形成薪酬“能高能低”分配机制,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4.“创优培先”激励机制
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摆在首位,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聘用、考核、培养全过程,实行“一票否决制”,设立优秀教师奖。
1.新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推进“一新一师”项目,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一位双师型骨干指导,探索新教师为期一年的教育见习制度,培育一批德才兼备和具有创新创造思维的青年教师。
2.兼职教师帮学提升工程
吸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校任教,吸纳企业兼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量身订制能力帮学计划,培养掌握产品先进工艺、行业前沿动态的兼职教师。
3.骨干教师引领示范工程
实施青年教师“青蓝结对”项目,依托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的优质资源,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工艺开发、产品研发、技术难题攻关等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支持参加国内外研修、国培、省培等提升专业能力。
4.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工程
聘用企业领军人才和校内培育相结合的“人才矩阵”打造专业(群)带头人。支持专业(群)带头人开展行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研制、重大项目决策论证等,提升行业影响力。支持参加国内外行业会议、中外合作项目等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5.技术技能工匠提升工程
发挥领军人才工作站、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选拔骨干青年教师,以名匠带徒、技能锤炼、技艺创新等手段培育技能大师、能工巧匠。
“三四五策略”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探索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发展之路,建立教师层次化、系统化的长效机制,以名师引领、青蓝结对、名师讲堂、双师培养实践共同体等方式构建“雏雁—青雁—鸿雁—领头雁”梯队师资力量,派出优秀教师援疆、援贵帮扶,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和五一劳动奖章等“德艺双馨”教师。
近年来,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明显提升,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广东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市奖多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和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获批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主编教材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教、技、培、职、心”五法打造“五师素质”教师,即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工程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按照“五师素质”信念,培养一批企业培养师和职业指导师,建成行业先进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师企业锻炼实践基地。学校教师荣获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学校获评“广东省中职学校高水平建设单位”。
一是突出“实”。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培育“四有好老师”,培养“五优好学生”,让“师资队伍”有高度。
二是突出“新”。以师德师风、课程思政为抓手,联合育人,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新策略、新路径和新体系,让“师资队伍”有广度。
三是突出“效”。搭建多元化平台,形成“招、聘、引、培、跟”矩阵式教师引入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走上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提升教师社会影响力,让师资队伍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