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南方言“维”组字声母考

2024-03-06 03:30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交泰平声音韵

陈 凤 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一、引言

古止摄合口三等以母常用字有以下几个:维惟潍唯遗脂唯旨,其中“唯”有平声和上声两读。本文将它们称作“维”组字。古以母字如依规律应读零声母,但在河南方言里,这几个以母字与其他以母字的声母往往不同,即产生分途发展。在河南省各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1)1959年由河南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开封师范学院编写,共十本。中,唯开封和濮阳两个方言区“维”组字混同零声母,其他各地则读作微母[v]。此两地发生的混同可能不会太久,推测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因为高本汉于民国初期调查的开封方言“维惟遗”还记作微母[vi][1]566。1954年之前开封一直是河南的首府(之后迁到郑州),受到北京话影响变化略快亦在情理之中。

“维”组字在近代河南文献里何时读作微母,其拼合态势、辖字及分布是什么等诸多问题,学界至今还没有论及。据上,可以推断在新中国成立前“维”组字在河南方言中还统一保留微母读法。这个推论是否能够成立?我们遍查明清河南韵书、韵图等材料,发现“维”组字被记作微母不绝于书。下面借助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李子金《书学慎余》、杨金标《太极音韵》、范照藜《乡音正误》、崔鸿达《音韵六书指南》等文献,对此作一探讨。

二、“维”组字在明代《交泰韵》的记音

明末宁陵(今河南宁陵)人吕坤的《交泰韵》(下简称《交泰》)记载有“维”组字,见于灰部阳类中[2]。《交泰》分21韵部,每个韵部下分阴、阳两类,古全清、次清字收于阴类,古全浊、次浊字收于阳类。小韵以声母为单位,采用平上去入的形式框架编写,称为一转或连声小韵。各小韵都注明反切,无释义。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开合洪细,反切下字除支部外大多数用固定的零声母字。该书是以平上去入为连声小韵而同音字组只取其一作代表为形式框架的韵图。黄笑山认为它是“反映明代中原河洛一带语音的著作”[3],耿振生则谓之“近古河南方言”[4]。

《交泰》收录“维”组字于灰部,摘录如下(1)为了比对观察,附上止摄合口三等微母字“微薇尾味”作参照,并在括号内标注出连声小韵首字和反切上字所属的中古声纽。:

灰阳 维勿为唯武委○务尉勿(以微以微○微微)

齐阳 微无夷尾武以未务异○(微微微微微微○)

“维”组字收于灰部阳类,分别填在平声和上声位,且以微母字“勿”“武”作为这两个小韵的反切上字。与该部由影喻母构成的“为”组零声母连声小韵不混。古以母字按照音理应归到“为”组小韵中,但是吕坤却把它们自成一转,并使用微母字作为反切上字。此声母记录的是客观的现实语音还是向壁虚造?对此,黄笑山作过翔实讨论,认为“微母在《交泰韵》中是独立的声母V”[3]。这说明吕坤记录的该纽是切合实际的。鉴于此,可知“维”组小韵读作微母。透露出这组字的声母在河南方言曾经历过因发音摩擦过强变作微母的演变,从此与其他韵摄以母字循着零声母的发展道路分道扬镳了。

因为《交泰》构成一转之“字”都代表一个音节的同音字组,故与“维”中古同语音地位的“惟唯潍遗”等字无疑也读作微母。

联系清代至民国河南文献及现代汴洛方言“维”组字和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字“微薇尾味未”等同小韵,即它们共构一组连声小韵。但吕坤却根据中古语音的要求把它们分成两组连声小韵,见于灰部阳和齐部阳(如上),其差异显然表现在韵母洪细上。对此分韵,我们推断吕坤记录的“维”组字可能是合口呼[uei]的一个地域变异方音[vei]。也就是说,收于灰部的“维”组字的韵母并不反映当时汴洛音,其真实语音应是合并到齐部阳类收录的“微”组连声小韵中,即读作微母的“维”组字实际韵母应该是细音一派*i。

为了观察《交泰》所收“维”组字读作微母的特点,我们把它与代表元代北方口语音的《中原音韵》[5]、明初《洪武正韵》[6]44,178和《韵略易通》[7]158-159、反映明末北京话的《合并字学集韵》[8]400,590进行比对,列表如下(标注各小韵的拟音,择其常用字,右下角小字标示其反切或所收的韵部等)。

表1 “维”组字在《交泰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略易通》《合并字学集韵》中的读音

表1显示,《中原音韵》齐微部平声阳把以母字“维惟”和微母字“微薇”同小韵(未见收录“唯”),与古上声字“唯”收于“委猥隗苇伟”小韵对立。说明以母平声字混同微母而上声字则归于零声母。此派方音,与宋元韵书记录它们为喻母(如《广韵》以追切,《集韵》《韵会》夷隹切,等)的归字不同。《洪武正韵》《韵略易通》经过审音定韵后收录的“维”组字,与《中原音韵》大体一致,而《合并字学集韵》则把它们囊入零声母小韵。

可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略易通》都收“维”组中平声字与微母字同小韵,并与零声母小韵对立,即读微母。与《交泰》相同,这是它们的共通点。而上声字仅有《交泰》读微母,其他韵书均读零声母。这显示“维”组字在明末汴洛地区读微母比《中原音韵》还多出一个上声小韵,它进入微母的辖字竟然比《中原音韵》还要大些。

“维”组字在明代汴洛方言读作微母,分布在阳平和上声两个调位。其表现出的特点有两个:与细音韵母拼合;比《中原音韵》仅收以母平声字读微母的范围还大,与同时期反映北京话的《合并字学集韵》都读零声母的差异更大。

三、“维”组字在清代《书学慎余》《太极音韵》等的记音

“维”组字读作微母的特殊情况也见于清代文献。清初豫东李子金《书学慎余》和清末豫西杨金标《太极音韵》及刘履贞《字学备要》等都记录了这一现象,兹述如下。

(一)清初《书学慎余》对“维”组字的记录

“维”组字在柘城(今河南柘城)人李子金《书学慎余》(以下简称《书学》)中也有载录[9]41,43。《书学》是一部等韵图,分15部,每部以20声纽设图,每纽一图。每图以纵四呼横四调交叉为16个空格编制音节字表。纵四呼从上至下依次是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开口呼,横四调从右至左依次为阳平、上声、去声、阴平。有字填字,无字划圈。每个音节都注明反切,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开合洪细,反切下字除慈部外都由零声母字充当。所收之“字”像《交泰》一样都代表一个同音字组。根据周赛华的研究,该书“主要反映了当时柘城一带的方音”[10]281。

中古微母字在《书学》中大都与影喻疑母字合并了,见于吟、言、吾部,但仅剩止摄微韵系微母独立。该书收“维”组字于为部和逸部,摘录如下(2)为了清楚起见,在每图之前添加该图所属的声母,同时也附上与它对立的零声母小韵图。。

表2 《书学》为、逸两部中的“惟”小韵

表2显示,“维”组字中“惟”与微母字“尾”“未”两个小韵四声相承,既见于为部合口呼阳平位,又见于逸部齐齿呼阳平位,呈现为、逸两韵并收。与为部的“为”组、逸部的“逸”组的零声母小韵不混。由此可知,为、逸两部收于平声位的“惟”小韵读作微母,拟作*vei、*vi,即有开口呼与齐齿呼两类,一洪一细。该重出的性质是,归入逸部的“惟”组细音一派应是实际语音,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黄培需、张启焕等人记录的豫东方言如睢县、商丘等地“维惟唯”都读作[vi][11-12]。而重出于为部的读音可能是泥古于《交泰》即前有所承造成的,这可从李子金的择字原则获知。《书学·凡例》第5条“用中音”谓“吾宁陵吕新吾先生为中州大儒,所著有《交泰韵》,亦以中原之音为主,予类谱中多窃而用之”[9]26。为何李子金要传承这个非真实语音?也许与他想编纂一本通天下而音全备之书的音学思想有关系。

由“惟”小韵读作微母,再据《书学·凡例》第6条“定款式”所说“类谱所载一音止取一字,诸同音者俱以此一字括之”[9]26,可知与之中古语音地位相同的以母平声字“维唯遗”等也读作微母。而上声位的填字是“尾”,该小韵是否包括古上声的“唯”?我们找不到否定的理由,不得不认为该小韵里包含“唯”字。

因此,《书学》显示豫东地区“维”组字仍读作微母,分布在阳平和上声两个调位上,与《交泰》相同,即从明末到清初这组字并未发生变化。

(二)清末《太极音韵》对“维”组字的记载

清末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区)人杨金标的《太极音韵》(以下简称《太极》)也记录“维”组字读作微母[13]。《太极》是在清初樊腾凤《五方元音》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一部等韵化的韵书。韵分13部、声分21母。其口呼分作正开口呼、正合口呼、副开口呼、副合口呼,相当于今天的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韵图的体例是先以韵分,每部下分列四呼,各呼图以21母和5调交叉成105个音节空格编排。每部四图,13部共52图。有字填字,无字画圈。韵书是每部以21母为经,每母下依次列四呼,每口呼下再以5调即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收录各小韵。各小韵中的收字均有简明释义。据赵祎缺研究,该书音系主要反映了清末河洛一带的方音[14]。

《太极》设立有微母,以“无”为标目代表字,收于天、人、羊、虎、马、地六部下。其中“维”组字收于地部和龟部,摘录如下(3)为避免混淆,在声调上添加中括号[ ]标示(下同),龟部仅取各小韵首字。:

地部无母副开:[下平]微薇惟维潍[上]尾荱亹娓唯[去]未沫沬味菋

龟部蛙母正合:[上平]威[下平]为[上]委唯[去]位

“维”组字《太极》收于地部无母副开即读作微母地韵齐齿呼,分别见于下平和上声两个调位,与微母字“微薇”“尾亹娓”“未味”等同构连声小韵。与收于地部蛙母副开的“衣”组、龟部蛙母正合的“威”组这两对零声母小韵不混。说明“维”组字读作微母,拟音*vi。这与偃师、洛阳等地方言“维惟唯”等读作[vi]相同[15-16],表明杨金标记录的这组字语音性质是河洛方音。

要说明的是,古上声字“唯”既见于地部无母副开,又见于龟部蛙母正合,即重出于地部、龟部。其语音性质是,收于地部上声位的读法是当时河洛地区的实际语音,而归入龟部的读音应当是北方官话。这两组连声小韵是离析《五方元音》地部蛙母一组小韵形成的。杨金标离析小韵时,“参照的语音标准应该是当时其母语即清末河洛音。也就是杨氏以河洛音过滤《五方元音》,与之相同者不作调整(毕竟河洛音属于北方话的一支,跟北方话有诸多共同点),然大凡不相合者则多被视为‘错讹’而正之”[14]。

综合以上,从明末《交泰》到清初《书学》,再到清末《太极》都记录“维”组字读作微母,与齐齿呼韵拼成*vi,分布在阳平和上声两调位上。这个时间段无论是辖字还是分布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古上声“唯”到清末在一些方言里率先混入零声母,即汴洛地区读作微母的“维”组字向零声母转变可能是从上声字“唯”开始的。

四、“维”组字在清代《乡音正误》《音韵六书指南》的记音

明清汴洛地区韵书韵图显示,“维”组字隶属于微母行列,与之相邻的黄河以北今晋语区也反映相同的情况,这可以从范照藜《乡音正误》和崔鸿达《音韵六书指南》等中得到证实。

(一)清中叶《乡音正误》记录的“维”组字

清中叶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人范照藜《乡音正误》[17]从正音角度记载了“维”组字与微母字“微薇”等相混的事实,卷二平声上四支韵和五微韵:

惟维唯,已上三字,无字可音,亦无上去二音之字可借音。吾乡所读尚不错,他处有读作为者,又有读作微者,皆谬。

范照藜从正音即古以、云、微三纽有别角度记录“维”组字“无字可音,亦无上去二音之字可借音”,而他处读作云母“为”或微母“微”皆误的观点。透露出“维”组字在清中叶有的方言与“为”小韵相混,有的方言则进入“微”小韵。由此推断“维”组字读同零声母的方言应当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音,而读作微母应是中州方音。由于范照藜在卷二十一入声总论中谓“予中州人也,不能没中州之长,亦不敢护中州之短”[17],即把自己的家乡河内县视为中州的范围内;且高本汉记录的怀庆方言“维惟”等还读作[v]母[1]566。故实际上当时的河内话“维”组字读作微母,并非如范照藜从正音角度所说的“吾乡所读尚不错”。

(二)清末《音韵六书指南》记录的“维”组字

清末怀庆府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崔鸿达《音韵六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记载了“维”组字[18]。《指南》是一部等韵化的韵书,韵分12部,每个声母与12韵部相配,此组合称作一张,张是同等呼同声母不同12韵的一个组合。以12韵部为内容而编排的每张图中依次标示一、二……十二,每韵称一行,行是每张内对不同韵的标识。经我们研究,该书音系主要反映了清末温县一带的方音。

中古微母《指南》独立为一个等呼列,收于合口呼的第十三张,共6组17个小韵。其中“维”组字收于合口呼的第十三张微母八行、第八张零声母八行。摘录如下(4)为便于观察,仅摘其常用字而略去释义。:

第十三张微母 八[下平]微惟维唯潍薇[上]尾亹[去]未菋味

第八张零声母 八[上平]威煨偎萎帏[下平]为违帷危巍韦围闱[上]委猥苇隗唯[去]位为魏卫伪谓畏遗胃蔚渭尉慰纬

“维”组字收于第十三张微母八行的下平即阳平小韵,与微母字“微薇尾亹未菋味”等四声相承。与第八张零声母八行的“威”组小韵对立。说明以母平声字“惟维唯潍”读作微母。而古上声“唯”字则收于第八张零声母八行上声位,表明该字可能已经由微母又返回到零声母之列了。

由《乡音正误》《指南》的记录,可知“维”组字在河南的晋语区读作微母。到清末仅分布在平声位,上声位的“唯”混入零声母。这基本上和汴洛地区一致。

五、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不管是现代河南方言,还是明清民国河南文献都显示“维”组字读作微母,与细音韵母拼合,且辖字还远超过《中原音韵》仅平声两字的范围。我们把它视为近代中后期河南方言的特色之一。故可以说“维”组字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南方言是统一读作微母的,同时还展现出周德清当时记录“维惟”读作微母也包括中原地区的核心——河南方言在内。若以此计,这组字在河南方言读作微母至少已有700年的历史。

猜你喜欢
交泰平声音韵
交泰丸中小檗碱联合cinnamtannin D1的降血糖作用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交泰宝玺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交泰丸临床及药理研究述要*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