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驱动下的浸入式美育与劳动教育

2024-06-01 02:25李新珂徐晓庚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手工艺手工美育

李新珂, 徐晓庚

(1.南阳师范学院 珠宝玉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2.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中把坚持德育为先与坚持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身体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美育一直被视为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则通过“沉浸式”的生产、生活实践,以现实生活作为育人大课堂,它是社会主义“五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于拓展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手工艺,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原动力,还兼具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双重价值。在高等教育学校,重提手工,不仅有助于创新大学美育教学模式,还能够落实劳动教育任务,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美学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整体布局,通过美育与劳动教育等多个教育环节的贯穿、联动,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培养。

一、手工中的美育教育理念演变与发展现状

手工美育教育理念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蔡元培就提倡“五育并举”,将手工设为美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美育课程体系包括修身、历史……绘画、音乐、手工、游戏共12科,手工即为其一;重视手工的美育价值,认为,“手工,实利主义也,亦可以兴美感”[1]15-16。手工艺因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课程是美育与生活衔接的重要环节。蔡元培倡导的手工美育教学,不仅是手工美育理论的雏形,也体现了手工美育课程的最初样态。这充分说明,手工美育的理念和价值在我国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之初即得以确认,并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遗憾的是,随着美育教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传授,渐渐脱离了生活和实践,手工课程也随之退出美育教学体系,致使手工美育理念尚未成熟便被迫撤离教育现场,未能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效融合。长期以来,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已鲜见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教学内容。

伴随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许多学者开始审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特别是麦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使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再是泾渭分明[2]。这一理论给美育教育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不断探索,美育不再囿于以艺术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逐渐演变为一种以审美为核心并注重文化的“生活美育”理念[3]。“生活美育”倡导在生活中培养美、践行美。手工艺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理念与现代美育的“生活美育”教育观念深度契合。手工艺涉及“文与质、物与欲、道与器、技与艺、用与美”[4]的复杂关系,以工艺美、文化美构建起日常生活审美和民间审美精神的丰富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审美关照回归至民众的日常生活,符合“生活美育”倡导下的美育教学需求。手工艺中还暗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朴素的生产理念,能够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美育教学的重要依托。

目前,中小学阶段开设手工课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学生喜欢手工课,其美育价值也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同。为什么在高校鲜少开设手工课呢?是因为手工课程开设门槛高、不易落地,还是不适合大学生群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渴求是大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民间艺术设置现状”的调研数据显示:“52.25%的学生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艺术认知的鉴赏能力,81.41%的学生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学习民间艺术。”[5]可见,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相关课程有着积极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于蕴含生活智慧和生命情感的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可惜现实与需求并不匹配,当前以公共艺术课为主的高校美育教学课程中鲜少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加以阐述和探究的教学内容。本文所提及的手工美育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日常生活审美与民间审美理念的融合。手工美育课程的开设将会改变美育教育现状,满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认知的内在需求。

二、手工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特质

手工艺具有技艺融合的双重身份,不仅具有显著的美育价值,也体现了完整的劳动教育过程。“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 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6]。古人通过手工造物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并建构起美好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个人与家庭的合作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以及对自然规律、生命秩序的探索。因此,手工艺生产实践本身就以显著的实践性和活动性特征表现出劳动教育特质。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手工劳动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知识构成与经验积累,具有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等物性、范式、哲思等丰富内涵,并通过以人为核心的手工艺践行了“身”“心”“物”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劳动观,也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自然、贴近生活的实践性需求。手工生产将艺术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深刻诠释了人的意义、物的成因、人与物的关系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手工“做”的过程,是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过程。人们在参与手工实践的同时能够不断地践行中国传统美学,在亲自动手的生产体验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力量和手工造物的智慧,使个体在身心统一的手工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手工艺实践过程,实现对自然、规律、秩序以及生命、人、家庭、社会的内在关联的深度感悟和解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人生的深刻哲理,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成长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以手工为驱动的美育教学实践模式是以一种沉浸式劳动实践体验开展美育教学,既是对蔡元培手工美育理念的继承,也是对现有美育实践模式的变革。手工美育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改变传统美育教学中仅局限于纯粹的美学理论阐释的教学模式。

三、手工驱动下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浸入式美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以手工劳动为主导的美育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改革是以完整的手工生产过程的沉浸式体验开展美育教学,体现了手工美育理念与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中教育理念、范式和内容的融合,不仅重构了大学美育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拓展了美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

(一)立足教育实际,探索手工美育实践教学新体系

现行的美育课程体系是采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存在以艺术课程代替美育课程、缺乏主干学科课程支撑、艺术赏析类课程泛滥的问题[7]。手工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学科交叉视野,将手工生产过程演变为美育实践教学路径,分层次实施教学,以实现美育教学的过程化、劳动教育的深入化,有助于解决目前美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落实以手工为驱动的浸入式美育实践模式改革应结合目前高校美育的教学实际,坚持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原则[8],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强支撑、有深度、有关联的教学体系。首先,整合并利用校内现有的艺术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学科体系、师资力量、实训场所等,加强学科渗透,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美育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拓展美育实践教学的资源和空间。在教学研究、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美育实践教学平台,营造良好的手工美育实践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形成联动。手工美育实践教学中的手工技能实操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手工为驱动的浸入式美育实践教学模式将美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现实性与科学性,有利于落实美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手工美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手工为驱动的浸入式美育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需要突破的难题:一是课程资源稀缺,与传统文化艺术、民间艺术相关的课程更是难得一见,手工美育课应该开什么课,怎么开,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教学模式单一,美育课多以讲授为主,劳动课则仅停留于工作体验阶段,均缺乏系统性教学环节设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较为片面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中的保障措施缺乏,手工涉及艺术和技术两个专业领域,不仅对师资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教学条件也有基本需求,这两点都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无论哪一点不具备都难免让人质疑手工美育课程的可实施性。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设计是手工美育课程开展的前提,可通过课程开发、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四个方面来落实。

1.依托地方非遗资源开发手工美育课程

手工美育课程开发应着眼于挖掘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可检索到“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共计417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627项。大家所熟知的木版画、剪纸、刺绣、木雕、石雕、泥塑、灯彩、竹编等都可以作为手工美育课程的重要依托。最重要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遍布于全国各地,仅木版画非遗项目就有12项之多,涉及天津、山东、福建、河南等12个省市,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极具特色的手工美育课程。

手工美育课程开发应兼具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积极探索多样化实现路径。已有许多高校进行了将非遗项目引入美育课堂的有益尝试,如山东管理学院将黄河流域的杨家埠手绘年画、掐丝珐琅、木雕技艺等非遗艺术形态融入“艺术学概论”课程中;黄冈师范学院以鄂东非遗文化为美育资源,形成了以美育公共课程为基础、非遗特色美育选修课为延伸、线上特色课程为载体、非遗美育实践社团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则立足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开设“蒙古族皮雕工艺”课程,将现代新型民族工艺技艺引入课堂[9]。这些美育教学改革案例都可以作为手工美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教学经验。

2.仿照手工生产过程设计美育课程体系

以地方非遗资源为依托的手工美育课程,包含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教育经验累积、民族智慧传承以及审美情趣的延续,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教学形式也非常多样。将手工技艺、技能及相关知识融入大学美育课程体系中,有助于构建起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的课程知识体系。首先,深入挖掘手工艺背后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打通古今中外美育理论格局的前提下,建构系统的手工美育理论;其次,拓展美育教育路径,着眼于美育教育的生活化视野,将手工实践体验与美育中的审美认知、审美表现、审美感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营造情景化美育教学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审美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手工美育教育情境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在情境交互中获得切身体会,产生心灵共鸣,实现浸入式深度学习体验;最后,以完整的手工生产和美育体验,实现人的全面培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涵养道德品性。

通常看来,手工生产是一个复杂的造物过程,目的是为了制造出生活中的“有用之物”。手工美育教学就是将手工艺背后蕴含的“以用为美”的造物智慧在现代教育过程中逐渐显性化的过程。通过开展与手工结合的多种实践教学,可以拓展高校美育教学实施路径,将手工艺背后的文化精髓和内核转变为活态的、动态的知识传授。

3.根据手工生产的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手工美育教学中融合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此教学设计环节应遵照手工生产规律,符合教学规律和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落实“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实施学习活动—确定学习评价”四个教学步骤。具体而言,手工美育教学推行“分层次多元化”的灵活培养模式,遵照由浅入深的进阶式规律设计教学任务。具体可将教学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即手工艺案例讲解、手工作品赏析、手工技能培训、手工实操和艺术表现、手工艺作品展陈等。以手工剪纸课程为例,从剪纸作品赏析开始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强烈的美的感受基础之上,进一步解析剪纸艺术形式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讲”,完成剪纸艺术美和技法要点的解析;再通过“做”即手工艺剪纸艺术实践,尝试制作一件手工剪纸艺术作品;最终通过剪纸手工实践获得对民间剪纸艺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艺术追求的深刻感悟。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看(赏析)、读(解析)、做(感悟)的多元体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操环节中去感悟美、体验生活。

4.遵照手工艺生产的特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手工美育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手工生产符合自然规律,在选材、构思、设计、制作的不同生产环节均会受到材料选择、个人审美差异、技术水平高低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手工生产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尊重不同生产者的个体差异特征。也正因如此,手工生产出的手工艺品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往往各具特色。根据手工生产在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手工美育课既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设定不同的难度,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时长。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天然差异,同一课程中教学内容和难度等实行多层次分配,并依照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体验与生理的相适状态,以一种渐进的引导方式完成教学。

手工美育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体验。针对这一特点,与手工艺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的实施、评价,最终都通过手工艺理论知识的理论转化、深度整合、迁移应用,再到拓展反思作为衡量标准。课程考核应更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从发现美到生产美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向社会创新转化的意识和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发挥手工艺可灵活开展的优势,拓宽协同育人路径

手工美育将审美与日常生活相连接,真正将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构建起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多元化的美育新境界。在开展手工美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就地取材、随时开展的优势,灵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深入挖掘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各类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地方手工艺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和现实共存的手工艺世界中,引导学生建立对学习手工艺的注意力和关注力。通过高校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授课的“双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由高校教师完成手工理论的体系化教学,由非遗传承人完成技能的专业化指导,在构建生动的手工美育课堂模式的同时,搭建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平台。建设校企共建的手工美育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走进手工生产一线,以真实的生产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后手工美育教学成果展,将课前准备、手工制作体验和成果展示相结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多个环节的高效配合。手工美育强调实践,打破高校美育教学唯理论倾向,多元化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情景设计丰富了高校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高校美育教学协同育人路径。

四、结语

手工驱动下的美育实践教学模式代表了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美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手工美育课从传统手工艺生产情景的营造入手,结合完整的手工生产过程的深度参与,以手工回归现实生活的经验世界为导向,着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探寻,使个体在身心统一的手工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促进人的身体、心灵与世界的对话,厘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让学生在完整的手工生产过程的沉浸式体验中真正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职业体验,以此为切入点构建起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形成与现实生活匹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教育的现实意义上来讲,以手工为主导的高校美育实践教学模式较之晦涩难懂的美学理论更具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手工艺手工美育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美育教师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