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人生

2024-03-03 16:53贾桥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轮轴车轮班组

贾桥

潘丽娟与车轮相逢便爱上了。她所在的工班是一个朝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班组。年长一些的师傅,个个在车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运筹帷幄。

不远处,一个年轻人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张师傅:“火车司机为什么忌讳紧急刹车?”

“因为每一次紧急制动后,火车头的主动轮会失圆,受伤极重,必须更换或修理。”

张师傅的话都被潘丽娟记下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记了20多本笔记。这些成了她的第二个脑子……

潘丽娟,出生于1974年。1993年,技校毕业的她,经过考试选拔进入铁路工作,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襄樊北车辆段检修车间轮轴工班。她一直在“轮轴”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30年来,潘丽娟没有让一条有缺陷的车轮上线运行,也没有让一条可修复的车轮提前报废,为铁路输送优质轮对30多万条,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同事们誉为车轮检修的“草根专家”,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教室里坐满了新入铁路的青年职工。黑板上挂着各种型号的车轮图,滑动的、滚动的、正面的、剖面的,栩栩如生。教育科王主任讲课时,微笑里蕴含着智慧的光芒,语言流畅又意气风发。青年职工正在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车辆专业培训。潘丽娟最先从这里知道了车轮的世界。

“现代机械学出现了‘轴’。‘轴结构’对于车轮的运转来说,至关重要,否则就不能称为车轮……车轮通过均匀的圆周滚动,不断地把引擎的动能传递出去,将人们的生活圈扩大和延伸。”

王主任深入浅出地讲解,一张口一扬眉,便把车轮的发展、运用、检修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了。潘丽娟沉浸在车轮的世界里,甚至有些痴迷。

一晃,三个月的学习结束了。

潘丽娟同16名青年职工一起被分配到了检修车间。男青年一个个分下去了,剩下的三个女孩子却留在了车间李主任的办公室。

李主任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白纸和一支笔:“请你们从0到9,写一遍阿拉伯数字,不要重复。”

三个女孩,你看我,我看你,有些莫名其妙。“0到9,谁不会写?”

三个女孩写了起来,很快都交了“卷”。她们哪里知道,这是一场考试,甚至是一场决定一生职业方向的考试。

潘丽娟写的0到9,圆润饱满,大小匀称,笔画流畅,独立有形,像一个班的列队士兵,步伐划一。

李主任心里喜悦,心想这一定是个好苗子。整齐的数字,代表着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态度,同时也看到了意志坚定、稳重谨慎、接受能力强的性格。

凭借她们写的阿拉伯数字,潘丽娟被分到了轮轴工班当了轮轴工,那两个女孩当了天车工。轮轴工技术全面以至深刻,满三年才能定级;天车工属于熟练工种,一年便可定级。两者差别很大,越到后来差别越大。

硕大的检修车间,到处都是车轮。一条条轮对,瘦瘦巴巴的身架,像沧桑的老人,半遮半掩,若隐若现,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滄桑。

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这就是轮对。火车在铁轨上跑着,车体自重和载重,让车轮与钢轨产生摩擦。无论怎样提高制造工艺,列车剧烈运动后,车轮内部难免会有结构变化,经常会发生磨耗、变形、擦伤、剥离,甚至产生裂痕。

轮对是铁路车辆的“双脚”,一根颈部最细只有130毫米的车轴,却承担着20多吨重的载荷。任何一个部位出现误差,都有可能造成车轴断裂、车辆倾覆。

铁路车辆有严格的检修周期。到了检修期的车轮,有的伤痕累累需要“治疗”,有的健硕无比还可以继续服役。轮轴工干的就是这个活。

在检修过程中,流水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车轮从车辆解体后,经过“轮对外观”和“轴承外观”检查后,循序渐进地被送到“轮对收入检测”,这是潘丽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

每一对“收入”进来的轮子,都要对“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即对车轮的各部位进行测量、涂打标记、填写卡片。这虽是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岗位,但保证车轮在铁道线上的绝对安全至关重要。

比如,轮对内侧距离必须保证在1353±3毫米的范围以内;轮缘低于26毫米、大于33毫米,就要镟轮了;轮轴的测量,包括轮缘垂直磨耗、踏面擦伤等,以此来判断修程。测量出来的各种数据都有其深刻意义。做好每一项都非常不容易。

上岗的第一天,潘丽娟小心翼翼,左手拿着夹板、钢笔、手电筒和小油漆桶,右手拿着卡钳、卡尺。她侧着身子,歪着脑袋,伸进车轮结构里,一个一个测量,测轮座、轮缘、轴中央、轴领、轴颈等20多个部位……

测量后,即刻填写“车统-51C”卡片。这个卡片是车轮的档案,是车轮受伤及处理伤痕的重要依据,准确率要求极高。

尽管有师傅跟在身后,潘丽娟还是很忙乱。让她拿东,她却拿西;支她远,她偏近;即刻要用的找不到,递到手上的都是没用的,每每措手不及还跟不上节奏。

“看你,把3填成了8,这里是0,怎么写成了6?”

“卡片又填错了,用点心!”

潘丽娟被七七八八的错误惊出一身又一身冷汗,面红耳赤,一声不吭。

一上午填好了八张卡片,仔细一看,每张都有错误,潘丽娟的眼泪掉了下来。她非常沮丧地修改着填错的卡片,一副落魄的样子,显得很茫然。几个工友小声的议论飘进了她的耳朵:“看她这个样子,没有两个月,怕是单独顶不了岗!”

话里话外都是贬低。潘丽娟像一枚掉在地上生锈的钉子,更像轮轴上的一道裂纹,她都不知道用哪种方式来修补它、改变它。

潘丽娟的骨子里有着倔强的基因,她每时每刻都陷入如何赶超的思考之中。她暗下决心,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一寸长,一寸强。

潘丽娟有“三宝”,嘴甜、勤快、脑子好。工班里每个职工无论什么年龄,她都亲切地称呼为“师傅”。遇到问题了,师傅长、师傅短地叫着,总要弄个明白,然后迅速拿笔记下来。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问遍了所有“师傅”,本子上也记得满满的。

师傅们刚干完活,她就拎起扫帚、毛巾张罗着帮忙打扫卫生。别人工作时,她细心观察。每天她最早一个到工班,提前整理好各种量具,开始练习测量……

班组的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年轻人,也愿意告诉她一些小“窍门”。比如,测量时,在光线暗的角落再打开电筒,持续亮着会“花”眼,容易看错……

学一招,用一招。

潘丽娟肯动脑子,善于逆向思维。她专门把那些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循着错误的“点”去找规律,结果发现了很多“窍门”。

每个车轮出厂后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即在轮轴上打上七位数的钢号。36个厂家生产出来的车轮,其钢号的规格、大小、字形、深浅都不同。南京浦镇厂的钢号较浅,稍微蒙点灰尘,极易把3看成8。这一发现让潘丽娟很是兴奋,她只用了几天时间,便牢牢记住了每个厂家的“图形”。再抄写时,又快又准又流畅。掌握了这个方法,便是深入她骨髓的一个秘密了。

襄阳的六月,清晨是最诱人的,也是最磨人心志的。每天早上六点,是背《轮规》的时间,这是潘丽娟给自己规定的。

一大早,闹钟把潘丽娟吵醒了,心想,太累了,再睡一个小时吧。可是,昨天还跟工长说,我一定要做到最好,今天怎么懒起来了?她立即跳了起来,穿好衣服,拿起书本。

夏天的味道越来越浓,外面的景色每天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单调的工作,是颠来倒去地背《轮规》。潘丽娟仅用两周时间,就将300多页的《轮规》倒背如流,滚瓜烂熟,记下了所有的尺寸限度。每个参数都琢磨透、消化掉,她才肯罢休。

一个个枯燥的数字,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植入了她的生命之中。在这样的急促紧张里,却潜伏着一种快乐。一个月后,潘丽娟遇到了全段技术大比武。

轮到潘丽娟上场了。她在车轮丛中,像是腾空的小燕子,卡尺灵活舒展,测量行云流水,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一举拿下“轮对收入检测”单项比赛的第一名,战胜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她填写的“车统-51C”卡片,既准确流畅,又整齐有序,还干净漂亮,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成了大家学习的样本。

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她,在“轮对收入检测”这个岗位上独当一面,令人刮目相看。

火车时速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走过的路决不是笔直的。在竞逐速度的领域,火车独树一帜。正是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推动车轮的新时速不断被刷新再刷新。

轮轴检修便是车轮安全的第一“哨卡”。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故。

刚上班的第二个月,全段开大会,通报了一个事故。整个段上都被乌云笼罩着。

某次货物列车(编组40辆),自乌鲁木齐局管内兰新线到达哈密站,哈密车辆段列检员发现第27辆一个车轮轮辋有裂纹,长度40毫米,深度2.5毫米,当即甩车检修。

车轮上的标志板,明确标着郑州铁路局襄樊北车辆段,检修日期1993年6月20日,质保期为二年。在质保期内发现了问题,一下子追查到了段上,属于漏检漏修,定为险性事故。

这个裂纹若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便会萌生和扩展,产生疲劳断裂,最后将会导致崩轮、切轴等事故,进一步发生列车颠覆。万幸的是,被哈密车辆段列检员及时发现,将事故扼杀在摇篮里。命令中严肃指出,襄樊北车辆段检修车间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发挥作用……

责任人是工作七年的老职工,因此受到了严厉的经济处罚。这个事件对潘丽娟震动很大,车轮跑了那么远,跑出了两千多公里,出现问题却这么近,近在眼前。从这一刻开始,潘丽娟知道经自己检查出去的车轮,每天都在铁道线上滚动着,万一有哪条伤痕没有被发现,每时每刻都存在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

潘丽娟在《人民铁道》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西车辆段轮轴工刘怀玉休班了,他像往常一样在包头站台等通勤车回家。“轰隆隆——”一列货车从一站台通过。当火车头后面第三辆最后一个车轮从眼前滚过的时候,他蓦地站起来,弯腰紧追几步,一边跑一边竖起耳朵。从车轮转动的声响中,刘怀玉听到了难以察觉的异音。

刘怀玉快速跑进车站运转值班室,满头大汗急促地大声说:“刚才发的这趟车有问题,赶紧通知下一站停车检查!”

值班员立即请示铁路局调度,在前方最近的车站拦停了列车。经检查,那辆货车的车轮轴承内部的保持架断裂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大事故因此避免了……

一个晚上潘丽娟都没有睡好,脑子里不停地闪出轴承故障的画面。这个叫刘怀玉的人太牛了,他的听力功夫怎么会这样强大?

故障是听出来的。

在车辆检修部门,经验丰富的工人也能通过声音检查出轴承的故障。学者们将这些方法称为“异音”诊断。

严格说,靠听觉诊断的结果只是诊断者的主观评价,因为诊断的情况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左右。例如:

对于同样的现象,听力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同样的现象,听力相同而经验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同样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因情绪或健康状况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诊断者是一个不诚实的人,结果会更糟。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便诊断者是一个“大师”,也很難用语言准确表达出“异音”到底“异”在何处,这就是每个人的经验了。

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潘丽娟下了苦功。

完好的车轮与有故障的车轮是不一样的,完好的车轮敲打起来是那种很清脆且带乐声的叮叮当当,有如天籁之音。

有裂纹的部件由于形状发生了改变,整体谐振被破坏,敲起来的声音就会喑哑,会出现敲击地板一样的嘭嘭、咚咚、嗒嗒、咯咯等闷响。

潘丽娟仔细“听”了成千上万个车轮的声音,发现不同部位、不同面积、不同深度裂纹的音色是不同的。她对“异音”的研究已经很深了。在日积月累中,她发现裂纹的产生有萌生、缓慢发展和快速扩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声音都有细微的差别。她在小本子上一笔一画地仔细记录,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各种曲里拐弯的记号,这些记号有如天书,只有她自己才能看得懂。

那天上午,一个少见的、有故障的轮对已经被推向报废线,但为了抓住声音的特征,留下借鉴的经验,她硬是等到下班后,从报废的车轮中找出来,拿起检车锤,这里敲敲,那里打打,想抽取些信息,就像一个学生与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说话一样……

当她干得正起劲时,妹妹打来电话说,现在已经是晚上9点了,该回家吃饭了。

中國铁路在一日一景的变化中,颠覆了许多旧有的东西,车轮也在不断提速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货车轴承由滑动轴承向滚动轴承转化,出现了轴承退卸和轴承过盈配合压装等新工艺。

轮轴检修也更加规范、标准和精细。轴承压装、轴承退卸、超声波探伤、手工复探等,每个岗位都寸辖制轮,极其关键。过去的职名“轮轴工”,也与时俱进地演变成了“轮轴装修工”。

2011年,已经是高级工的潘丽娟,报考了高级技师。她想以考促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可是又谈何容易?光理论复习题就有1000多道,还有实作与答辩,考试内容涉及铁路系统的机务、车辆、工务、供电等各大领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挑战,和她一起报考的几名工友最终没有坚持下来。

潘丽娟有着辣椒一样热烈的斗志、藤条一样坚韧的意志。她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把时间的旮旮旯旯都用上了。整整半年,停掉了所有的业余活动。

潘丽娟顺利通过了理论、实作、答辩等层层关卡,成了轮轴装修工中唯一一名女性高级技师,这是她对车轮的热爱和不打折扣的忠诚的回馈。

她成为班组追求技术的风向标。工友们也都铆足了劲,加油干。32人的轮轴班组,居然拥有22名高级工和7名高级技师。在车辆段56个班组中,这个数字远远大于其他班组。

一个优秀的轮轴装修工,每一分钟都有每一分钟要考虑的东西。在流水线上久了,潘丽娟也成了车轮上的一个部件。

从铁道线上回到检修线上的车轮,个个累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甚至有的伤痕累累。轮轴装修工就是它们的医生,天天耐心细致地为它们“体检”和“治疗”。

一条轮轴初步检修后,还得放在磨合机上磨合五分钟,然后观察轴温是否符合标准,才能确保轮轴合格。

一个上午的检修都很顺利。一条轮轴刚做完磨合,检测数据都显示正常,在流水线上正要当成健康车轮通过时,潘丽娟坚持再人工排查一遍。

她戴着手套,屏气凝神,双手抱住轴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一展一收,行云流水。凭着磨炼的超强手感,她发现转动时有卡滞,当即判断内部有故障,打开一看,果然轴承的保持架出现了裂纹。

事故隐患看起来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这不能不提到去年冬天的一件事。潘丽娟发现轴承后挡处有少量呈铅灰色的油脂,她第一感觉这是轴承上的“油封”松动所致。60吨重的车型,轴承里面填注着440~480克润滑脂。油脂在快速运行中一旦被甩空,轴承因强力摩擦势必产生高温,继而迅速出现热轴。她坚定地说:“轴承必须退卸下来重新检验。”

重新检验?这意味着占工时、耗工量。万一没有发现问题呢?车间和段部技术员都来了,打开一看,果然“油封”松动了。他们将生“病”的轴承送到生产厂家大修。这一次有效防止了一起可能导致列车颠覆的热切轴事故。

车间主任李枝文说:“冬天温度低,油脂黏稠,若有细微的渗油是很难发现的。”

一日千里的进步,谁都可以看出潘丽娟非凡的悟性和探知琐屑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她练就了敏锐的听觉、触觉和感知觉,总结出了“听、看、摸、比、探、顶、联”七字检查法,提高了轴承故障判断的准确率。这如同色彩浓重的图片,一张一张拼接在一起时,整个画面就变得气质不凡,闪闪发光。

她的经验在集团公司得到推广。靠这个绝活,她先后发现了踏面缺损、轴身弯曲、轮对镟修不合格、对差过限等重点故障100多件。

潘丽娟的作业线,成为车辆段整个检修流程中的“放心线”和“安全岗”。经她判修与修复的轴承从未有错判、漏修的事件发生。她也逐渐成为段里小有名气的“全能手”。

整洁而开阔的硕大车间,灰色砖砌成的空间,地面上纵横着车轮轨道,空中往来着天车,高低错落的钢结构,围绕车轮的各个部件,构成了各具专业的班组流水线。

车轮是这里的主角。每个车轮长得一样,也不一样,既简单又丰富。

每个岗位也是这样,既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责任心,不一样的是各个岗位的技术。潘丽娟在轮对外观检查、轮对“收入”、轮对检测、轴承退卸、轴承检测等岗位都干过,无论如何调整,一直没有离开过轮轴检修。

由于业务过硬,技术全面,2015年领导让潘丽娟担任材料员,负责班组材料成本核算。

她开始留意流水线上的车轮,犹如一个万花筒,变换一个角度,就是一个新奇的界面。细心的潘丽娟发现,班组每天以五位数计的材料成本支出,就像一个黑洞吞噬掉了巨大的财富,让她感到触目惊心。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家里,她就是当家人,深知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为了掌握每一项材料支出的详细情况,潘丽娟给每一类配件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列出每天成本消耗的重点和原因。经过每天录入、每月分析,五个月后,潘丽娟发现轮对和轴承是成本消耗的“大户”。其中,轴承因退卸送厂检修的费用最高。

潘丽娟算了一笔账,每天检修216套轴承,日均退卸率为30%,按照每套轴承退卸送厂检修最低300元来计算,仅轴承这一项,每天消耗的材料成本最低就是近20000元。

如果能提高判断轴承故障的准确率,减少轴承退卸量,就能省下一大笔费用。潘丽娟琢磨着,自己是班组的业务骨干,应该带头为轴承退卸把关。

目光笃定的她,似乎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她的“法眼”。每遇到判断轴承需要退卸时,她就会针对轴承寿命管理、存在的异音、卡阻现象等,进行再次检查、换算、复核,严格把关。确保能送一般检修的不送大修,能送大修的不报废,不漏一个故障,也决不错退一套轴承。她坚决不放过任何瞬间划过的“中间地带”,忠直无欺地表现她的所见和所思。

仅“故障轴承退卸”这一项,准确率就达到了95%以上。在她手上少退卸轴承61套,节约材料成本50000多元。

轮辋在长期磨损和旋修中会逐渐变薄,达到一定限度后就要报废。潘丽娟发现,施修尺寸如果控制在1毫米,还可以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为了不错判一条轮对,她反复复核,工作中没少受气。

又一条申请报废的车轮送到潘丽娟的面前,复核后,她找到责任人,微笑着说:“刘师傅,这条轮对精镟后还能再用,尺寸控制在1毫米,可以不用报废……”

“什么?镟1毫米?说得轻巧,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一条轮对一万多块钱,想着就心疼,能用为什么不用?”

“镟1毫米,稍有点疏忽,修精度达不到要求,仍然要报废,还浪费工时。”

刘师傅主张直接报废,节约工时,而潘丽娟坚持返工镟修。

刘师傅拗不过潘丽娟,反倒静下心来精心镟修。他用高超技术镟出来的车轮,打磨出了新鲜的弧度,温润而细腻……

潘丽娟“救活”濒危轮对1000多条,直接创效1000多万元。

当段上通报2016年她们班组轮对报废率同比2015年下降20%,成本节支名列全段56个班组第一名时,刘师傅远远地向潘丽娟竖起了大拇指。两人相视而笑。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塑造一切。维修车轮,单调而紧张,甚至还有了一丝默契。每天就像正弦曲线一样周而复始,被时间的车轮推搡着滚滚前行。

潘丽娟身处车轮的世界里,凝望着来来往往的火车,感觉它那么远,又这么近,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环境中,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辽阔。她深信自己拥有无尽的创造力,不仅在创造着缤纷的人生,也在塑造着自我。

猜你喜欢
轮轴车轮班组
轮轴检修 安全运行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车轮的位置
煤矿运输设备链轮轴组成套检修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防拉伤遛狗绳
有趣的车轮转动
修车
转筒烘干机托轮轴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