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物得姿 即实求虚

2024-03-03 11:48刘金军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考古时空关键

刘金军

2021年广州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26题,以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南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南越地区与汉、楚、越、巴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情况的认识,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题第2问,利用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这一特别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国朝代顺序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时间内涵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运用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方法认识历史时间。下面就该问题做简要分析,请同行予以指正。

第26题第2问试题如下(格式略有改动):

(2)阅读材料,写出示意图中A处对应的朝代名称。根据示意图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排列顺序,谈谈你对历史时间的认识。

一、考查内容突出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时间涉及历史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强,因而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试题中,直接考查历史时间概念或内涵的题目非常少见。本题之所以考查学生从实践角度对历史时间的认识,主要是突出这一认识在历史学习中的地位,培养时空观念素养中的价值。

(一)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时间问题是历史哲学的一个基础性的元问题,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科学。“时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工具,还是作为史学的方法或是视角,是无处不在的,它在历史学中是弥漫性地、渗透性地存在着的,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时间的历史。”[1]不论从本体论视域,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时间问题都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性问题。

时间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多个学科多种领域,依据何种理论,从哪个角度定义时间,尤为关键。“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2]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并不是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抽象存在,而是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具有多重内涵和形式的存在,它不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量度,而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坚持时间的实践性,抓住实践主体——人这一关键要素,正确认识和处理空间、时间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包含时间因素的一系列历史概念,如起源和发展、演进和进步、延续和变迁等,从整体上动态把握历史进程,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是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的前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明确提出了时空观念素养,并将其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历史事物的空间要素和空间联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时间概念比较杂乱,既有自然时间,也有哲学、物理学定义的时间,还有从历史学角度定义的时间,多种时间概念和观念并存,极易混淆。“全部人类认识史证明,没有辩证的、唯物的时空概念,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本质。”[3]要认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搞清楚历史时间的内涵是前提。否则,只将时间作为历史的外在尺度进行标签化处理,就难以界定历史事物的时间要素和时间联系,难以从时间与空间辩证关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影响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实践,展现也离不开实践。因此,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有利于立足当下和面向未来,从古人的实践中学习经验,汲取智慧,形成时空观念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是对人类实践活动持续和规模的哲学表达,从人的“积极存在”“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对时间的论述,揭示了时间的实践性本质,阐明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命题素材为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提供有力支撑

考古地层关键柱是历史时间空间化的一种特别呈现形式,它由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文化遗存构成,是一种“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作为反映人类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物质存在,考古地层关键柱与历史时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是从实践角度深度认识历史时间的重要物质媒介。

(一)考古地层关键柱是历史时间和空间相互转化的物质体现

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认为,“社会历史表现为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即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4]人类通过不断推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实现社会的发展。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转化的动力,人的实践是转化的过程,人的实践成果是转化的结果。人的实践随着时间而流逝,但时间并不会随实践的结束而消失,而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社会空间的存在。考古地层关键柱既反映了时间的空间化过程和结果,也反映了空间的时间化过程和结果,是时间和空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物质载体,为从空间角度认识时间,提供了重要支撑,是体会历史时间实践性,认识历史内涵的物质媒介。

(二)考古地层关键柱是理解历史时间实践性的物质媒介

考古专家指出:“在考古工作中看到的地层堆积,其实不只是包含物质遗存的一堆土;而是一个随时间累积叠加的实体物质空间,装满了人类在这一时空领域内活动的行为轨迹。”[5]考古地层关键柱是历史时空高度浓缩的场域,它是自下而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历史时间的基本特征。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清晰展示着秦、南越国、汉、晋、南朝、唐、南汉、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像一个立体的时间坐标轴。其中,一个堆积层压着一个堆积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显示了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

考古地层关键柱所反映的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从根本上看,是历史时间实践性本质的体现。正是两千多年中人们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地区的历史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而不同时代人们在这一区域实践活动的强度和內容的不同,使历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可见,人类实践活动的水平、持续和规模,决定了历史时间的内容,影响着历史时间的特征。

三、问题设计为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提供了方法指引

历史时间最能展现历史流动的一面,但其“万状而无状”“无形而有质”的特质,给人们虚悬飘渺难以把握的感觉,这就要求在认识历史时间时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借助考古地层关键柱,通过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认知方法,在直观中感知抽象,在有形中体会无形,是从实践角度认识历史时间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问题设计采用了“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方法

“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风的姿态”,“由草动见风姿从而知风”,这是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概括的“假物得姿”。罗志田先生运用此法“捕捉历史之风”,并认为是“通过中介去感知历史动态的即实求虚之法”。[6]“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说明,面对抽象、思辨、虚悬、不容易把握的认知对象时,要善于借助中介达到认知目的。借助考古地层关键柱认识历史时间,是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具体应用,是在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考古地层关键柱进行抽象、概括、说理等逻辑分析,将这一物质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简而言之,就是由物切入,透物见人,基于人的实践认识历史时间,把握历史时间的本质,为形成基于时间维度的历史思维方式奠定基础。

(二)“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符合空间性隐喻的认知原则

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中,最复杂且最难理解的方面,往往是要通过隐喻性的表达来描绘的。马克思以人的“积极存在”“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表述时间,其实也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谈论时间时必定要依靠空间性的隐喻。因为只有在特定空间中的运动,才能形象地清楚说明时间。时间的前进,乃至进步或发展本身便‘包含了形象说明的图像’,通过这些图像人们能够获得对时间的认识。”[7]借助考古地层关键柱认识历史时间,就是在物质遗存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历史时间的一种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符合隐喻的认知原则。与在文字记载材料中感知历史时间相比,兼具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的考古地层关键柱更有力量,它将深刻的历史真相凝聚在直观的物象之中,展示时间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其实,人类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示和表达时间,反映他们对于时间的感觉和认识。不论是早期人类创作的关于时间的原始图像,还是历史上的各种时间图表,包括现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时间坐标轴,都表明一直到今天人类都在尝试借助隐喻的方式以有形的直观之物表示或表达时间。以考古地层关键柱存表示或表达历史时间,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这种基于实践的隐喻的表达方式,既有直观性,也有深刻性,深刻揭示历史时间的实践性本质。

四、其它

从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能够通过考古地层关键柱看到历史时间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从历史时间的连续性、阶段性等角度谈认识,基本上达到了考查目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实现由物到认识的转换,仅仅回答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偏离了题目的考查方向。该问题的难度系数为0.394,区分度为0.32,[8]基本符合集水平性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于一体的试题的要求。

从试题影响看,利用考古资源命题,引起广州市中学历史教师对考古和博物馆资源的重视。不少老师尝试将历史课堂迁移到博物馆或考古现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试题也促进了一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据南越王宫博物馆反映,考试结束以来,不断有学生在家长陪伴下,专程到南越王宫博物馆参观,长时间在考古地层关键柱前驻足,询问关键柱的有关问题。

【注释】

[1] 俞金尧:《时间与历史学——俞金尧研究员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12年12月3日第12版。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页。

[3] 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第3页。

[4] 王南湜:《社会时空问题的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第227页。

[5] 王益人:《考古学研究中的时空概念及其辩证关系》,《中国文物报》2021年3月19日第6版。

[6] 罗志田:《假物得姿,如何捕捉历史之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第73页。

[7] 陈慧本:《历史时间、历史实在与历史表现》,《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第129页。

[8] 相关数据皆引自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写的《2021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項目“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时空观念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0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考古时空关键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跨越时空的相遇
三星堆考古解谜
高考考好是关键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