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的构建研究

2024-03-02 16:16刀梦寅何燕霞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构建策略挑战

刀梦寅 何燕霞

[摘要]网络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渠道。文章探讨了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即传播者“把关”角色失位、传播媒介缺乏精准性、传播内容失真、传播环境复杂,提出高校应从注重媒介融合、强化舆论引导、丰富网络思政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以及构建“一主两辅”网络思政平台五个方面来构建网络思政育人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网络思政;育人;挑战;构建策略

互联网传播指依托互联网将信息、内容、思想、文化等传播给更多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传播者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将大容量实时信息以多样信息形态传播给他人,最终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利益共融和情感共鸣。互联网传播给各个领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强调:“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1]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高校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以及认知规律,根据互联网传播特点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把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用精、用准、用透”,提高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一、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渗透,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播环境发生改变,高校互联网传播主体在整个传播环节中呈现“游离”状态,传播者“把关”角色失位、传播媒介缺乏精准性、传播内容失真、传播环境复杂,导致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发挥育人实效。

(一)传播者:传统“把关人”的地位受到挑战

传统意义的“把关人”指新闻领域中对信息的处理处于决断性位置的人,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过滤的过程称为“把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接收主体个性化,传统“把关人”的地位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把关”群体扩大化,人人都能成为“把关人”。传统“把关人”,如新闻编辑、审核人员等面临职不配位、把关能力缺失的问题,其在信息筛选、过滤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被削弱,再加上受互联网传播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等特点的影响,用户获取和分享信息的自由性增强,使得“把关人”的权力边界变得模糊。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庞大,且更新速度快,“把关人”处理信息的速度慢于信息输出的速度,很难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筛选,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谣言此起彼伏。此外,互联网传播使得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传播者难以快速适应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压力过大,易产生倦怠情绪。当前,在利益驱动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一些传播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关注度和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虚假宣传等手段来吸引受众。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假信息更易传播,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把关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协同相关人员做好“把关”工作。

(二)传播媒介:新媒体多样化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方式提出挑战

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现代化手段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手段,这要求高校了解学生诉求、拓展育人渠道,以应对新媒体多样化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多样化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使得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媒介素养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教育观念没能及时更新,就难以迅速捕捉社会热点,易导致传播信息失真,从而误导学生。其次,新媒体多样化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学生须应用多样媒介,接收日常信息,但是由于教学环境中新媒体覆盖率低,导致学生网络思政体验差,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质量难以提高。最后,新媒体多样化给网络思政传播的监管帶来了挑战。当今时代,网络空间信息繁杂,各新媒体平台会基于学生兴趣进行内容推送,但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平台网络监管效率相对低下,平台很难实现对网络思政传播内容的高效审核和管理。

(三)传播内容:信息多元化和开放性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出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和开放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一变化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传播新形势,以确保其有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首先,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丰富,涵盖学术、娱乐、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筛选和整合网络思政内容时需要更加审慎,以确保网络思政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其次,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互联网传播具有实时性,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调整网络思政传播策略,以提高网络思政内容的传播效果。再次,信息接收的个性化。互联网传播使得信息接收更具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获取所需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增强网络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需要对内容进行精细化处理。这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负担,也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分析各类信息,难以提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互联网传播环境复杂多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以提高网络思政内容的传播效果。最后,信息真假的甄别。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往往相互交织,给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带来了挑战。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扩大知识容量,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以确保网络思政内容的真实性。

(四)传播环境:“沉默的螺旋”现象导致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变得更复杂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环境更加复杂。“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优势意见会越来越强,而劣势意见会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劣势意见的“沉默”。“沉默的螺旋”现象在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环境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信息过载。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信息来源丰富多样,传播速度极快。这使得学生在接收网络思政教育信息时,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困境,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判断。其次,观点极化。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一些观点和声音容易被放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近的信息,导致观点的同质化。而“沉默的螺旋”现象使得劣势意见逐渐“沉默”,进一步加剧了观点的极化现象。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到挑战。再次,舆情风险。互联网传播视域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可能导致一些敏感话题或负面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处在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中,难以正确识别和判断信息,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教育成果输出不足”[3]。最后,影响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互联网传播视域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造成影响,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这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总之,在网络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深入研究“沉默的螺旋”现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构建

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媒介融合、强化舆论引导、丰富网络思政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以及构建“一主两辅”网络思政平台。同时,高校要增强学生参与网络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网络思政平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升学生对网络思政平台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一)注重媒介融合,加强话语转化

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应充分认知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注重校园媒介融合,以加强话语转化。

首先,高校要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注重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新媒体转化传统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等平台强化主流价值观念输出,创建校园网络阵地,全方位、一体化搭建学生理想信念之网[4],丰富网络思政育人内容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其次,高校要加强话语转换,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传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以宏大叙事、权威话语为主要特征,而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要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网络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换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树立平等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最后,高校要增强网络思政平台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過话语转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轮驱动”发展,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平台的吸引力。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舆论引导

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多媒体育人路径,为网络思政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首先,高校要发挥好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权威媒体进行学习。同时,高校也要关注新兴媒体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动态,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为网络思政教育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其次,高校要积极打造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校园新媒体平台,通过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让校园新媒体平台“不蒙尘”,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高校可以组建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和应急处理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这是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最后,高校应通过师生共建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参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总之,在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时,高校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引导舆论,增强学生对网络思政平台的好感度,进而积极参与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活动。

(三)借助网络技术,丰富网络思政的载体和平台

通过移动互联网,学生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与查询信息,而且能进行网上交流和互动,真正实现“指尖上的学习”。为了提高网络思政育人效果,高校要不断丰富网络思政的载体和平台。

首先,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高校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各种思政信息,如网络思政新闻、教育案例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优势,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思政信息,掌握第一手新闻资料。同时,高校可以让学生分析相关教学案例、思政新闻,提高其分析资料的能力。其次,加强网络思政的互动交流。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思政信息的需求,并完善网络思政平台的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反馈数据,并对反馈信息进行整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完善网络思政平台。高校建设网络思政平台既是为了满足学生信息接收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信息查询和交流的需要。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网络思政平台内容,增强网络思政平台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确保网络思政育人规范运行

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要想发挥出网络思政教育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就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确保网络思政育人的规范运行,这是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网络思政育人效果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互联网的特点要求高校发布网络思政信息时需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原则,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以规范网络思政信息的发布。其次,高校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官方平台进行信息筛选,保证信息来源具有权威性。对校园媒体平台,高校可以在学生闲暇时段提高信息输出频率,达到主流信息“脉冲式”传播,促使学生对主流信息形成“肌肉记忆”。再次,网络思政的舆情分析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要建立健全舆情分析机制,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信息,能够对舆情的影响力进行实时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最后,高校要不断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高校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能够及时把控网络舆情趋势,能够运用相关技术手段维护网络安全。

(五)构建“一主两辅”网络思政平台,增强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高校应优化“一主两辅”网络思政平台的“主平台”布局结构。在现有平台基础上,高校应丰富核心板块内容,如政策解读、时事热点、理论学习等,以满足学生对权威信息的需求。同时,高校应积极建设新板块,如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学术交流等板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其次,高校应强化网络思政平台的内容建设。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高校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增强网络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再次,高校应增强网络思政平台的互动性。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此外,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政平台的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熟悉网络技术、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组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队伍成员的专业素质。同时,高校须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网络思政教育。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思政平台的评价机制,以学生满意度、参与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定期对平台运行情况进行测评,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内容,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

三、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不同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因此,在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互联网传播模式的特点,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对互联网传播带来的挑战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在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要根据学生需求构建网络思政新格局,积极组织网络安全教育,开展多样化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网络思政学习。此外,高校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趣味性网络实践活动,如微视频大赛、教育插画设计等,丰富网络思政课程内容,使网络思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求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EB/OL].(2023-09-17)[2023-12-27].http://www.fjdx.gov.cn/lilunxuexizy/llxxlldt/202309/t20230917_43296.htm.

[2]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EB/OL].(2017-11-16)[2023-12-27].http://www.jyb.cn/zggdjy/bqgz/201711/t20171116_708080.html.

[3] 王妍熙.融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现代商贸工业,2024(01):175-177.

[4]赵璐.融媒体背景下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分析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2(12):17-19.

[5]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3-12-27].http://www.81.cn/sydbt/2016-12/08/content_7398877.htm?from=singlemessage.

[作者簡介]刀梦寅(1998—),女,云南普洱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何燕霞(1976—),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构建策略挑战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