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创新探索

2024-03-02 16:16郭奕冰左云飞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学者

郭奕冰 左云飞

[摘要]当前,高校学报在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面临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不够、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不足、方法论创新和研究手段单一、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片面化等问题。高校学报承担着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因此高校学报应积极作为,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学科优势,盘活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深化理论创新,加强思想引领;培养青年学者,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等四个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1]在此背景下,高校学报要根据学科特点,把握不同学科发展规律,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术成果的展现载体,也是学术研究、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高校学报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促进学科建设与更新。高校学报依托高校学科建设,及时发表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的更新和发展往往基于对现有学术观点的反思和挑战,这能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其次,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供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发布渠道,高校学报为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学者的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消除学术界的“孤岛效应”,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内容。

最后,维护话语权。高校学报作为权威学术期刊,对维护某一学派或某个观点的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当某个观点在重要的高校学报上被多次引用或发表,往往意味着该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一、高校学报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了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因此,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术研究的舞台和展示窗口,为学科发展、研究成果的传播及科研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校学报不仅展现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还体现了学校的学科布局、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情况。

虽然学术界中针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数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内容专业化[3]、形式特色化[4]和管理机制特色化[5]等方面展开研究,为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二,高校学报与学科协同发展研究。大多数研究从学科定位与学报发展、学科交叉与学报合作、学科研究热点与学报关注度、学科评价与学报质量、学报编辑与学科发展等方面展开[6]。第三,高校学报融媒体传播研究。诸多学者采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从新媒体技术与学报传播、社交媒体与学报互动、多媒体表达与学报内容呈现、數据分析与学报传播效果评估、融媒体传播策略与学报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第四,高校学报编辑的成长与发展。诸多学者从编辑能力与专业知识、职业发展路径与机会、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编辑团队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然而,目前关于高校学报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高校学报自创办起就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在那一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学报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在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近代教育兴起的时期,高校学报承担了宣传国内外新知、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使命,为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高校学报肩负重要的时代使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高校学报的时代使命也发生了变化。当前,高校学报应当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引领时代变革,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如此,高校学报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报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观照

高校学报在记录、反思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不仅见证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学报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的现实观照

首先,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高校学报可以集中展示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校教师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学科的研究方向、热点和趋势,从而对学科的发展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指出,“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按文、史、哲、经、教等专业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以及必要的行政人员”。这说明高校学报依托高校学科建设,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分享、讨论学术研究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从而反哺学科建设,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

其次,反映学科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所发表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演变趋势和历史轨迹,因此其是反映学科演变、学术观念变迁和研究热点转移的历史“纪录片”。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研究的方向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能展现学者们对学科研究方向的探索。另一方面,学科研究的重点通常会随着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的变化而调整,而高校学报可以反映学科研究重点的变化。此外,高校学报还可以反映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演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能够呈现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有助于学者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发展态势。

最后,推动交叉学科的研究。高校学报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汇聚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多元交叉融合,促进了新领域的发展和学科边界的拓展。这有助于学科的创新和进步,推动整个学术界向更高层次迈进。另外,学者们可以通过高校学报寻找到合作伙伴,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学报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了学者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者的综合能力,推动了前沿领域的探索。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交叉融合,高校学报将继续在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推动科学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学报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发展的理论观照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心舞台,其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而在学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其作用更加突出[7]。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发布的重任。通过对高校学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发展轨迹和现实状况。

首先,高校学报反映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刊载传播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以及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例如:在经济学领域,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其次,高校学报反映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能够呈现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和应用。例如:在社会学领域,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国社会变迁的状况和问题,以及社会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探索。

最后,高校学报增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对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学术界对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的任务。通过对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情况,以及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学术研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例如:在哲学领域,高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我国哲学学者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借鉴。

(三)高校学报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助推器

高校学报对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学报是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给国际学术界的重要任务。通过高校学报,中国学术界能够向国际学术界分享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这种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有助于我国学者开阔学术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评价和认可具有重要作用。国际学术界对我国高校学报的认可和评价,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声誉。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时代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由此高校学报的发展也面临新形势。一方面,高校学报面临激烈的学术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外的学术资源也在不断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报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学报面临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挑战。随着学科边界的日益模糊,学术研究越来越倾向于交叉融合,这就要求高校学报在内容上实现多元化,既要重视传统学科的深耕,又要积极拓展新兴学科的空间,以适应学术研究的新发展趋势。

首先,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不够。高校学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需要具备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的能力。然而,诸多高校学报刊载的学术研究过于依赖西方理论和方法,缺乏自主创新;学术观点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思想交锋和辩论。高校学报需要鼓励学者进行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其次,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不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需要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的支持。然而,目前学科之间的界限还比较明显,学科建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封闭性。对此,高校学报需要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者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再次,方法论创新和研究手段相对单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需要创新的方法论和研究手段。然而,诸多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陈旧,缺乏新的研究范式和工具;研究手段相对单一,没有应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高校学报需要推动方法论创新,鼓励学者运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學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片面化。高校学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然而,部分高校学报建立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激励机制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对此,高校学报需要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学者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四、高校学报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创新探索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高校学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责任。高校学报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方法和理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学术出版物,不仅是传递学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还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学报在发表研究成果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高校学报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宣传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宣传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就要在实践中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言论,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全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8]。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当前,一些学者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可能会以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为口号,打着开展学术研究的旗号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可能通过干预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来传播错误的意识形态观点。这种行为是对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的误解,是对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扭曲和破坏,背离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对此,高校学报应帮助作者提升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到坚持终身学习与守正创新,时刻保持警惕,预防错误思潮的影响[9]。

(二)深入挖掘学科优势,盘活高校优势学科资源

当前,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保持议题多元的情况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学术研究越来越专,学科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学科自身的发展遭遇瓶颈,跨学科、交叉学科日渐兴起,学科视阈融合已是常态。“学科分化”和“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高校学报应主动参与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为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提供助力[10]。

高校学报要根据高校学科特点和优势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将自身建设成为学术文献信息平台,更好地发挥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1]。此外,高校学报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学科优势,聚焦特色学科领域,发掘和推广学校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高校学报可以设立专门的栏目,重点发表学校优势学科的高质量研究成果,集中展示高校学科优势。

(三)深化理论创新,加强思想引领

高校学报肩负深化理论创新和加强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首先,高校学报应当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高校学报应当紧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反映并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为相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例如: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可以关注数字经济、数字文化等相关议题,深入探讨数字化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为这些领域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高校学报应当注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核心,也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学报应当鼓励学者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推动学术领域的理论创新。在设置议题时,高校学报可以关注前沿领域、学术热点和学科交叉等方面,引导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推动学术领域的理论创新。同时,高校学报还可以鼓励学者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创新。再次,高校学报应当加强思想引领。高校学报应当引导学者关注社会重要议题,鼓励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最后,高校学报应当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规范。高校学报作为学术刊物,应当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议题时,高校学报应当注重学术价值和学术可行性,避免盲目追求热点,其应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培养青年学者,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生产力”中,人是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因素。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要靠人才[11]。首先,高校学报不仅是资深学者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青年学者通常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创新活力,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知名度不高,他们往往难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高校学报作为一种专门面向高校学术界的刊物,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个理想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通过在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青年学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关注,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其次,高校学报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高校学报通常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其他学者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青年学者可以了解前沿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高校学报还可以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最后,高校学报要把握正确舆论宣传导向,突出政治引领力;以高水平出版活动为支撑,增强学术阐释力;持续关注社会和民生,提升社会服务力[12]。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发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6]。高校学报身处高校、依托高校,对年轻学者的学术生涯和成长过程非常了解,对推动本校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其有必要也有责任培养新一代的学术精英,并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3-05-31)[2023-12-05].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

[2]朱剑.自缚与破茧:40年来高校学报体制的演变:以人文社科学报为中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4.

[3]唐帅,曹兵,季淑娟,等.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发展路径:以《工程科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3):348-354.

[4]徐國艳,路杰.高校学报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3):505-506.

[5]王超,陈轶群,何运斌.高校科技期刊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1):1554-1560.

[6]李靖,徐炎.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浙江省5个自然科学类高校学报的分析[J].出版广角,2022(13):85-88.

[7]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6.

[8]孙秋英.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时代担当[EB/OL].(2020-09-11)[2023-12-05].https://m.gmw.cn/baijia/2020-09/11/34176201.html.

[9]鲁烨,王丽恩.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期刊编辑力评价模型构建[J].科技与出版,2023(12):23-29.

[10]钱翠翠.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特色办刊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3(08):83-88.

[11]韩震.高校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06):27-35.

[12]刘梦青.新时期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中心任务:以教育学术期刊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3):119-128.

[作者简介]郭奕冰(1988—),女,河南周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编辑;左云飞(1979—),男,江苏镇江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综合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学者介绍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