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CT与MRI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研究

2024-02-29 09:39邓娜彭伟生王成立郑玉凤刘娜红王怡诗郑一玲黄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5期
关键词:敏感度颅脑血肿

邓娜,彭伟生,王成立,郑玉凤,刘娜红,王怡诗,郑一玲,黄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医学影像科,泉州 362000

急性颅脑损伤是神经系统危重症,多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颅软组织、颅骨、脑组织等损伤所致[1]。若未及时得到诊治,可危及生命[2]。但单纯依靠临床表现难以明确诊断,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 线、CT、MRI 等,各种方法的成像原理不同,各具优缺点。由于颅脑结构复杂,CT 和MRI 能够更好地呈现颅脑组织结构,是临床的主要选择。CT 对骨质的敏感度高,成像速度快,但对于等密度血肿、颅底血肿、脑干损伤以及较小的病灶显示效果一般,存在一定局限性[3]。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不同组织间的密度差显像效果好,且能进行多序列、多方位扫描,有效显示等密度血肿、小病灶出血等,提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效果[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125 例疑似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67 例(53.60%),年龄平均(42.76±11.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在1~12 h,平均(4.73±1.82)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9 分,平均(6.82±1.24)分,交通事故伤53 例,高空坠落伤35 例,火气伤11 例,工伤17 例,其他伤9 例。纳入标准:①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的临床参考或执行标准[5]进行诊断;②行CT 及MRI 检查。排除标准:①造影剂过敏;②凝血功能障碍或存在活动性出血;③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④开放性颅脑损伤;⑤全身或局部严重感染;⑥入院时已处于濒死状态或死亡;⑦存在严重的精神、认知功能障碍;⑧原发或继发性听力、语言等功能障碍。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可得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4 例,无明显颅脑损伤患者31 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实施前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和MRI 检查两次检查,检查前均去除金属物品,询问患者或家属是否有造影剂过敏史,指导并帮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告知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①CT 检查。选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 i CT256 检测仪,患者仰卧位,头部先进入仪器,进行常规头部CT 扫描,适当调整扫描参数,设置参数为层距和层厚均5 mm,电流300 mA,电压120 kV,螺距1 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从基线至颅顶,必要时实施定位扫描,明确损伤部位及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针对特殊情况行薄层扫描,辅助冠状位扫描,明确额叶、鞍区、小脑幕交界处等病变情况,层厚2 mm;颅底扫描时,层距、层厚为4 mm;扫描颅脑时层距、层厚5 mm。CT 图像信息均传送至工作站,行薄层重建分析图像[6]。②MRI 检查。选用西门子skyra3.0T MRI 扫描仪,患者双手自然置于身侧,头部先进,调整患者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部置于头托架上,使两侧眼裂连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扫描序列包括TSE、T1WI/T2WI、T2WI/FLAIR;首先成像序列,用3plan 快速定位,常规扫描冠状位和横状位,获取定位图,FSE T2WI 序列轴位及冠状位,设置TR 3000~4000 ms,TE 85~100 ms,层厚5 mm,层距2 mm,矩阵512×320,FOV 22~24 cm;TSE T2WI 序列冠状位,TR 3000~4000 ms,TE 85~100 ms,层厚5 mm,层距2 mm,矩阵512×320,层厚、层距及FOV 不变;T1WI TR 3000~4000 ms,TE 85~100 ms,矩阵512×320,层厚5 mm,Nex2。

图1 典型病例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不同部位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②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之对照,记录阳性、阴性病例数情况;③计算诊断效能指标。特异度=真阴性数/真阴性数+假阳性数;敏感度=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准确度=检测正确的数量(真阳性+真阴性)/总检测样本数量×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用SPSS 21.0 软件版本,±s、n(%)分别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检验方式分别为t、χ2,有统计学差异为P<0.05。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比较 MRI 检查在脑叶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深部挫伤、颅骨骨折等急性颅脑损伤总检出率高于CT 检查(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比较 [例(%)]

2.2 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 MRI 检查假阳性2 例,假阴性5 例,误诊7 例;CT 检查假阳性9 例,假阴性21 例,误诊30 例。见表2。

表2 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例)

2.3 诊断效能指标比较 MRI 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 检查(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两组诊断效能指标比较(%)

2.4 影像征象分析 125 例疑似患者中,确诊94 例。颅骨骨折在CT 上显示为颅骨内外板不连续。合并颅内血肿者,可出现呈“双凸镜样”异常密度影,MRI 图像上呈占位效应,出现T1加权等或高信号;CT 图像上血肿病灶演变过程由高密度、等密度发展至液性低密度。见图1。

3 讨论

颅脑组织结构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所在,一旦发生损伤,无法单从临床症状、意识及瞳孔变化等进行明确诊断,而根据脑脊液检查也无法完全明确颅脑损伤类型,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颅骨骨折、脑组织挫裂伤、血肿情况等,利于临床快速开展治疗,挽救患者生命。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7]。

以往X 线平片是临床主要检查手段,但其显像质量较差,对颅脑内精细结构的分辨率低,对于较小的病灶无法有效显像并识别,导致误诊率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CT 等已成为颅脑检查的主要手段,两者在显像原理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不同颅脑病变的显像效果也不一致。CT 利用超声波、X 线束、γ 射线等,对特定部位实施精准扫描,获取不同组织对X 线的吸收情况,清晰展示颅脑组织结构,具有图像清晰度高、扫描速度快、灵敏度高、可动态观察等优点,且对骨质病变敏感度高,可在5 min 内获得诊断结果,在颅骨骨折中有一定检查优势,已成为急诊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8],但不足之处在于对颅脑血肿及软组织损伤的敏感度较低,不能有效显示密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漏诊率[9]。MRI 利用零磁矩的原子核磁场分裂原理,获取不同组织的电磁信号,有效重建信号信息,能够充分显示不同密度组织的显像,特别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高,为临床判断颅内血肿、颅脑组织挫裂伤等病变提供有力证据,有效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效率[10]。同时,MRI 进行多序列检查,不同序列的作用不同,有助于临床分析颅脑积液及积血的区别,并对微小病灶的敏感度较高,一些细微的出血也能有效显示[11]。因此,MRI 对软组织、微小病灶的成像能力更强,能显示出异常信号变化特征,提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效果。

本研究中,MRI 在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高于CT,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效能也更高(均P<0.05)。MRI 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总检出率更高,但在颅骨骨折检出率上稍低于CT,这也显示出了CT 对于骨折诊断的优势,但总体对急性颅脑损伤存在一定漏诊误诊率。而MRI 整体的诊断优势更明显,对软组织、微小病灶的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诊断能力强,且能显示异常信号特征,临床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信息,利于提高诊治效果。

综上所述,MRI 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更好,诊断效能更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

猜你喜欢
敏感度颅脑血肿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