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鸿,牛玥
(1.合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大学-合肥滨湖金融小镇管理有限公司金融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科技金融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科创板设立、注册制改革、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金融创新举措的相继推出,[1]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对金融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于以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因势利导培养金融行业所需人才,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金融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引入科技金融前沿领域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构造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优化知识结构逻辑,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打造高效智慧课堂,创新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监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2]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科技金融时代地方金融行业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AI 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金融科技产品,全面拓展了金融业务的应用边界,系统优化了金融业务流程和运行模式,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和促进金融要素的流动。同时,我国金融市场推出了包含设立科创板、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改革措施,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2023 年,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00 家,科创板总市值达到6 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和总市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50%和200%。同时,目前全国已有5大城市正在着力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在“金融—科技—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来看,一方面,体现在科技赋能金融,推进了金融产品革新及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科技的技术引领作用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同时,为防控金融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还体现在金融高质量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科创产业发展,助力科创企业更加便利、更低成本、更有效率地开展融资,增强其初创和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性。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均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更新较快,金融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金融行业岗位出现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为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亟需加强高质量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育和供给,这对金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通过对安徽国元金融控股集团、华安证券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兴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平安保险安徽分公司、合肥滨湖金融小镇在内的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人单位评价金融行业能力和素质主要指标的调查问卷。按照既定的数据采集方案,本次调查共发放1 072 份问卷,回收问卷1 057 份,调查对象的单位类型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地方金融行业用人单位看重的15项能力和素质
由表1可知,在科技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日趋多元化,尤其倾向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且对于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完全匹配。科技金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随着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出现了大量新事物和新现象,与此同时,各种金融投资分析新方法和新的交易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而一些高校金融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却未能与时俱进,未能及时跟随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而改变,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化投资等金融前沿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内容较少提及,严重制约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3]。此外,一些高校金融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与金融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严重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2)知识内容结构体系亟需优化和更新。就知识内容结构体系设计而言,一些高校金融类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缺乏系统统筹设计,尤其是一些知识点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并且不同金融类课程之间的逻辑衔接不强,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逻辑梳理不足,制约了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知识点中体现实际操作和应用的部分相对不足,学生难以运用交叉性、多方位的知识综合分析金融投资具体问题,[4]这与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相差较远,也难以体现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式与配套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创新升级。目前一些高校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仍较为陈旧,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一些教师迫于考核压力,为追求教学方法创新生硬地将多种教学方法直接融入,却并未考虑这些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实际的课程教学。由于教师对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素养参差不齐,同时,教学软硬件保障设施的配套也存在不足,导致智慧课堂建设尚未得到完全普及。此外,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及班级空间的建设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彰显和发挥。[5]
(4)考核评价有效性仍需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创新,并且过于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容易忽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特别是尚未健全对过程性考核的细化评价指标和全过程监管机制。同时,课程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仍存在不足,一些高校为了课程考核而考核,并未将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学业辅导、教学方式改进有机结合。此外,课程考核评价应建立正确的引导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核观,课程考核评价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模块化教学理念源自于德国,是以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基于对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权重,将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与对应的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打破原有知识体系边界,形成有逻辑联系的各教学内容模块,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数学家Thomas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定量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具有结构化、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后经多重改进广泛应用于各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上[6]。具体而言,层次分析法通过分层次、分因素的方式构建评价体系,将复杂评价问题分解为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降低了评价难度,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对各评价因素进行量化比较,实现对评价问题的结构化处理。同时,层次分析法将评价问题看作是一个决策系统,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对各评价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转化,增强各评价因素之间的联动性和系统性。此外,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价数据,并基于数学原理和科学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和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得出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根据对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调查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基于各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对重要性建构层次结构,充分考虑地方金融行业的实际,选择与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相关的指标确定评价指标,并将其细化分解。其次,根据专家打分和问卷调查结果,将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转化为数值,形成判断矩阵。最后,采用特征向量法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并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各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2所示。
基于模块化的教学理念,结合地方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将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与对应的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渗透进知识点,打破原有知识体系边界,构建有机联系的各教学内容模块,并科学设置各教学内容模块比例。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科技金融发展的最新知识,以学生对科技金融知识掌握和金融行业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引导,打造模块化“金课”。就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而言,构建金融专业技能、金融实践能力、金融协调能力、金融发展能力、金融知识素质、金融思想素质、金融心理素质七大教学内容模块,其中,金融专业技能模块包括金融市场分析(金融市场学)、保险业务分析(保险学、个人风险与理财)、金融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池;金融实践能力模块包括金融科技(大数据与区块链金融、量化投资)、数量分析(数理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务分析)、计算机应用(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金融软件分析)、企业战略与执行力(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与执行力)、金融英语等课程池;金融协调能力模块包括组织管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管理沟通、公关与表达)等课程池;金融发展能力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经济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池;金融知识素质模块包括金融理论与基础(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公司金融)、国际金融基础(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池;金融思想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金融职业伦理道德、金融法规(经济法、金融法)、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池;金融心理素质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管理、认知实习等课程池;科技金融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应以金融类课程模块化教学为抓手,融合多层次交叉学科体系,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素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特别是能够应对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环境下的金融分析与决策,为金融行业源源不断供给供需匹配的高质量急需人才。
(1)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智慧课堂。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智慧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实时查阅和学习授课教师上传的课程学习资料、教学方案、PPT、多媒体视频、案例库、微课等教学资源,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和批阅作业,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在班级专题研讨的环节中,还可以对学生在线发言生成的词云进行可视化分析,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7]。智慧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优化和完善班级学习空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师生交流互动、答疑和管理等功效,促进科技金融时代金融类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提升。
(2)探索多种形式教学方法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应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创新,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运用PBL 教学方法突出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法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和对技能的深入掌握,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注重在线教学与教学方法创新的融合,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形式的灵活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时代金融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3)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应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联动机制,可以通过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与金融实务部门共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带领学生走进金融机构开展移动课堂教学,邀请银行、基金、投行、保险等金融行业高管联合授课或做专题讲座;联合金融机构举办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金融精英挑战赛、模拟证券投资与经营比赛及主题征文评选等活动。组织学生有序开展专业见习和校外实践,并进行全程指导、考核与监控,实施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机制。通过实施立体化实践教学和“专业—产业—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9],不断提高科技金融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及岗位胜任力。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监控。应积极转变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考核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考核观[10],破除唯分数论,以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岗位胜任力及创新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应着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注重考核的区分度和引导作用,细化过程考核项目及其依据,包括课堂研讨、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小组专题汇报、在线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并建立多维度过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科技金融时代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行业需求及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更新,定期动态调整各考核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充分发挥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评价和引导功能。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反馈,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增强考核评价的有效性。
(5)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指导金融类课程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类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金融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需求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价值观[11]。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中应注重融入党史元素,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操守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应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融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加强德育教育,把专业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自觉融合、内化于心,用“大思政课”理念培养人、塑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