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商科改革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基于台州学院商学院的改革实践

2024-02-26 11:22耿慧敏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商科台州协同

耿慧敏,景 刚

(台州学院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引 言

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浪潮和产业革命”已经迎面而来,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数字经济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的同时,给商科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商科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亟待对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高校是新商科改革的主体,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经管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地方高校在新商科转型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类型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相类似等问题。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企业多方诟病;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高校人才供给与地方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期望沟距”。

台州学院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商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于应用创新型人才。进行新商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调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融入本土红色资源、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报效地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以期缩小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期望沟距”,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新商科的研究

新商科是新文科理念下的分支,是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方略。对于新商科的概念目前尚无权威的界定,但是新商科具有跨专业、复合性、综合性的特点已达成共识。新时代商科应该是管理融合技术、产教深度协同及扎根中国情境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学科[1]。

新商科是“面向未来”的商科教育体系,商科教学应面向未来梳理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培养平台四个维度开展学科及校企等资源整合[2];新商科人才培养应“专创融合”,从课程体系、课堂变革等方面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新商科人才具有复合型的人才特点,可从产教融合、学科融合、理实融合和科教融合四个维度构建复合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4];重构“商科+技术+思维”的课程和能力结构体系,可从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方面进行改革[5]。

从2017年提出“四新”建设以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正在逐渐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6]。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应以“四新”改革为契机,实现对西方商科教育的赶超,创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引领数字经济时代的世界高等商科教育。

目前,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侧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改革方向基本是:从专业细分向跨专业宽口径转变,培养方式由标准化、统一化向智能化、合作化、多样化转变,教学手段从以传统课堂为主向智慧教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系统的战略性学科建设工程,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开创性[7]。

近年来,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较多,借助CiteSpace 软件以CNKI 数据库中1 353篇论文为样本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等方面尚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8]。高校应善用系统思维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促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比例协调、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9]。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为基础,以“思政”为着力点,从价值维度上看,课程思政回应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课题的要求[10]。课程思政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科学举措[11]。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要基于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12]。推进课程思政全要素建设,应明确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系统定位以及课程思政自身的系统性,着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品质化、特色化、体系化[13]。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应从机制支撑、师资和教学团队、打造课程思政品牌三方面进行[14]。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实施,要结合自身特点,突出特色,注重多方联动、知行合一,强化育人效果[15]。

从研究数量上,依托某专业某门课程探讨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比较多,侧重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切入点、教学手段与技巧等,主要目的是使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能有机融合,主流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思政意识、深挖思政元素、以案例为载体、进行翻转课堂等。

(三)关于课程思政与新商科相结合的研究

课程思政与新商科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新文科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共同要素及其联动机制[16]。课程思政与新商科相结合,可从价值塑造、推进专业育人、创新教学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学科思政等方面进行建设[17]。

综上,围绕新商科或者课程思政的研究比较丰富,尤其是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已颇具规模。新商科的研究侧重于跨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的研究侧重于结合具体的专业或课程进行思政元素的资源建设与融入手段;但是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对新商科课程思政的研究较为零散,缺少系统化的构建和特色化的凝练。

二、协同思想下新商科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

(一)中国协同思想的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协同、各元素相互配合和制约的表达,例如台州的和合文化。“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和”强调的是诸多要素间的调和与共存;“合”则强调个体之间的配合与融合[18]。中国文化中的协同思想对高校进行“四新”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指导价值。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构建,是对协同的最好诠释。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应打破以高校为主体“单一封闭、单打独斗”的育人模式,基于产教融合平台和特色产业学院,搭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新生态;激发行业企业、实务专家参与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同、相契合。

新商科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教学改革的系统化,避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要素之间的割裂和脱节,促进各教育主体的配合与协调,促使知识、能力、价值有机结合,呈现“1+1>2”的协同效应。

(二)新商科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

1.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新商科之“新”首先体现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应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命题。新商科人才培养应立足中国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新商科与课程思政具有统一的价值旨归。课程思政以德育为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任务。商科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经济领域的管理者,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较多,要求有较高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准。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应提高并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功能,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新商科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2.新商科创新发展需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9]

新文科建设要在高起点上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因此,新商科改革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中国商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采用中国案例、中国理论解释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现象,用中国智慧指导、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实践。

3.课程思政建设以新商科教育实践为载体。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孤立的,必须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否则,课程思政就是无水之鱼、空中楼阁。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育人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与新商科人才培养特点相契合,全面融入新商科的培养方案修订、育人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创新等一系列的改革活动中。

新商科改革本身蕴含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于新商科改革,只有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才能更好解决新发展阶段商科教育的时代命题。

三、新商科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数字经济相对于工业经济在商业模式、经济规则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从而人才培养方面新商科与传统商科相比也存在极大的不同,见表1。

表1 传统商科与新商科人才培养特点对比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主动了解地方经济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商科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台州学院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台州学院商学院主动对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紧紧围绕台州“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旅游与乡村振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改革等领域重大战略部署,与台州“千亿产业”的发展规划相协调。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精于实务、善于分析、业财融合、财金融合、创业创新。同时,要求商科人才应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的核心特质。

(二)“三融三全五个一”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基于新商科人才的特点,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校企协同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台州学院商学院基于学校“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传承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校训精神,主动对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构建了课程思政融入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三融三全五个一”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

图1 “三融三全五个一”协同育人模式框架图

“三融”是指课程思政建设与新商科改革相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与地方需求相融合,OBE 理念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三全”是指打造校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五个一”是指从专业、课程、学生三个维度落实新商科的改革举措。

“三融三全五个一”协同育人模式,立足应用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以凝聚地方特色优势为核心,进行新商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融合、课程思政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力求在新商科教育变革中与地方经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协同育人,助力提升学校的地方优势与办学特色。

四、新商科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基于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二是学科发展;三是学校办学精神和文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增加“业财融合的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平台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应将课程思政进行具体化分解,形成学科、专业、课程三个层次的价值塑造目标,精准设计包括德育目标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系统化的目标体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人才培养要求,明确专业学习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侧重价值塑造,将新商科教育理念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需求相融合。

台州学院立足台州、根植台州,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区别于高水平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能够创造性解决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实际问题的经管类人才。

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行地。同时,台州还是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能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乐于奉献,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学院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与“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相结合,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体系创新

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对传统工商管理学科进行重组和重构,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创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经济管理类课程,构建综合性创新型跨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教学改革进行微课程群的创新改革。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商科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应打破专业壁垒,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大商科”的理念将前沿理念和先进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据挖掘等课程,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以“四新”(新理念、新模式、新专业、新课程)改革为引领,进行微课程群的建设,与地方产业灵活对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微课程群更易满足数字经济时代青年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台州学院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院系壁垒、专业壁垒,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设计跨专业、模块化、智能化的微课程群;将小微金融、双创、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融入微课程群建设,加大创新课程比重,重构选修课模式,进行微专业、微课程群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创新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合点挖掘的主线确定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经世济民、德法兼修。在思政主线引导下,融入浙江精神、红船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商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服务地方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三)课程思政融入地方特色金课

课程思政融入地方特色金课,有利于将思政育人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推动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创新与改革。

台州学院商学院以新商科为建设契机,以“金课训练营”为载体,聚焦新商科发展前沿,基于“共享、共建、共赢”理念,整合教师教育教学优势资源,搭建由校内外各方成员组成的“金课”建设团队。在厘清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从专业人才培养逻辑中提炼育人内涵,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地方特色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

(四)智慧教学课堂助推课程思政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

新商科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累、制作课程思政素材,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教学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持续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变革。

台州学院着力打造课程思政资源的数字化平台,进行与地方经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化建设。加大全景教室、智慧教室、智能化实验室的投入,为教师搭建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智能化教学平台。通过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智慧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助力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高课程思政变革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五)校企协同育人生态拓展思政育人渠道

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推动专业与当地产业、行业的需求对接。台州学院商学院构建校内教师和校外实务专家“六个共同”培养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共同监控教学质量。

校内校外双导师通过交流教学理念、行业认知等取长补短、协同配合,打造协同育人生态,使学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优秀企业家精神,使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训的各个层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 语

新商科是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产业变革新趋势而提出的商科教育改革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呼吁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地方高校商学院作为培养新商科人才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打造多元融合的育人生态、发挥多元主体的育人功能,才能契合时代需求,全方位地提升育人成效,支撑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商科台州协同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