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舟
(徐州医科大学,徐州 221000)
高校采购招标文件编制作为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挥政府采购职能,落实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原则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但在政府采购工作,尤其是高校设备采购工作中,存在采购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采购招标流程风险、审核机制缺失、招标文件不够规范等问题。本文对采购招标流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高校采购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
现阶段,国家对于高校采购需求的编写有具体、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第一,在法律方面,明确规定高校采购人员不得对供应商进行歧视或者差别待遇。
第二,在行政法规方面,规定高校采购需求的编写需要符合政府采购标准,并且采购需求报告应明确、完整[1]。
第三,在财政部规章方面,规定高校采购人员开展采购作业前需对市场进行调查,并根据资源配置、市场价格、供应商等明确采购需求。高校采购招标文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①采购招标文件目标明确,内容需要满足政府采购相关政策要求;②采购招标物资需要满足相关技术规格、安全标准、物理特性和质量标准等要求;③采购招标物资需要满足验收标准。
第一,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采购人员缺少主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采购过程中可能产生思想懈怠,为招投标人围标、串标、陪标等行为提供了机会,进而给高校带来损失。
第二,知识水平较低。由于高校采购招标工作的专业性较强、环节较多且流程复杂,部分采购人员容易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在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工作失误等情况。另外,部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教育,在工作中无法熟练掌握专业沟通技巧,并且对采购招标工作的流程、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严重影响了采购招标工作的有序开展[2]。
高校采购招标流程为采购需求分析和立项→专家论证→招标文件编制→采购方式审批→招标公告发布→评标谈判→采购合同签订→安装调试→资产建账→付款报销等环节,以上环节均存在潜在风险,如规避招标、操作不规范、滥用权利等。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论证立项缺乏严谨性。在采购立项过程中,部分采购人员受人情世故、外界因素等影响,在专家论证环节中容易受到影响,导致论证评审结果逐渐形式化,甚至存在论证报告代写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招标工作的开展。
第二,采购方式不当。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可能存在恶意分包、规避招标的情况,甚至部分申购用户以任务重、时间紧为理由,更改采购招标方式,为高校采购廉政风险埋下了隐患[3]。
第一,审核机制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对采购招标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采购部门,并且部门管理混乱,不利于采购管理体系的运行。此外,虽然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采购部门,但是缺乏完善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存在采购人员职责不明确、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在采购招标过程中,虽然有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但是采购部门与监管部门存在管理体制限制,监督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导致监督管理逐渐形式化。
第二,规章制度不完善。部分高校对采购招标规章制度缺乏重视,廉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的采购招标工作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存在权力集中的情况,容易出现围标、串标、控标等腐败行为[4]。
第一,招标文件违规编制。在高校设备采购调研中,申购用户提交设备采购需求申请时,需要同时提供设备采购调研报告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但是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缺少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工作,而部分供应商通过不同渠道了解申购用户采购需求时,会主动与申购用户联系,并根据申购用户的采购需求制定相应的设备采购预算和技术参数等报告。甚至部分申购用户为节省时间和精力,随意在以往合作过的供应商中进行选择,导致招标文件编制存在明显的排他性和倾向性[5]。
第二,招标评分存在倾向性。通常情况下,高校设备采购价格权重为30%~60%,因此招标报价将直接影响投标人的中标率。部分高校在采购招标过程中更倾向于报价较低的供应商或意向供应商,招标评分缺乏公平性、专业性,导致采购招标工作逐渐形式化。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第一,高校需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帮助其加强对采购招标工作的认识。
第二,定期组织采购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其了解和掌握采购招标的流程和标准,进一步加强其对采购招标工作的认识。
第三,开展采购招标工作前,对参与人员进行短期职业培训,要求参与人员明确采购招标的要点、风险等[6]。
2.创新人才培训方式
高校采购招标工作涉及采购人员的调研、分析和沟通能力等,为保证采购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进一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其沟通能力。可以通过工作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自我提升等方式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措施如下。
(1)工作培训:针对采购人员的综合水平和业务水平开展培训工作,如交流工作心得、体会、经验等,帮助其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采购招标工作的内容和流程。通过紧急任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采购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内部培训:组织采购人员在高校内部开展短期培训活动和专题性培训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该培训方式针对性较强,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
(3)外部培训:与教育机构、企业合作,让采购人员接受系统性的培训教育,以此来快速提高其业务水平。该培训方式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可以切实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7]。
(4)自我提升:除内外部培训教育外,采购人员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一,规范采购流程。根据高校设备采购标准和要求,编制设备采购管理办法,明确界定采购方式、招标方式等。对于先进科研设备的采购,如果竞标供应商少于3 家,则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招标方式;如果竞标供应商超过3 家,则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或者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方式。
第二,规范编制招标文件。对设备招标文件编写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单价超过50 万元的设备,开展采购招标工作前需要进行专家论证,论证专家不少于5 名。在采购招标过程中,采购人员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竞标单位,形成公平、有效、公开的竞争格局[8]。
第一,选择熟练掌握和了解采购招标工作流程、理论知识的人员组建专家库队伍,加入专家库的人员需要签订承诺书,避免出现廉政风险等问题;第二,定期组织专家库队伍开展学习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评标人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第三,定期对评标专家进行考核评价,确保专家库队伍的专业性;第四,在专家库队伍建立过程中,采购人员不得参加评标专家竞选,同时加大评标监管力度,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第一,标书编制完成后,需要由专家进行资格预审,剔除不符合招标要求的投标人,筛选出有实力、信誉良好的投标人,进一步提高评标工作的质量。
第二,资格评审完成后,需要对符合要求的投标人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中需要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杜绝出现行政、人情等主观影响因素,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行为,保证采购招标工作的有序开展[9]。
首先,高校要结合采购招标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构建管理责任机制,进一步细化采购招标管理工作的结构。管理责任机制的构建需要从采购管理、招标管理等方面进行划分。其次,在管理责任机制的指导下,构建采购招标工作责任制度,包括追责原则、责任主体、补救方案等内容,起到强化采购招标管理的作用。最后,将管理责任机制落实到每个采购人员身上。
监督机制包括采购过程监督、招标过程监督和验收过程监督。首先,高校要选择骨干人员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监督队伍;其次,根据采购招标管理要求,划分监督范围和内容;最后,将监督机制贯彻和落实到采购招标管理工作中,加强对采购招标过程的监督。监督采购招标各项环节是否符合管理要求,并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行为,做到管理责任明确、监督可靠。
以某高校实验室家具采购招标项目为例,其中实验室椅子采购需求如表1 所示。
表1 椅子采购技术规范
除表1 中的技术规范及技术参数外,椅子钢管焊接位置不得存在焊瘤、气孔、夹渣等缺陷,保证焊接位置无焊穿、虚焊、脱焊等现象,焊接性能需要满足国家标准。另外,高校招标结束后,需要明确采购设备售后服务方式、付款方式、验收标准、交付时间等,以便于后续采购作业的有序开展。
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如果存在招标方通过设置不合理条件或要求对投标方进行歧视待遇或差别对待的行为,投标方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如果情况属实时,则本次招标活动废标,同时相关监管部门需要责令招标方对招标文件中的技术需求进行修改,然后重新开展招标活动。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如果采购需求不明确、不完整,相关监管部门需要暂停招标工作,待重新修改采购需求后,方可继续开展招标活动。如果招标过程中存在评审不规范、不合理等情况,待相关部门检查核实后,招标方需要停止招标活动,改正招标文件编写不规范等问题后,方可继续开展招标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采购招标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如何规范招标文件是保证高校采购招标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采购招标过程中,主要存在采购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采购招标流程风险、审核机制缺失、招标文件不够规范等问题。为保证高校采购招标活动有序开展,高校需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采购招标工作监管机制、责任机制等,强化对采购招标工作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