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美学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的设计研究

2024-02-26 17:18刘海玲罗曼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刘海玲 罗曼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公共艺术多维助力上海旧区改造与社区生态系统再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BWY028;2021年度上海市设计学Ⅳ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环G60城乡创新及可持续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ES21002;202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科研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公共艺术与智慧环境空间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TD202109

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与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扩大,现代城市的发展进入增量建设向存量品质提升过渡的新时代,这表明城市更新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研究如何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并激发公众的广泛社会参与意识,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新时期城市的不断发展将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鲜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追求的显性表达。公共艺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定位,寻求与文化的融合,并寻找与公众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方法:文章以生生美学视角为切入点,将城市街道中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融合现代之转化应用的生生美学理念为研究内容,探讨生生美学与城市街道公共艺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法。结果:文章提出构建具有生生美学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艺术设计策略,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新的途径。结论:加强城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城市街道设计被视为主要的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内涵。

关键词:生生美学;公共艺术;街道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3

1 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环境的需求会引发全新的城市文化追求,城市开始将艺术和美作为其核心目标,努力创造一个更具活力和文化特色的环境。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进入美学时代的重要媒介,它可以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美誉度、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与创新需求,还能激发居民对自己所在城市和社区的深厚情感。公共艺术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大众的需求,“内在需求”支配下的主观情感驱动着公共艺术的发展[1]。同时,“文化自信”这一理念的提出,将激发人们更大胆地创新和转化传统美学。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艺术创作普遍存在千篇一律、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拼贴、简单复制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大部分城市特征“模糊”的现象。换言之,多数城市采用了模式化和有组织的整治方法,导致不同城市的街道空间出现了形式上的相似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当人们走进本应是最能体现城市个性的街道空间时,却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导致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丧失。

2 生生美学与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关联性

近年来,生生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且以“天人合一”的和谐宇宙观为基础价值观。生生美学是一种源于《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态—生命”美学形态,强调流变、创新性、中和之美和自然平衡等传统美学在现代生态危机中转型和现代性的体现[2]。其“生生”过程不断追求革故鼎新,倡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生活方式。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生生美学不仅是一种创新的美学观念,还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和人生态度。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源远流长,孕育了独特的理论精神与思想体系,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探索了宇宙与人生这一宏伟的领域,并将审美、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行为,承载着美育的使命,旨在提升城市空间的艺术美学内涵。生生美学和公共艺术都具备装饰性特征,这使它们在审美上存在共性,并促使它们在同一领域中探索艺术的边界。生生美学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调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主张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与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基本原则完全吻合。

公共艺术的目标之一是将艺术品融入日常生活中,以促进艺术与街道、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与生生美学强调的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一致。街道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精神活力的重要场所[3]。当人们身处一个城市之中,要想了解其整体形象,就要更多地走入街道,感受整个街区的韵味。生生美学关注创新、流变和生生不息,这与城市街道建设所探讨的由遮蔽逐渐澄明的过程相一致,都关注存在的动态发展。生生美学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无限生命力,能够唤醒传统街道空间中失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意境”作为生生美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成功地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美学特质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这样的艺术融合可以创作出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完全能夠满足现代城市街道的发展需求。城市街道、生生美学和公共艺术三者的融合发展是表达文化价值的最佳载体,它们相互渗透,形成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并以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将生生美学向现代“意境”转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

3 生生美学视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艺术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生生美学视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

3.1.1 系统整体原则

在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生生美学,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依据。城市街道建设将生生美学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并延续其内涵和特征,形成审美统一的整体规划。通过对公共艺术建设的规模、数量、空间布局和设计进行严格控制,有助于公共艺术建设的有序、层次化和分阶段进行,这不仅确保了公共艺术建设的总体品质,还确保了其整体性和连续性。

3.1.2 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的参与能够确保改造的持续性,增强其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并使改造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公共艺术的参与应当确保公众在改革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充分的参与权。必须深入了解公众对于城市街道的看法和期待,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当重视公众对城市街道公共艺术设计改进的反馈和建议,并鼓励公众踊跃参与到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中。

3.1.3 多元创新原则

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需要与时代相结合,运用多元化、跨界思维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设计。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并顺应城市空间肌理的条件,给予人们更多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支持。创新的思维方式能为人们带来新的观点和出乎意料的成果,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走向多样化。

3.1.4 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原则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自然美景与城市之美融为一体。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视角中,探讨自然的人性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自然对象的审美特质与人的审美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自然不仅是支撑人类生活的关键元素之一,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引入自然元素,需要融于自然,让公共艺术从外形到内容都能与其所处环境更加和谐。

3.2 生生美学视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表达方法

3.2.1 情景交融的游觀审美

情景交融的核心理念是设计师需要将自己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深度融入所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氛围,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当情景与意境完美融合时,能为人们提供愉悦的审美体验。只有当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时,才能真正创造出意境。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身体的活跃性和环境的独特性,能够促进人们自由活动。在体验过程中,身体能够放松,并获得感官愉悦。

3.2.2 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生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这一观点,其实是受到老子“有无相生”思想的启发。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是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从实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需要从实体材料中提取出艺术性的形象。在审美体验层面,首先需要有存在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的“虚空”存在,实景才能真正进入观者的视野。接下来,实景通过审美感知,由实景变为虚幻,从真实变为虚幻。因此,在艺术意境和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虚与实的相互关联主要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虚实关系。

3.2.3 气韵生动的形态塑造

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当它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时,才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内心,而这种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气韵”。气不仅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核心存在,还是生命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这表明气韵生动实际上是一种由代表生命力量的气势所构成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气韵主要是通过各种造型来传达的,每一种造型都需要充分展示其内在的情感和魅力[4]。特别是在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时,只有展示物体的姿态、表情和生命,作品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气。

4 生生美学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的影响与价值

4.1 提升公众满意度

将生生美学理念运用于公共艺术中,赋予其相同的学术内涵,创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公共艺术可以展现人文关怀,表达中华文化的价值基因,满足公众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注重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进入特定的公共场所和空间,传达特定公众的审美和认知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公共艺术设计代表了公众的集体智慧,它揭示了大众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共鸣,同时也展现了空间的整体氛围。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共艺术不仅传达人文关心和关怀,而且强调公众理解与参与,这有助于激发大众的审美兴趣,提高其艺术修养。

4.2 价值导向作用

4.2.1 美学价值

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是发掘观者内心深处隐藏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渴求,让艺术回归美好的状态,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王中说:“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强调的是以艺术作为一个纽带,来连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文化具有生长性。”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进入美学时代的关键媒介,还能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满足公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需求,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所处城市的热爱。

4.2.2 社会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构,并不只是物质空间的一种外在形式,还是一种精神映射产生的社会行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为此,应当让城市公共艺术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4.2.3 经济价值

将生生美学理念精神融入现代城市街道建设,影响周边娱乐消费产业,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旧城改造项目等,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注入活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为城市街道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收益,实现以公共艺术的民主精神底色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

4.2.4 文化价值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更新对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影响。街道空间更新引入公共艺术,使居民接触艺术文化,潜移默化地受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美学、民族自信,认同本民族文化。通过艺术手段对生生美学思想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弘扬,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

5 结语

生生美学的哲学思维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美学土壤中,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当它被应用于城市街道公共艺术中时,便赋予了其相同的精神内涵,为建设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石。公共艺术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融入具有中国美学价值的基因,不仅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还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通过生生美学理念的运用,公共艺术在街(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道设计中的介入研究有助于传统生生美学的现代性转化,为探索和研究如何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传统美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一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还为未来公共艺术的民族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宝琛.论公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1.

[2] 曾繁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J].社会科学辑刊,2018(6):39-47,2.

[3] 王浴潼.基于场所精神的西安老城区街道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 黄丹虹.论意境美在环境陶艺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21):4-6.

作者简介:刘海玲(198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公共艺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