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里的写作密码

2024-02-26 17:23黄珺
世界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庙堂离骚君王

黄珺

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兴起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日出而作的人,遵從四时、温柔敦厚。《诗经》是他们劳作的合唱。

数百年后,遥远的南方也有一种歌谣冉冉升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水汽氤氲、草木繁茂之地,一种个人的孤独弥散开来。《楚辞》是观照心灵的独唱。寄于南方那一片丰沛,于是,遭遇忧患的屈原依托天地而作《离骚》,安放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孤独灵魂。

《离骚》里,尽是香草,也全是美人。这是一种近乎“妖娆”的文学表达方式,特别是与北方“稳重”的《诗经》相比。毕竟,楚人屈原头上簪花,周身挂满了香草;对美人毫无保留地表达着爱恋——这让“思无邪”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何以理解?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是何种诗人形象?两千多年前,绿意葱茏的潇湘之畔,一位面容清俊的贵族男子,将香草江离与白芷披在身上,把兰草缀在一起作为配饰。清晨,他在土坡上采摘木兰草,傍晚,他在小洲中摘取宿莽。他早晨饮用的是木兰草上的露水,晚上则食用秋菊的落花。他在做些什么呢?用香木的根来编结香草,把薜荔的花蕊串在一起;用菌桂的枝条联结惠草,把胡绳搓成美美的样子;把凌叶剪裁成上衣,用荷花织就下裳……

毫无疑问,江离、白芷、兰草、宿莽、薜荔、菌桂、胡绳等,都是香草的名字。有统计,《离骚》共373句,其中不下40句写到了各种香草。这不禁让我们畅想,那当是一个怎样的绿色芬芳的自然世界?如此才有了这样多思又多愁,缠绵又愤慨的人?自然成就人的性情,屈原只能生在温婉多情的潇水流域。

然而,屈原写香草,是真的仅仅在莳花弄草吗?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我”虽然爱好修洁,追求美好,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就遭遇了贬谪。一些人攻击“我”佩戴惠草,还因“我”喜欢采摘白芷而加罪。——一枚香草如何加罪?只因太过高洁,不同流合污,与世俗格格不入。香草,便是浊水中的清流。

在《离骚》里,屈原寄于草木、寄于岁月、寄于想象。如此,他洞见了自己的结局,亦共鸣了伟大的天地;他安放了跌宕的情感,亦安抚了中国文人的内心。

屈原寄于香草,皆是为了“美人”。“美人”为何?权力的中心、庙堂的决定者。“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害怕草木会凋零,君王也会日益衰老,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些“女人”嫉妒“我”的美貌,对“我”造谣污蔑,指责“我”妖艳好淫。“我”上指苍天,请它为我作证,“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君王。

爱慕君王,却为君王所弃;恋慕庙堂,却为庙堂所驱。诗人的一腔缠绵、孤愤,终究只能寄于草木,托于天地。我们也庆幸,他能有草木可寄,有天地可托。

千百年后,一位伟大的词人吟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屈子的传承,亦是庙堂之下的无奈与庙堂之中的憧憬。

清代文人赵翼曾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坛一直在如此“演绎”。艰难与困窘,似乎从来都是深邃精神成果的催生剂。

毫无疑问,这第一个催生伟大诗句的个体,便是屈原。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强秦崛起。士大夫屈原主张改良内政,连齐抗秦,却遭到朝内亲秦派的排挤与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屈原与楚怀王的故事,是妥妥的悲剧。一个被千古伟人思念一生的君王,最终却去秦国当了阶下囚,死于异国;一个被传唱千年的精神领袖,最终却以悲愤抱石自沉。当时是如何哀伤的情状,后来就是如何迷人的艺术之美。

《离骚》便是这艺术之美。一首哀怨之作,却产生了多少伟大的诗句呢?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时光流逝的嗟叹,是屈原在《离骚》中反复吟咏的点。这是一种“寄于岁月”的生命意识,是一位想要政治清明、心怀美政理想的人的自我催促。而当理想逐渐幻灭,自身的不幸却更催促了“愤慨”“不悔”“求索”的产生:

“我”害怕的是,光阴如流水,岁月不待人。是啊,时光飞逝却从来不久留,春秋相更替却从来不停止。草木凋零、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当是多么悲哀啊!长长地叹息并擦拭掉自己的眼泪,想到民生的艰难就十分哀伤。“我”心向善,喜爱高洁,即使有人毁谤,“我”也九死不悔。前行之路是如此漫长而遥远,但那又如何?即使走在流放的路上,“我”亦不会放弃努力和探索。

是啊,即使“路曼曼”,诗人依然“上下而求索”。当我们读到此句,再遥想多年后沉江而陨的他,当时许,该是何种的伤痛与绝望呢?然,幸而,诗人有文字,有吟咏,有自然,有天地。

春秋岁月,天地更替。寄于岁月,亦为寄于天地。一位伟大的诗人,往往是能与无穷宇宙相碰撞,看到更为广阔的日月。一如千百年后的初唐,一位诗人在江边吟哦:“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因此“孤篇压全唐”,成为伟大的诗人。

《离骚》里的想象,让人惊叹。很多人都有此疑惑:一首遭遇忧患、表达忧愁的抒情长诗,何以后文用那么大的篇幅在描述想象世界?“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驾着龙马,乘着凤车,“我”离开尘世飞到了天上。早晨,“我”从南方的苍梧之地出发,傍晚到达了昆仑山上。“我”在神宫的大门处稍事逗留,夕阳便西下,一片暮色苍茫。“我”命令给太阳驾车的神仙羲和把鞭子停下,缓慢行走,不让太阳落下。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我”的马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里饮水,“我”把马的缰绳拴在神木扶桑树上。“我”折下若木的枝条来挡住阳光,以让自己可以从容地徜徉。月的御者望舒是“我”的前驱,风神飞廉跟在后面奔走。鸾鸟凤凰为我四周戒备,随行的雷神告诉“我”说还没安排停当。

2022年9月,北京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表演者在朗诵《离骚》。

在《离骚》的想象世界里,一切天神都在为诗人所驱使。他站的位置是苍穹,他目之所及是云海。自此,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自由。我们仿佛不再觉得他是那个“恐年岁之不吾与”“长太息以掩涕”“指九天以为正兮”的遭迫害的文人,而是一个纯粹的高贵而自由的生命。

抑或是,他本身就有着如此自由的心灵,如此才有了这样开阔的想象力。

在中国历史上,有想象力的诗人,似乎难以被淹没。而想象力过于缥渺的诗人,又似乎难以被世人亲近。抛开想象的天赋,我们亦可探究:一个人什么时候会开始喜爱想象呢?或许,是现实太过困顿之时,是理想已经难以实现之时。而来自生存的沉重的想象,从来都不会浮华和中空。

于是,在《离骚》最后的最后,屈原从想象中抽离,如此述说: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就这样把!在这个国家,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呢?既然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政治,那“我”追随那殷商时期因进谏未果而选择自尽的彭咸罢。

(责编:常凯)

猜你喜欢
庙堂离骚君王
咏兰
“笑”谏君王
从“庙堂”走向“民间”
从江湖到庙堂:风电产业一线深度调研与价值发现(下)
姜太公钓鱼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神性的转向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