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霞 姜思宇
摘 要:税收筹划是一种企业的财务活动安排,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税负、降低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文章选取食品制造业企业Y公司为案例,通过分析该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数据和涉税情况,发现该公司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食品制造业;税收筹划;增值税;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6-018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47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企业间利益竞争日益激烈,边际利润的增长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技术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出现,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高利润的必要策略。而税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一大构成,会削弱营业利润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税收筹划是一种财务活动安排,可以直接帮助企业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或者避免税务处罚,并利用延期纳税优势,获得资金时间收益。作为企业在经济行为中的高效率选择,税收筹划可以帮助调整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决策,获取最大化收益。因而,税务筹划在实践中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重要部分。
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实体企业经营压力,自2019年年初开始,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涉及对象包括制造业企业。食品制造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之一,是国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部门。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需求多样化,推动了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日益丰富的差异化产品策略下,控本降费仍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借助税务筹划实现这一目标是企业的必要选择。文章选取Y食品加工公司为对象,进行税务筹划案例分析,通过对该企业涉税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2 税收筹划相关理论基础
2.1 节税理论
节税理论分为绝对节税理论和相对节税理论。前者是指将企业的应纳税总额直接在数额上削减,即在同一涉税事项中选择税额较少的一种方案。后者指企业所需缴纳税款总额不变,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将税额分布在不同时期去缴纳,以获取资金时间收益。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分期收款结算时点选择等,都是节税理论的应用。
2.2 博弈理论
经济学指出理性人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税收的强制性会直接影响理性经济人的利益。博弈论的核心是决策均衡,基于这一角度,税收博弈论指出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就是博弈双方。企业作为纳税人如何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税收筹划降低税负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均衡利弊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与税务部门并不完全对立,存在可以达到双赢的博弈结果。
2.3 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下,企业被视为联结利益相关方的纽带,通过解决矛盾,使多方利益得到均衡。企业作为纳税人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缴税,作为享受国家公共服务的代价,形成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税收契约”。在收税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制定差异化的政策规定去引导企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等,这种政策差异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操作空间。
3 案例分析
3.1 基本概况
3.1.1 公司简介
Y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奶牛養殖、乳制品、烘焙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Y公司形成了“中央工厂+连锁门店”的零售模式和“乳品+烘焙”双轮驱动产品矩阵,于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成功在A股上市。从主营产品来看,其归属于食品制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1.2 经营状况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总体消费遭受冲击。为保持企业稳步发展,Y公司通过多渠道和多环节建设,以提振公司业绩,但总体来看,效果不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Y公司2019—2021年的营业收入,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同比变化比例分别为-2.5%和18.96%。营业成本的同比变化比例为0.96%和27.56%,其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渠道扩张导致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同时,Y公司的利润表现并不好,以2020年和2021年为例,利润总额同期相比下降89.29%,净利润同比下降84.7%,原材料价格上升和市场布局扩展造成了主要成本上升,但相应的收入增长却没有达到同步,从而造成了利润的负增长。说明Y公司应关注环境风险,在进行战略调整时,要把控好实施过程,协调成本效益,保证利润逐步回归正常。
表1为Y公司近三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在50%左右,较为稳定,说明该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财务杠杆风险低。营业毛利率和营业净利率反映的均为盈利能力,该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整体在40%左右,营业净利率三年间持续下降,2021年为0.87%,表明该企业的经营成本相对在上升。由财报内容可知,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为建设渠道进行了规模扩张,投入了大量运营成本。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衡量资产投资规模与销售水平之间配比情况,三年分别为143.61%、102.34%和89.35%,说明该公司的销售能力较强,资产投资的收益也较好。净资产收益率则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该公司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说明其自有资本的获益能力在下降,运营效益低。
3.1.3 涉税情况
Y公司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环境保护税等税种。该公司近三年主要税种明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该公司三年间的总体税负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6.72%下降至2021年的4.32%。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增值税税额,平均增长率为5.17%,这与其销售额持续增加有关,对比营业收入平均增速为5.32%,基本与税负增长一致。但从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其增值税缴款额同比增长24.62%,而营业收入为18.96%,税款额的增长过快一定程度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税后经营成果。另一大缴纳税种是企业所得税,Y公司所得税税款额在三年间持续降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出台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抵减,二是营业利润降低导致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发生额较低。此外,应重点关注环境保护税,我国环境保护税自2018年开征,Y公司的环境保护税额虽占比不多,但有略微的增长趋势,因Y公司业务内容涉及相关环保规定,应当注意相关税负缴纳。综合上述分析,Y公司虽然总体税负率不高,但排除疫情和贸易环境的影响,其增值税税负率仍存在偏高问题,整体税负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3.2 税收筹划存在问题
3.2.1 整体税负率偏高
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可知,农副食品加工行业2021年的增值税平均税负率为3.5%,意味着Y公司的增值税税负率高于行业预警线。食品制造业的行业所得税税负率为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公司2021年所得税税额为负数,但其2019年所得税税负率为1.92%,超过了行业预警线,即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该公司的所得税税负率仍存在偏高的问题。总体来看,Y公司的税负率偏高,税负结构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
3.2.2 利息抵税效果有限
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债务融资产生的利息可作为企业所得税的抵减项目,具有一定的抵税效应。Y公司的债务和权益两种融资方式占比相当,负债占比为56.23%,权益比率为43.77%。这与行业平均48.98%相似,说明行业内企业采用负债渠道获得融资占比平均相当。以行业内发展较好的国投中鲁进行对比,国投中鲁负债融资占比65.23%,权益融资占比43.77%,相较来说Y公司在考虑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可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的抵税效应来进一步进行税务筹划。
3.2.3 税务筹划角度单一
Y公司主要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所得税和增值税进行筹划安排,着眼于某个税种或某个时间段,缺乏多角度、多环节针对性的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方式相对单一。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应当注重战略性的税收筹划方案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虑,除税收优惠政策外,还要考虑会计方法的选择,结合不同税种的税负弹性,使得税务筹划贯穿企业的全过程,而不仅是单维的筹划。
3.3 税收筹划目标
3.3.1 减轻税收负担
企业经营目标之一就是利润最大化,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税负作为企业成本的一大构成,具有可操控性,也是减税降费政策的重点。因税收政策的不同,企业在计算税款缴纳额时,可以合理利用政策规定的差异,借助税收筹划手段,降低税负水平,进而降低税负成本。
3.3.2 防范税务风险
税务筹划的前提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账务数据要清晰真实,不漏税或偷税,能够做到及时申报税款,避免受到税务机关的惩罚,使企业自身税收处于低风险或者零风险的目标。通过税收筹划,提高企业的税后收益,更进一步保障了企业税务处于安全水平。
3.3.3 增加资金时间价值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的生命之源,其价值受到时间的影响。将资金时间理念融入税收筹划中,即通过合理恰当的税收筹划手段延迟企业的缴纳税款时间,则相当于多了一笔可使用时间较长的资金,企业可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提升收益。如我国的留底退税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考虑到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为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将其应获得的退款提前归还。
3.4 税收筹划措施
3.4.1 固定资产折旧税收筹划
由表3可知,Y公司2021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占比中,专用设备占比最高为48.87%。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特性,固定资产折旧又具有抵税效应,在前期抵扣取得税收减免效应相较于后期较好。固定资产折旧受到资产原值、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残值的影响,Y公司的固定资产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折旧,考虑到该公司2021年度为进行规模扩张投资了大量固定资产,因而考虑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税收筹划。
以占比较高的专用设备为例,为计算方便,文章假定专用设备账面价值为7.7亿元,折旧年限为5年,残值率为0,资本成本率为10%,比较年限平均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结果。
在既定的假设条件下,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固定资产产生的抵税效应更好,其带来的现金流现值936.69百万元大于年限平均法下的现值875.65百万元。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可以较快地收回投资,利于释放企业现金流,助力企业的再生产经营。对Y企业而言,需要在实践中具体结合每项资产的消耗模式,合理确定其折旧方法。
3.4.2 研发费用税收筹划
Y公司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自2020 年至2022年期间,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财税〔2018〕99号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由表5可知,Y公司三年间的研发支出金额稳步上升,但占营业收入总体比例仍然不高。由具體明细来看,其直接投入增长最为明显,而职工薪酬、折旧与摊销等的投入则增幅不定。以2021年为例,在75%加计扣除下产生的税收优惠是504.48万元。由于Y公司的研发投入较低,如果Y公司后期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带来的税收筹划效益可进一步提升。
3.4.3 其他税收筹划方法
从增值税角度。Y公司的主营业务为乳品和烘焙,其主要收入来源是销售产品,其增值额主要通过实物流转形成。主要涉及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四个环节,针对其中的计税产品,可以分别从采购对象、销售折扣、固定资产处置、设备租赁等角度,结合税收确认时点、不同对象税收政策等进行税收筹划。
从所得税角度。由于Y公司属于高新技术认定企业,也属于中小微企业,应充分把握普适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中小微企业减按20%缴纳所得税、留抵退税政策等。
从日常经营角度,应着重从固定资产折旧、研发费用处理、员工个人所得税等影响所得税的主要因素进行税收筹划。
3.5 税收筹划保障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涉及企业的资金流量,因而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注意风险管控,避免因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财税基础不扎实、错误选择税收政策等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具体来看,第一,熟悉国家税务政策。遵循合理合法原则,准确把握税收政策的内容和本质,避免带来风险损失。第二,提高财税管理水平。税收筹划存在的前提是税收政策的差异和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空间,扎实的财务基础是进行税务筹划的根本保障。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各个环节的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部门协调,降低税务筹划风险。
4 结论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能够直接弱化税负对利润的削减作用,实现降本增绩的目标。文章选取食品制造业的Y公司近三年的财务和涉税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和行业领头企业水平,发现Y公司的税收筹划活动存在税负水平相对偏高、利息抵税效果不佳、税收筹划角度单一等问题;从固定资产折旧、研发投入费用等角度进行税收筹划方案比较,并由此提出税收筹划方法建议。文章研究启示企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关注长期利益和发展,从企业整体的视角进行筹划,丰富税收筹划手段,实现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坤,于树一.开启减税降费的新时代:以降“税感”拓展政策空间[J].税务研究,2018(3):3-9.
[2]王乔,徐佳佳.增值税改革对制造业税负的影响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J].税务研究,2020(12):5-13.
[3]付春.基于税收筹划视角的出口加工贸易方式抉择[J].会计之友,2022(11):89-95.
[4]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普适方法与操作技术[J].财会月刊,2021(7):116-122.
[5]黄黎明.税收筹划理论的最新发展——有效税收筹划理论[J].涉外税务,2004(2):69-72.
[6]李德刚,高凌江.新时代减税降费的路径优化[J].税务研究,2020(4):27-30.
[7]李为人,蔡昌.行为经济学视域下税收筹划方案评价优化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6):33-42.
[8]戴鑫.M印刷包装公司税收筹划改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9]王宁.X房地產公司税收筹划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1.
[10]王佳宁.ZJ建筑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1.
[11]李文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21.
[12]张羽瑶,张博.食品制造企业税收筹划应用——以S食品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2021(3):62-64.
[13]张君.促销业务税收筹划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以银座股份为例[J].财会通讯,2020(14):148-151.
[14]王玉娟.现金净流量视角下采购价格的税收筹划[J].财务与会计,2019(18):68-70.
[作者简介]蔡晶霞(199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研究方向:企业经济;姜思宇(199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方向:企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