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利敏 武中芹
摘 要:开放的外交政策预示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实践证明不顺应全球化趋势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在当前不确定性日渐增强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作出的重大国际战略部署,坚定了我国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并指出了未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和目标。文章在分析国际循环动态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基础上,剖析了当前中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外开放;国际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6-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0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一次阐明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动互补,相互成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在当前不确定性日渐增强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作出的重大国际战略部署,坚定了我国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并指出了未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和目标。
就对外开放而言,学术界普遍认为开放的外交政策预示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不顺应全球化趋势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广泛多元化,出口整体也呈不断增长态势,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际发展政策,开放国内庞大市场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并从最初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到重视经济增长和产业链的逐步升级,在强调进口的同时,也格外注重相关稀缺技术、产品的进口,着眼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的跃升与产品品质的攀升,以带动贸易市场的发展。但近年来,受到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关键技术的封锁、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相关产业供应链断裂,以及后疫情时代影响,致使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这就需要探索在国际循环动态不确定性日渐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我国国际循环质量,其路径何在。
2 国际循环动态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益处,加强了参与主体间的相互依存,但它也增强了国家、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系统性供应链风险(Goldin和Mariathasan, 2015;Scheibe和Blackhurst, 2018)。这种类型的风险涉及可能导致广泛和持续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短缺的事件,且短期内很难寻求到替代方案或替代品(Sheffi和Lynn, 2014),而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会触发国际循环动态不确定性加剧,并进一步对各国和地区的生产和支出计划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国际循环动态不确定的因素。
2.1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后疫情时代,受经济危机、金融风险以及主要合作伙伴贸易政策的影响,国际循环发展前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所有国家政策中,美国的贸易限制政策备受关注。近年来,美国就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并不局限于关税政策。以国家安全为由,并在相应外交政策目标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除了提高进口关税外,还对关键软件、敏感设备、核心技术的出口进行了管制。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在知识产权、创新、技术发展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起草了一份报告,概述了中国经贸政策的特点,管制的关键性条款,包括限制中国对外国的投资、提出合资企业的条件、知识产权的监管等,并将中国公司在外国投资方面的活动看作是获取新技术的工具。后受外交政策的挑战,美国贸易部(商务部)又对管制政策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出口管制法》,为加强当下竞争中关键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出口限制奠定了基础。到2020年年底,美国宣布了一项针对先进计算机技术、先进工程材料、人工智能、独立系统、能源技术、化学、生物、放射和核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关键领域新兴技术的国家安全战略,作为美国全球技术领导力的指导方针。该文件列出了这些技术的清单,允许对清单和尚未列入清单的新兴技术进行调查,并强调了它们对国家安全、全球竞争地位以及美国海外立法的重要性。
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美国建立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际要素流动、商品交换以及中美经济关系的恢复,表现为不仅影响了大宗商品进口,而且加强了出口管制。随后,拜登政府还进一步管控了将美国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的条件,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旨在加强美国科技、工业能力,遏制其他国家发展,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
2.2 后疫情时代暴露的系统性风险,严重扰乱国际贸易,重塑了全球化格局
受疫情影响,全球许多国家于2020年2月进入封锁状态,外贸订单驟减。世界贸易组织(WTO)2021年报告显示,全球贸易量在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下降0.8%,打破了此前连续12个月持续增长的势头,且在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海运费率开始断崖式下降。IMF在2022年10月已曾预测,全球经济的1/3将收缩,2023年全球GDP增长率低于2%的可能性为25%,而2%是IMF界定世界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分界线,低于2%意味着全球经济将进入衰退。
考虑到新冠病毒无论从居民身体健康还是经济角度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其对生产计划的影响。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扩张财政政策,如免费核酸检测、抗原发放、收入支持、消费券刺激、免税期和租金支持,旨在防止居民失业和公司破产,保证内需。但当前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主要经济行为体的风险偏好,引发各经济体新的风险评估,出现国内外消费需求减弱、商业信心不足。同时,在“共同安全观”引导下,美国主张关键实体产业回流,核心技术管控,重要产业迁向盟友、一般产业迁往非“竞争对手”国家的产业链新战略,从而导致跨行业边界的回归。这种部分区域产业回归化将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去全球化,这种结构变化人为干预并阻碍了国际价值链在市场机制下的重构,也让各国政府意识到对全球供应链过度依赖的脆弱性。
3 当前中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分析
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最大优势在于体量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同时要看到早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就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别战略研究、创新对话,以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规划,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需首先分析当下中国在国际循环中所处的位势。
3.1 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分核心部件、技术封锁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的双重实施背景下,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借助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 的价值分工体系,通过知识扩散、技术外溢、模仿创新,可加快本国技术变迁进程,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配,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刺激经济增长。企業自身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扩展海外市场,谋求产品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发展。
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式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为降低贸易成本,追求效率而将其生产全球化。生产被分成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或任务序列环节,并在世界各国不同的成本优势下执行。中国作为链条中的中下游参与体,在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由于缺乏其必需的高质量中间投入品和先进技术,在整个链条利益分配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面对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中国企业被俘获现状,如何寻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突破点,破解被俘获现状,是中国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的关键抓手。
3.2 出口产品差异化欠缺,中国产品形象凸显力度不够
20世纪80年代,“世界工厂”的接力棒从欧美国家传到中国,进而使得众多的中国制造(Made-in-China)产品充斥着全球海外市场。但出口产品所传递的质量信号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及其竞争力,往往还会影响其全球贸易格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新增出口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有学者基于CEPII的BACI贸易数据库,以1995—2013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入世前后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001年达到峰值后,就转向逐年下滑(王建秀等,2016)。
产品出口的门槛降低,是导致入世后中国海外产品的品质升级缓慢和品质弱化的主要原因,并与出口企业的竞争战略紧密相关。传统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的海外市场竞争方式容易塑造“中低档”品牌和“价廉多销”的产品海外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意味着要加快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3.3 制度话语权有限与国际市场地位不匹配
国际政策制定一直与全球关键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和影响力转移紧密相关(Bhagwati和Jagdish,2002)。世界公共卫生和知识产权问题处理的国际组织均处于政治和经济权力分配不均的结构背景中,且进入和参与各种组织的机会也参差不齐,单纯就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等场所所需的费用对没有大量资源的后发国家来说都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全球知识产权政策最重要的机构,因美国阻挠,上诉机构停摆瘫痪,通常就发达国家利用双边投资和区域知识产权条约,来迫使后发国家接受更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表示漠视。
同时,不同领域学者的意识形态又倾向于将其意识形态目标与特定的制度相契合。作为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长期服务于白宫的美国智库,一直都是美国新政的铺路者和外交政策的及时传递者。例如,当下美国正在推行一种强势的双边区域知识产权和投资协议,意图传递在外交上与中国对立、经济上与中国切割的话语权,并通过美国智库这一宣传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舆论宣传与社会教化功能,占据了全球信息流动的高位,主导着国际舆论。而中国作为近年来的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因尚未确立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制度话语权,在国际舆论中长期处于被扭曲、压制的不利位置,无法主动掌握舆论风向。
4 中国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的有效路径
对外开放格局下,各国资源的相互依赖是建立在全球价值网络之上的,没有一个企业是完全独立的。跨国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买卖之中,来促进商品交换,实现了国际国内资源共用、市场共享。反过来,资源共享、商品交换,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依赖。面对当下高新技术产业中关键芯片、半导体、核心软件等“卡脖子”情形,急需国内相关创新主体耐心扎根,持续创新。当国际循环受到限制时,既需要国内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还需要中国有更强大的制度话语权与国际经济影响力,来减少部分国家的阻挠。
4.1 鼓励相关研发主体持续创新,实施高价值链活动战略
面对当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要提高国际循环质量,中国未来就要试图超越一种单纯的基于成本优势的方法来提高国际产品竞争力。中国的优势在于其为满足不断上升的工业增长而对原材料和海外中间投入品产生的巨大需求,其对跨国制造商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外开放前期,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技术支助以及跨国公司的并购重组,促进培育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造出一批国际品牌企业,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与部件过度依赖国际供应链。
外循环质量提升过程实质是在全球化中,经济主体——国家、企业和工人从低价值活动向相对高价值活动转移的过程。这一转移过程又来源于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驾驭科技和“品牌价值”的能力。而技术创新依赖于分工的专业化,只有在专业领域劳动力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知识技术的不断探索才能刺激研发,出现创新产出(张维迎,2011)。分工的深度又由市场交易的规模所决定。对外开放格局下,国际国内市场共用,利于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进步。当然,研发创新与风险并存,但风险越来越不是被定义为一场逐底竞赛,而是不断寻求超越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升级模式,以进入全球各行业的高价值环节市场。
4.2 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注重产品品质提升与形象重塑
产品差异化区别于产品同质化,两者都是产品海外市场竞争方式,并分别表现为以产品品质竞争和以产品价格竞争两种形式。①产品价格竞争:基于产品同质化,国内出口企业试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规模经济和单位产品成本最小化,以尽可能压低产品出口价格,在海外同类产品中形成价格优势。但以产品均质化、同质化为基础,并不过分追求产品功能多元化、产品品质和产品创新性为特点的价格竞争方式,在海外市场竞争中突出表现为产品价格低廉,产品数量丰富,市场覆盖面广阔,但高端产品缺乏。因此,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中心的海外市场竞争方式容易塑造“中低档”品牌和“价廉多销”的产品海外形象。②产品品质竞争:产品品质或质量(quality)所传达的是产品“优劣”“好坏”信息。基于产品异质化、差异化,出口企业试图依靠产品品质结构或分布的改善和提升,实现产品内(within-product)的垂直差异,反映在同一类产品内即是不同差异化产品之间(across-product)的产品品质差异,凸显产品特色形象,并以价格差异为表征,形成产品自身竞争力,凸显产品海外特色形象。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海外市场销售额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趋势以及中国在全球化分工中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问题,企业必须从原有的同质产品价格竞争向产品异质化、差异化这一更具长远发展的非价格竞争方式转变,以便在获取竞争优势基础上,识别和满足特定海外消费群体的需求。寻求产品差异化,实现产品品质升级也是中国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的必要路径。
4.3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逐步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打破旧有传播秩序、寻求国际话语权力实现空间显得日益紧迫和必要。由此可见,国际话语权的内涵不能仅局限于在国际信息流动中表达的权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种表达使目标信服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产生实质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中国将积极主动地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参与国际法的公开工作以及全球公共政策制定等制度层面的讨论。要实现制度层面的开放就需要建立有影响力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智库,提升国际话语权。但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制度型开放的环境,应更加注重“软性”监管而非检查和控制,这也是对外开放稳步扩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学锋,向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2] 思琛,任保平.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44(1):19-29.
[3] 张定法,黄德海.借力“一带一路”打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封锁——以中国5G走向世界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20(24):5-10.
[4] 张建军,孙大尉,赵启兰.基于供应链视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1(8):5-15.
[5] AHN J,PARK J.Product-to-service extension: the impact of brand equity on upscaled service[J].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2016(10).
[6] 王建秀,韩璐,阎俊爱.中国企业存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悖论吗[J].经济问题,2016(11):79-83,124.
[7] 张维迎.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的经济[J].IT时代周刊,2011(217).
[8] 章秀琴,施旭东.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生产要素流动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8):49-63.
[9] 黎峰.参与国际循环如何影响中国国内大循环?——来自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J].南开经济研究,2023(3):58-76.
[10] BLACKHURST J,RUNGTUSANATHAM M,SCHEIBE K,et al.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 network based visualiza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8(1).
[11] 贺慧,刘书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区域经济评论,2023(2):138-146.
[12] 陈恒.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N].光明日报,2023-01-03.
[13] 李丹,吕鑫萌.贸易成本、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1):81-93.
[作者简介]邵利敏(1989—),女,山西大同人,经济学博士,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及政策;武中芹(1965—),女,山西文水人,硕士,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济学理论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