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对比及未来趋势研究

2024-02-21 19:50顾千会松柏
中国市场 2024年6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顾千会 松柏

摘 要:中国与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对于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美两国均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而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中美两国基于不同国情实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背向而行的趋势。文章旨在通过对比中美2020—2022年的国内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实施情况,预测两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美对比;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6-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01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中美也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来看,美联储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在2020—2021年实施了较大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大了对通胀的容忍程度,面对国内通胀愈加高企的趋势,以2021年年末美联储启动Taper为起点,美国货币政策开始由松转紧,最终在2022年开启加息潮;中国在2020—2022年总体采取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稳增长稳就业,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区间内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并显现出与美国背向而行的趋势。在中美货币政策倾向于相互偏离的背景下,文章将具体对比2020—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实施情况、两国经济形势及关键经济指标,进一步预测未来两国货币政策走向,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启示与参考。

2 中美货币政策概述

2.1 中国 2020—2022 年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特点概述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经济发展遭遇极大冲击,GDP 出现了有季度GDP 统计以来首次负增长,一季度GDP 同比减少6.8% ,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 ,中小微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总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MLF利率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在一系列扩张货币政策的驱动下,社會融资成本显著下降,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中国经济发展自2021年以来利好因素明显增加,然而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总体保持宽松,国民经济全年整体保持恢复态势。自2022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以稳增长为重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LPR利率,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总体来看,2020—2022年中国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向宽松。

2.2 美国 2020—2022 年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特点概述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国内失业率高企,美联储立即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 0%以及通过加大回购操作规模来扩张资产负债表,有效地缓解了市场的流动性压力。但由于国内疫情恶化,又加上财政政策乏力,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仍然有限,宏观经济呈现出“高失业低通胀”现象。2021年美联储更加关注充分就业目标,增加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加之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启动,经济加快复苏,通胀上行压力持续增大,使得美联储被迫重视通胀问题,最终在2021年11月启动缩减购债(Taper), 也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转向。2022年美国经济整体上“转危为安”,但通胀压力仍居高不下,为了缓解严峻的通胀压力,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共加息7次,为有史以来最为激进的加息政策。总体来看,美国2020—2022年的货币政策整体可概括为“极度宽松—宽松放缓—收紧”。

3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

中美两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疫情期间两国的货币政策有相似之处。两国的货币政策不仅会通过外溢效应影响到对方的GDP 、通胀率等指标,同时也会影响到以美元或人民币作为主要外汇储备国家的经济发展。本节将从利率、GDP 、CPI 、M2 四个角度浅析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3.1 利率面分析

图1 2020年至2022年中美利率变化走势对比

本小节分别选取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中国MLF利率作为切入点,从利率层面分析两国的货币政策。其中国内情况,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第一波疫情来袭造成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重大,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就包括MLF 操作。在保证基础货币供给的同时,2 月至4 月1 年期 MLF 的中标利率呈下降态势,以此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而LPR又通过MLF利率加点形成,因此MLF利率下降的同时会带动LPR的下降,以此降低市场实际贷款利率,之后MLF利率趋于平稳。2022年8月,MLF 利率相比上月又下降了10个基点,并在五个月内维持2.75%的利率水平,此操作旨在应对疫情冲击,达到稳经济、防疫情的政策目标。

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以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0~0.25%的超低水平,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2022年3月,此后美联储连续七次加息,2022年年末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达到4.25%~4.50%,但由于当时美国的通胀率居高不下,故加息会使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从而减少社会中流通的货币,以达到缓解通胀压力的目的。

3.2 GDP分析

图2 2020年至2022年中美 GDP 走势对比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GDP 同比增长2.3%,三次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3.0%、2.6%和2.1%,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依靠极端的货币政策操作。这一年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实施9 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以释放充足流动性,投向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明显增加,在一系列稳中求进的货币政策作用下,中国2020年的经济基本面远好于其他经济体。2021—2022年,我国GDP 连续三年破百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反复中仍稳定增长,与经济增长呈顺周期态势。

反观美国,2020年国内GDP 同比缩减3.5%,经济总体呈下行趋势。2020年3月,美联储实施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支持经济发展,短期来看也许可以解决流动性风险,但长期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2021年美国GDP 同比增长5.7%,为1984 年以来增速的峰值,而这样的高增长还要归功于当时的财政刺激法案。2022年美国前三季度的GDP高达18.79 万亿美元,这样的GDP 水平一定程度上是由高通胀导致的。

3.3 CPI分析

2020年中国CPI比上年上涨2.5% ,物价保持温和上涨。由于CPI 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所以对货币政策严格定调是必要的。我国面对CPI 的上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解决CPI 上涨对货币政策形成的掣肘。2021年我国CPI 同比上期目标涨幅0.9%,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这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如国家加大刚需商品的保供力度、采取供需双向调节等。2022 年我国CPI 同比上涨2.0%,总体看我国2022 年工业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食品和能源价格也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反观美国,从CPI 角度看2020 年12 月季调后CPI 月率为0.4%,未季调CPI 年率为1.4% ,整体

图3 2020年至2022年中美 CPI 走势对比

通胀表现温和稳定,疫情冲击下的核心通胀符合预期,核心CPI 同比上涨1.6%;2020 年年末,美国CPI 已回升到正常水平,疫情对美国的需求冲击主要表现在大宗商品和非必需商品上。随着大宗商品和非必需商品价格的持续回升,加之美联储继续释放流动性,之后的通胀压力逐步显现,不过美联储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加大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允许某段时间超过2.0%,其结果是美国的通胀和CPI 持续上涨,2021年12 月美国CPI 同比上涨7.0%,创近四十年最高增长率,且当时美国CPI 已连续三个月超过6.0%,美联储通过Taper为之后的加息做准备;到2022 年美联储连续七次加息,CPI 同比上升6.5%,包括鲍威尔在内的多位美联储官员都表示仍有必要持续加息以缓解通胀压力。

3.4 M2分析

图4 2020年至2022年中美 M2 走势对比

2020年12月月末我国M2 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为稳健且更灵活适度,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2021年12月月末,M2余额为238 万亿元,同比增长9.0%,这得益于上年12月央行降准和政府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2022年12月月末,M2 余额为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2022年信贷支持力度加大,M2增速在10月回升,11月同比增速为 2016 年4月以来新高,这也和国内货币环境持续保持适度宽松有关。2022年宏观政策靠前發力,跨周期和逆周期有机结合,货币政策在支持稳增长中持续发力。

美国2022年12月M2 增速同比下降1.3%,由于美联储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M2 在疫情期间增长超40%,并于2021年3月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这会使得货币储备下降,从而抑制需求,冷却通胀。目前,美联储还未采取限制性措施,大部分从业者和学者认为暂停加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4 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及原因

4.1 中美货币政策的相同点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美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其中不乏相同之处;疫情伊始,美国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大大下降。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货币政策整体上都是宽松的,具体来看,美国首先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然后通过创新的货币政策绕过金融机构直接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如创制直接托底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缩短货币政策传导过程、通过财政资金提供贷款担保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避险约束等。与美国相似,我国也推出了两个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方案,一是小微企业延期贷款支持工具,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免收罚息。二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按信用贷款本金的 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因为我国货币政策运行较稳,市场流动性充裕,所以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时需要通过国家信用为小微企业背书,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和美联储类似,均是通过设立特定目的工具签订支持协议而为企业注入流动性。

4.2 中美货币政策的不同点

中美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的不同点在于财政部是否承担兜底的责任,我国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中,商业银行自主承担信用风险,财政部并不兜底,因此中美财政部的参与深度不同。在货币政策支持方式上,我国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度性,总量上和结构上的政策空间充足,维持了稳定的流动性供给;总量上,央行通过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投放流动性;结构上,央行积极运用专项优惠再贷款、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而美联储多采用激进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如直接在市场上发行货币或大幅下调利率目标区间等。中美货币政策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美国会首先关注股市的变化,中国则会更关注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故而在2022年中美利率政策出现反向偏离,在美联储加息的同时人行降息,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政策取向。美国的货币政策特点可以归纳为:“偏离耐心”“大水漫灌”依赖美元国际货币的特有优势、有财政政策加以辅助等;中国的货币政策则表现为:稳健、灵活、精准、货币政策空间大,总量与结构相结合、多目标。

5 中美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预测

预计中国2023年货币政策的基调还是延续之前的稳健特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统筹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力度,特别是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支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 GDP 增速匹配甚至略高,贯彻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各部门合作,防范金融风险,弥补制度短板,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根据美联储2022年12月的议息会议纪要报告,预计美国 2023 年上半年还会有两到三次加息以对抗通货膨胀,下半年会停止加息,持续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货币政策整体趋于收紧。

6 研究结论

文章主要研究了中美在2020—2022 年货币政策的异同及其整体趋势,疫情三年间两国货币政策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中美两国在疫情暴发伊始均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均通过创新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企业复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 财政部参与货币政策的深入程度和干预力度不同。美国财政部为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提供贷款担保与风险兜底,财政参与程度更为深入。②货币政策支持方式和实施特点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相比于美国货币政策激进、“大水漫灌”的作风,更具灵活性、协调性和适度性,统筹兼顾总量和结构,政策余地较为宽松。③货币政策的关注重点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关注点偏重于股市和就业, 对通胀的容忍度较高;中国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将“稳增长”置于首位,强调经济的平稳增长,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出现明显背离,即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同时人行却选择降息, 充分体现了中国将“稳增长”置于核心目的的政策态度。

总而言之,中国2020—2022年的货币政策趋势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向宽松,而美国2020—2022年的货币政策走向整体可概括为“极度宽松—宽松放缓—收紧”,两国的货币政策态势从疫情暴发初始的大致趋同逐渐走向背离,充分反映了两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差异以及货币政策目标重心的差异。着眼未来趋势,可以大致预测两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需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穩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故由此可预测中国2023年货币政策仍会延续之前的稳健特征,继续增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美联储2022年12月的议息会议纪要指出,预计美国2023年上半年还会有两到三次加息以对抗通货膨胀,下半年会停止加息,持续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货币政策整体趋于收紧。故由此可判断美联储2023年的货币政策仍会趋于紧缩,但加息力度会减弱,偏重于通过缩表来收紧货币政策,缓解高企的通胀压力。

总之,受时间和能力所限,文章在研究过程中亦存在不足之处,如货币政策指标选取仍不全面、侧重从数量型及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未进一步考虑中美两国具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影响,这也是笔者之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涛.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J].亚太经济,2010(4):6.

[2]关玉.中美货币政策框架比较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J].经济师,2011(7):2.

[3]张坤.中美货币政策比较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2(9):42.

[4]俞舒凡.后疫情时代中美货币政策比较[J].经贸实践,2022(5):3.

[5]邓创,席旭文.中美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时变特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9):11.

[6]张炜,潘紫媗.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J].财经科学,2021(12):13.

[7]隋建利,刘金全.中美两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分析[J].资讯,2021(7):11-21.

[8] WENG X , MENG X.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US QE policy on Sino-US trade[J].Academic journal of business & management, 2021(8).

[9] CHIANG S M,LIU H C,HUANG C M,et al.Transmission effects of the U.S. and China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the world[J].Applied economics,2019,51(46).

[作者简介]顾千会(1999—),男,汉族,浙江湖州人,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松柏(1998—),男,蒙古族,呼和浩特人,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四个维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外汇储备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