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仪,任珂珂,赵 培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心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在劳累、受寒等情况后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压榨样疼痛等[1-2]。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能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症状,因此患者需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注意自身健康行为,控制管理自身病情,预防心绞痛发作[3]。健康教育干预可帮助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自我管理,预防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作,但常规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从患者角度考虑疾病情况,疾病导致患者缺乏自信,存在过度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健康教育干预效果[4]。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同时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5]。本研究分析自我效能理论下健康教育对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心内科收治的91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45例)和教育组(46 例)患者。纳入标准:确诊为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6];可正常沟通交流;首次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性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认知障碍等疾病;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等;临床资料不全。常规组患者中,男23例,22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2.19±6.63)岁;小学及初中文化13 例,中专及高中文化21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11 例。教育组患者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53.08±6.71)岁;小学及初中文化15 例,中专及高中文化20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基辛宣言原则》。
常规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关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认知水平、患者对于日常疾病控制的认知及态度等情况后使用视频、PPT、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影响、临床治疗方案、预后情况等健康知识内容,并告知患者自我控制病情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日常控制自身情绪、避免劳累、饮食管理等日常疾病控制方法等。
教育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实施自我效能理论健康教育模式干预。(1)介绍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健康教育大致内容方向、方法、目的等,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情况向患者强调本次健康教育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其了解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疾病情况、掌握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面对疾病、战胜疾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2)了解患者想法: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患者对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认知、态度以及对于治疗预后的想法等情况,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其情况详细登记,并重点注意对于疾病以及治疗存在明确消极态度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3)针对性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护理人员需根据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给予纠正,注意纠正方式,可以正确案例举例、权威资料讲解等方式,且需注意语气温柔。对于存在认为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无法治疗改善这类错误观念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过往预后良好、病情稳定的患者为例,强调该疾病控制良好可恢复患者正常生活,对其生活活动影响较小;对于存在认为该疾病必须实施手术治疗、无法自我控制这类错误观念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讲解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引起疾病突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等,并适当组织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引导患者相互交流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控制经验,帮助患者理解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对于存在消极态度、抵抗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联合患者家属,表达周围家人、朋友等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心,强调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身体健康对其家属重要性,并以患者兴趣爱好为突破口,举例说明其病情控制良好可进行的娱乐活动,消除患者消极情绪。(4)疾病控制相关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首先需告知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积极配合对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健康教育前了解到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情况,从饮食管理、运动控制、情绪控制、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疾病控制相关健康教育。包含避免高油脂、高胆固醇等食物,饮食需以清淡为主;每日运动需严格控制在未产生疲劳感范围内,尽量避免爬楼梯、拿重物等活动,当存在身体疲劳、无力等情况,需及时休息并入院复查;每日需保持情绪平稳轻松,切忌生气、焦虑等;日常生活中需随身携带紧急治疗药物,需根据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受寒等。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
(1)疾病控制能力:使用患者赋权量表(CES)[7]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疾病控制能力,包含信心11项、医患关系13 项、社会支持8 项、自我认知7 项、疾病控制感3项、同伴支持2 项,每项均为1~5 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水平越高。(2)自我护理能力:使用自我护理能力评分(ESCA)[8]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包含健康知识7 项、概念8 项、责任感6 项、护理技能12 项,每项均为1~5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高。(3) 健康行为情况:使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9]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包含健康责任感9项、运动8项、营养9项、自我实现9项、人际交往9 项、压力控制9 项,每项均为1~4 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情况越好。(4)心绞痛症状总发生情况:记录干预1个月内两组患者胸闷、气短、压榨样疼痛总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1 个月后,两组患者CES 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教育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控制能力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控制能力情况(±s)分
组别教育组(n=46)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常规组(n=45)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t干预后值P干预后值信心医患关系社会支持自我认知疾病控制感同伴支持23.19±3.31 42.15±4.02 24.695<0.001 25.77±3.39 44.27±4.53 22.176<0.001 15.11±2.98 30.36±3.55 22.315<0.001 14.56±2.88 26.44±3.25 18.555<0.001 5.21±1.12 9.05±1.34 14.913<0.001 3.79±0.77 6.12±1.10 11.769<0.001 23.80±3.37 39.67±3.87 20.746<0.001 2.997 0.004 25.03±3.34 42.15±4.16 21.527<0.001 2.324 0.022 15.42±3.02 28.61±3.23 20.010<0.001 2.458 0.016 14.01±2.81 24.89±3.09 17.475<0.001 2.331 0.022 5.53±1.17 8.33±1.20 11.207<0.001 2.698 0.008 3.55±0.74 5.41±0.98 10.161<0.001 3.249 0.002
干预1 个月后,两组患者ESC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教育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情况(±s)分
组别教育组(n=46)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常规组(n=45)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t干预后值P干预后值健康知识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19.41±2.53 26.01±2.74 12.003<0.001 20.03±2.69 26.97±2.78 12.168<0.001 18.23±2.46 25.66±2.64 13.965<0.001 30.37±3.58 46.45±4.61 18.685<0.001 18.97±2.46 24.53±2.60 10.420<0.001 2.642 0.010 20.59±2.73 25.06±2.66 7.867<0.001 3.347 0.001 17.89±2.41 24.17±2.53 12.057<0.001 2.748 0.007 30.99±3.62 43.84±4.39 15.149<0.001 2.765 0.007
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HPLPⅡ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教育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情况(±s)分
组别教育组(n=46)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常规组(n=45)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t干预后值P干预后值健康责任感运动营养自我实现人际交往压力控制18.76±2.55 27.11±3.34 13.477<0.001 17.49±2.31 26.58±3.17 15.718<0.001 18.35±2.49 27.41±3.36 14.693<0.001 18.61±2.51 27.38±3.33 14.264<0.001 18.55±2.50 27.56±3.45 14.343<0.001 18.32±2.37 27.52±3.42 14.996<0.001 18.49±2.42 25.35±3.26 11.334<0.001 2.543 0.013 17.90±2.37 24.68±3.09 11.679<0.001 2.895 0.005 18.72±2.54 25.40±3.25 10.864<0.001 2.900 0.005 18.34±2.47 25.57±3.21 11.974<0.001 2.639 0.010 18.97±2.56 25.49±3.30 10.472<0.001 2.924 0.004 18.01±2.32 25.61±3.29 12.664<0.001 2.714 0.008
干预1 个月内,教育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发生情况例(%)
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为冠心病症状之一,患者病情稳定后回归居家生活,但当患者过度劳累、受寒、情绪波动大时易出现心绞痛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使用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护意识和能力,帮助患者自我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10]。
临床多使用健康教育干预帮助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提高其居家自我管理、自我护理能力,但由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对预后的担忧焦虑等因素导致患者产生负面消极情绪,影响健康教育效果,导致提高患者疾病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效果并不理想,使患者仍缺少健康行为[11]。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是在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提升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控制、自我护理能力。究其原因,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首先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使患者知晓健康教育目的是帮助其控制疾病、回归正常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信任关系,还为后续健康教育实施提供基础[12]。同时,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前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等方式了解患者当前对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认知、看法等情况,护理人员可从中发现导致患者自我效能感低、存在过度负面情绪的原因,再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如对担忧疾病预后的患者,护理人员以预后良好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为例,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相关知识讲解说明疾病预后情况,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预后;对于认为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无法自我控制的患者,护理人员组织自我控制良好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引导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于自我控制疾病的信心;对于认为自己是负担、抗拒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联合患者家属,充分表达对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的关心,并强调患者健康的重要性,并以患者兴趣爱好为方向,引导患者展望未来美好生活,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健康教育[13]。改变患者心理想法、改善其负面情绪后,护理人员再实施多方面健康教育、指导其疾病控制方法,从而有效提高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疾病控制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14]。
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增加健康行为,减少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作。本研究结果提示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可改变患者健康行为情况,降低其心绞痛症状发生率。原因在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先针对性解决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负面情绪以及错误认知,并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配合健康教育和疾病控制指导,可提高患者疾病控制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增加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健康行为[15]。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减少不良行为、积极主动自我控制病情可避免过度劳累等引发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作的因素,降低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发生风险[16]。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提高其疾病控制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增加患者健康行为,并降低其心绞痛发作风险,有利于患者预后,可作为临床健康教育参考方案之一。